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要闻

化纤工业高端化发展论坛 | 从原料端筑牢纺织产业基础

  作为纺织产业最为重要的原料,化纤不仅在体量上满足纺织产业发展需要,更是纺织产业科技、时尚、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面临“十四五”时期的机遇与挑战,化纤行业如何从原料端筑牢纺织产业基础、引领纺织产业链价值提升?在第27届中国国际化纤会-化纤工业高端化发展论坛上,来自行业协会、创新中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7位专家分别从纺织机械、纤维原料、创新趋势、品牌推广等多角度畅谈了高端化纤产业的发展路径。
  
  
  会议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总经济师李增俊主持。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以“纤维新材料 趋势与创新”为题,全面阐述了纤维新材料产业的最新趋势。她指出,当前纤维新材料已成为全球科技发展重点,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在此领域进行布局,如美国推出了革命性纤维和纺织品计划,重点发展新一代具有智能特征的纤维纱线技术和织物,从质轻、超强、阻燃到电子传导感应材料;德国在“工业4.0”中推出了FutureTEX计划,重点是以智能纤维、高端产业用纺织品等为主的未来纤维材料;日本重点发展高技术纤维和高端纤维制品等先进功能纤维产业领域,推进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欧盟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技术创新机制,重点在纤维产品功能化、智能化、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布局。我国是纤维材料大国,产业链和体系完整,通用纤维具有优势,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存在关键材料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资源分散、协同创新能力弱、产业化比例低、进程慢等问题。
  
  她认为,纤维新材料是支撑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要重点关注“绿色”“智能”“生态链”等趋势。具体来说,一是原液着色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生纤维等“绿色”纤维产品的开发应用,以及能源回收和二氧化碳的再利用、自我修复性复合物、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新市场和新商业模式。二是智能变色、柔性智能传感、高效智能变形、能量转换与储存等领域,纺织材料上的器件集成;同时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赋能纤维新材料行业;三是纤维新材料创新发展需要构建强大的生态链,要“以产业链强化创新链、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以生态链整合创新链”,这也是国家建设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目的之一。
  
   
  纺织机械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基础,是纺织全产业链的重要支撑,其包括生产主机、纺织仪器和配套装置、专用基础件以及软件等600多类产品。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侯曦回顾了“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情况,重点解读了纺织机械“十四五”重点工程及关键技术。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纺机行业在市场经济、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体系结构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公共研发平台亟需搭建、原始创新研究重视不足、装备稳定性可靠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将围绕“加快从规模发展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步伐,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质量提升的基础上行业经济保持稳定发展,营业收入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这一总体发展目标,重点实施等纺织绿色生产装备、纺织智能加工装备、高技术纺织品装备、纺织企业智造升级、纺织机械共性技术、纺织机械标准体系等六大重点工程,推进10个细分领域发展,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进纺织装备为未来纺织产业拓展成为现代工业的新兴资源产业作好装备支撑,力争在“十四五”末期基本实现国产纺织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定在80%左右,国产纺织装备出口金额占比保持在全球的20%以上。
  
   
  21世纪以来,如何利用绿色新材料技术,有效降低各种能源消耗、各种污染排放,成为需要社会各界思考的课题,创造绿色可持续的生存环境成为全球首要目标。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品牌部部长朱剑飞以“绿色材料改变未来”为题,探讨了化纤企业如何通过材料创新满足终端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他表示,绿色合成纤维,包括以再生纤维素纤维、再生涤纶、再生锦纶等代表的再生化学纤维,以低温染色涤纶、原液着色涤纶、无锑金属涤纶等为代表的低碳合成纤维,以PLA、PTT、PA56等为代表的生物基纤维,正日益受到国际终端品牌的关注。
  
  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再生类纤维的使用比例最高,其次是低碳类和生物基纤维。他对比了以普通涤纶、再生涤纶、原液着色涤纶以及原液着色再生涤纶为原料加工的成品面料的碳排放情况,发现后三者从纤维原料-面料加工环节的碳排放总量分别比前者减少10%、40%、50%。他强调,再生纤维制品的监管对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非常关键,行业协会即将发布的集再生产品标准、互联网区块链、智能可信制造等功能在内的可信平台,可实现再生纤维产品的可追溯,满足终端目标品牌的绿色产品标准,助其实现绿色产品转换目标。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市场推广部主任靳高岭分享了国内外品牌纤维企业的一些成功推广模式及案例,在此基础上,她对目前化纤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与品牌的发展环境、发展特点及趋势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对我国化纤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与品牌提出建议。她指出,品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我国化纤行业的品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保障。化纤产品想要做品牌,首先需要具有技术先进性,并与社会责任、与终端消费需求等相结合。围绕化纤品牌发展,她建议:首先提高产品品牌意识,构建品牌管理体系;了解产品市场定位,促进产业链紧密结合;丰富产品推广模式,延伸品牌影响力;品牌塑造与社会责任结合,打造品牌文化内涵;此外还要加强品牌管理人才及团队建设。
  
   
  煤制乙二醇技术利用我国相对富产的煤炭资源代替石油路线生产我国大量依赖进口的乙二醇,对我国的能源产业、现代煤化工技术和聚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姚元根围绕当前煤制乙二醇产品在相关聚酯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下游聚酯产品品质的影响因素等问题,探讨了煤制乙二醇技术及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统计2004-2019年我国乙二醇的表观消费量,可以发现15年间乙二醇的表观消费量翻了两番。技术方面,第一代煤制乙二醇技术推动了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热潮,目前全国已有产能约600万吨,产量约250万吨;新一代技术已于2018年9月完成技术标定,成本较第一代技术可实现大幅降低。
  
  他表示,近期乙二醇期货价格大幅补涨,已恢复至历史平均水平,使得煤制乙二醇具备较大的盈利空间。针对煤制乙二醇的技术发展及应用推广,他指出:煤制乙二醇的产品质量控制始于氧化酯化单元,DMO纯度是保证加氢产物纯度的前提;加氢催化剂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是最终产品质量控制的决定性因素;针对加氢产物设计不同的分离纯化工艺,精馏过程尽可能减少停留时间,以减少副反应带来的产品质量扰动;煤制乙二醇产品已逐步被下游聚酯厂家所接受,还需上下游协同攻关,彻底解决煤制乙二醇的应用问题。
  
  
  四川大学教授叶光斗介绍了我国连续玄武岩纤维的发展现状。经过20年发展,我国已成功开发出全电法和气-电结合法两种生产技术,至2020年底全国年生产能力约10万吨,产量约2万吨,纤维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国连续玄武岩纤维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产业化技术基础研究薄弱,规模化生产技术与装置成熟度不高,行业尚未形成共创、共建、共享机制。为此,他建议:行业应加强技术基础研究,突破连续玄武岩纤维原料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池窑法、大漏板、智能化纤维生产技术,加强纤维性能与应用研究,开展玄武岩熔体制备迭代技术的研究,合理布局做大做强全产业链,推动连续玄武岩纤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碳中和”的提出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轻量化特性对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碳中和需要的绿色能源如风电、光伏等行业对碳纤维均有大量需求,但碳纤维本身的生产又需要消耗大量电能。随着风电技术的提高,其成本越来越低。是否可以利用风电降低碳纤维的成本?苏州大学材化部产业导师严兵在演讲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能源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碳纤维可以做风电叶片,风电制氢,推动氢能源汽车前进,同时加气站需求增加,就需要建更多的分布式风机电站制氢。氢能源汽车需要用碳纤维,风电也需要碳纤维。这种相互促进,可以推动量的增长和成本的下降,对碳纤维产业是一个完美的产业链。他表示,碳纤维的材料、产品、能源生态链将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相关行业需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机会,建立碳纤维产业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