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要闻

姚景源: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政策选择

  近期中国多地疫情反弹,加之国际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陆续公布的一些先行数据已经反映出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政府来说,确保经济稳定并有所增长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4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江西主持召开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对做好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要求。
  
  就在4天前,4月7日,李克强刚刚主持召开了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就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为市场主体纾困,稳定市场主体,成为这两场座谈会关注的重点。
  
  此轮疫情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下行压力有多大?市场预期转弱该怎么应对?助企纾困有何政策选择?中国官方近日发文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又该如何解读?4月13日,中国记协在线上举办新闻茶座,邀请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围绕“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政策选择”主题,与中外记者进行交流。
  
  稳经济大盘,最重要的是稳市场主体
  
  “稳住中国经济大盘最重要的是稳市场主体,只要市场主体内在的活力被激活了,战胜各种困难挑战都没有问题。”
  
  当天会上,姚景源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去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只有4%,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状态是在逐季的而且是幅度比较大的回落。
  
  姚景源进一步分析指出,在需求收缩上,主要是内需收缩。消费遭受疫情的打击是最沉重的,在2020年一季度,中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是负19%。去年全年中国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2.5%。可在去年12月只有1.7%,如果把物价因素考虑进去相当于没有增长。
  
  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都不尽如人意。
  
  从投资来看,投资主要分三大块:一是基础设施投资,二是工业投资,三是房地产。去年出口形势好,拉动了工业投资,形势不错。但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都不尽如人意。
  
  基础设施投资过去都是20%-30%的增长,去年只增长了0.4%。去年地方政府计划发行专项债3.65万亿元,直到8月份才发行1.8万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实际上是负增长的状态。
  
  在房地产方面,去年12月房地产投资增速4.4%,而9月份则是8.8%,三个月增速腰斩。看房地产投资的下行压力还有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是新开工面积,去年全国新开工面积是19.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1.4%,而且是连续三年下降。另一个是土地购置面积,去年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15.5%。土地出让金减少直接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当前不少城市土地出现了流拍,这是因为土地的需求收缩,影响着经济下行。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PPI(生产价格指数)在去年1月份是0.3%,到了10月份增加到15%,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都在涨,煤价上涨已经影响了电力供应。
  
  稳住中国经济大盘离不开对就业的考虑。
  
  面对快速且幅度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住经济大盘是总基调。在姚景源看来,稳住中国经济大盘就要稳住增长速度,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5.5%左右,这一目标的设定离不开对就业的考虑。
  
  他说,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按这几年的经验数据,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实现新增就业180万到220万人。因此,今年要完成1100万新增就业目标,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5%。
  
  然而,怎样才能真正稳住中国经济大盘,稳住增长速度,稳住就业?
  
  姚景源说,最重要的还是稳市场主体。目前,中国市场主体已突破1.5亿户,稳市场主体至关重要,包括房地产企业。
  
  房地产的平稳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他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展开。例如,财政政策要千方百计为市场主体减税减费,要研究怎样激活市场主体活力。而货币政策的核心作用是让市场主体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在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为企业市场主体降低融资成本时,更多的政策手段应当向中小企业倾斜,向民营经济倾斜。
  
  对于民众普遍关心的房地产政策,姚景源也提供了他的一些见解。有关房地产税试点的内容没有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姚景源认为,房地产关联产业众多,对宏观经济影响重大,而且,房地产业在吸纳就业上也有很大贡献。不过,在新形势下,房地产业应该开始新的探索,姚景源主张,首先,房地产要多渠道租售并举,应当有更多的建设保障房、廉租房。其次,房地产业应由高速度成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将宜居、绿色、智能放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因城施策,让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良性循环,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稳住中国经济非常重要。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绝不是“计划经济”的回潮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日前发布,《意见》明确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意见》发布后引发广泛热议,甚至有分析认为,这是中国计划经济回归的信号,究竟该如何解读这个政策文件,这个“统一大市场”,到底会给中国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
  
  针对《意见》的发布,姚景源表示,这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他指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目前拥有了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内需潜力,这是当下我国在经济方面最大的比较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就需要我们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姚景源强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不是“回归计划经济”,而是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是用粮票、布票等专用凭证来购买东西,票证只能在一定区域内使用,是割裂市场,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恰恰能够说明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
  
  《意见》明确,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立破并举”。具体要“立”什么、“破”什么?在姚景源看来,“立”是要立制度,“破”是要打破地方封锁、垄断等一切束缚市场发展的过时规定。姚景源关注到有人提出疑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否就意味着不强调县域经济?姚景源认为,两者并不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为县域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拥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这是个好事儿。”
  
  那么,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究竟与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联?姚景源说,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促进全国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它能使要素自由流动,激发市场活力,劳动者和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权,同时,有利于营造价格反映供求、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消费者不再被迫为垄断利润买单。他举例说,疫情期间,会看到一些地方县市擅自在高速公路省界主线上设障,严重影响防疫统筹和物流运输,“这些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的(行为)都要破除。”
  
  沪深疫情对经济冲击比武汉影响大
  
  上海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中承载着重要功能,在上海疫情防控最吃劲的阶段,一些境外媒体和机构称,如果上海继续“封锁”,将重创中国经济。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报告亦显示,如果上海封城不尽快解除,中国经济增长率今年最坏情况将跌掉1.4个百分点。
  
  对此,姚景源表示,此轮疫情呈现出多点散发、频发的特点,对中国经济来说,最重要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遭受疫情打击最为严重。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9%,深圳占2.7%,长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24%多,仅上海就占3.8%。“所以我认为这次疫情打击深圳、打击上海这样的经济大城市,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我觉得比当年武汉影响要大。”
  
  姚景源认为,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比当年武汉影响要大。
  
  在姚景源看来,认识本轮疫情最重要的是要总结经验,地方要想战胜这场疫情,一个需要政府的坚强领导,二是广大医护人员忘我的工作精神,三是市民的自觉和积极的配合,第四就是强大的保供能力,对上海这种2500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无论是生活物资还是医疗物资,保供是了不得的大事。
  
  多重目标下又该如何确定工作战略和方法,姚景源指出,应当考虑两害相全取其轻,“我也知道现在在战胜疫情方面是有不同的意见,我不赞成躺平,特别是中国不能躺平。”
  
  姚景源进一步指出,中国现在有14亿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现在是人口流动频率最大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冠疫情,中国如果‘躺平’,不但对中国是灾难,对全世界也是灾难;中国不‘躺平’,不但是对本国人民群众生命至上负责任,也是对世界负责任。”
  
  中国不“躺平”不但是对本国人民群众生命至上负责任,也是对世界负责任。
  
  姚景源认为,现在的防疫措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GDP的损失将来可以补回来,人要是死了是补不回来的。”但他同时强调,对抗新冠疫情是一场战争,战争是瞬息万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随时都会改变,也应当根据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不断变化来调整优化工作方法和措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而且两手都要硬。
  
  “武汉走过来了,从去年开始经济恢复就非常好,到现在武汉是走在(全国)前面的。所以上海这次疫情,我更能够相信上海一定会战胜这场疫情,而且疫情之后上海仍然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对中国经济还是保持最好的贡献。”姚景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