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资讯

林光兴:科技与市场共推产业用经编行业

    在产业用纺织品中,产业用经编产品约占20%。产业用纺织品增长明显高于纺织行业,而产业用经编产品增长更快,具有空间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用经编行业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要想走得更稳更快,还需各方共同努力。近日,就产业用经编行业发展的议题,对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秘书长,经编工程专家、教授级高工林光兴进行了专访,他对产业用经编产品发展的方向,提出了高度概括又颇具指导性的意见。

  科技积累明显

  经编产品按照用途可明确分为服用、装饰用和产业用产品,产业用经编产品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产业用经编产品生产逐步形成,产品包括土工布、汽车内饰、灯箱布、篷盖布、格栅等,仅用了四五年,部分产品如高强材料、绒类汽车内饰材料等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应用领域的限制,总量不是很大。一直到2000年,产业用经编产品增长加快。

  林光兴秘书长回忆产业用经编产品的发展历程时说:“从生产初期开始,中国经编产业就在不断壮大,2000年以前是稳步增长,从2000年到2008年则是快速增长,大约实现了三年翻一番。”

  林光兴指出:“这一切得益于产业用经编产品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从技术上说,我国部分经编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达到国际先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技术的进步,产品的革新,离不开原材料的支持,林光兴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肯定原料改进为产业用产品做出的巨大贡献。比如,之前做汽车内饰用的化纤长丝,要实现舒适、透气等性能,面料还要经过严格的后整理工序。随着化纤工业的进步,差别化、功能性的化纤产品水平的提升为汽车内饰、复合材料等系列产品的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使产业用经编产品得到快速提升。

  从设备上来讲,以往先进的产业用经编设备技术多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伴随着产业用纺织品的迅猛发展,国内设备企业和应用企业联合开发出适合经编业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用经编设备,如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轴向经编机、缝编机等机器,不仅达到了国际先进,而且性价比完全占优,为国内经编产业用企业的提供了装备保障。

 

  市场潜力巨大  

  无论是经编汽车内饰、土工布的被认可,还是灯箱布、蓬盖布的快速扩张,或是膜材料、合成材料等其他产业用经编产品的广泛应用,不难发现,产业用经编业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以灯箱布为例。1993年,这一产业用经编产品国内问世,只是简单地发布消息,城市美化者就将原来多在国外看到的大型广告灯箱快速的在国内推广开来。而国内灯箱布很快在强度、抗污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国内成功研发的28元/平方米的灯箱布可与同等性能的100多元的进口产品媲美,直接带动了国内市场需求。“当人们认识到他的价值后,市场的拉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林光兴在谈到市场对产业用经编产品的拉动效应时感慨地说。而之后研发生产的产业用经编产品,无论是蓬盖材料也好,骨架材料也好,均证明了这一点。

  林光兴强调:“市场潜力巨大,我们不能不提到经编固有的特点。首先,经编可以充分发挥纤维的强度,使得纤维的强力等指标得到更充分应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制造比较轻质高强的材料。其次,经编具有多层结构优势,可以双层多层,也可以做夹心,且多层结构下还可以进行不同方向的调整。第三就是可以成型编织,满足各种形状结构的要求。依靠这些特性,经编产品可以应用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建筑工程、户外设施等诸多领域。”

  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鼓舞了产业用经编业,尤其是国家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实施,这一举措为土工格栅等产品的发展提出导向,而低碳经济使国内新能源建设带应来前多未有的机遇,这无疑带动了产业用经编产品在风电叶片等领域的应用。

  有些企业把眼光锁定在广泛应用于游艇、飞机、赛车等领域的多轴向经编增强材料,加大对这类产品的开发投入和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型玻璃纤维、碳纤维产品,预计这些领域将为产业用经编产品带来增长点。当然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要求的研究依然“是关键”、“是突破口” 。

  生产使用联合

  这是一个重要话题。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汽车厂商一般是在一款车型研发阶段就会有下游的附件厂商进入参与,直接为汽车生产企业提供设计思路。

  “生产与使用联合是一条基本经验。使用部门要求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并不完全知道,或许他们自己也不完全清楚,在沟通的基础上就会发现,生产部门可以达到怎样的技术,使用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双方或许很容易能寻求到一致的解决方案,乃至建立协作开发的机制。”林光兴深有感触地说,“以汽车内饰的成长为例,从美观、舒适,到透气、阻燃、防尘、抗静电、易清洁、环保、卫生等,进而到到各种功能复合的实现,其实基本上是在生产使用双方的互动中研发和改进出来的。”

  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个问题。虽然企业一直呼吁知识产权保护,但是抄袭、仿冒的情况在各个领域还是可以看到的。“一个致力于研发的企业,辛辛苦苦将产品研发出来,过不了多久市场就出现仿冒品,扰乱了市场,而同样的产品则打击了技术原创的积极性。”谈到知识产权保护,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要求生产使用双方履行各自的责任。

  完善行业标准

  经编产品标准化问题具体体现在标准缺失、修订滞后、分类不统一、强制性标准少、国际接轨程度低等方面,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国内经编企业的产品难以进入国家相关大项目或者国际市场。标准的不统一,也导致了国内检测的不统一。以汽车内饰为例,部分内饰产品测试被迫转向国外,一方面延误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最佳周期,另一方面增加了生产企业的成本。

  针对这一点,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开始自建检测中心,然而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是,使用企业对检测中心的设备、人员、检测方法等的认证甚至比ISO9000还要严格得多。

  对此,林光兴认为,国内经编生产规模扩展很快,国内具有较高经编技术,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已经十分成熟。为了我国经编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必须全面规范市场、企业行为。“一是制定具有一定规模的经编各品类产品和各种用途的产品品种的标准,二是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检测方法标准。定哪些指标体系,检测方法是什么,这就需要生产部门和使用部门多沟通。生产与使用结合,联合开发,避免标准的混乱。”

  做好宏观导向

  产业用经编行业规模扩大,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品种出现生产过量或周期性波动的态势,有的企业对市场了解不足盲目扩大生产,有的企业面临管理和技术不能适应高性能产品生产的问题。行业组织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宏观导向,做好信息沟通,开展市场交流和战略协作,理性才是长远之计。林光兴认为,培养综合性的战略决策者,开展一系列贴近产业的服务还是很重要的。

  有一个大家都关注的事情,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万辆和1364万辆,同比增长48.%和46%,有人说,如此大规模的汽车生产肯定需要大量产业用经编产品,可以大量生产汽车内饰产品。林光兴认为这一观点不妥。他说,这种情况就跟买股票一样,越上涨就越买,后果则可能是买了不久就下跌,道理是一样的。常规品种早已没有多少利润空间,一哄而上可能造成新一轮的大量过剩。

  他提醒:“汽车内饰当然会有一定增长的需求量,不过量的增长绝对不可能有10年前持续增长那么高的速度,因为不少品种已经是过剩的;附加值提高是必然的,金额增长应该大于数量的增长,因为汽车档次提高要求内饰也提高。内饰产品生产起点并不算低,出路在于发挥经编优势,研发高性能和多种风格、时尚性的产品,必须优化产品结构,引领市场消费,扩大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