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要闻

5月中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由负转正

  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数据显示,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15.4%,涨幅较前4月收窄4.5个百分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涨12.4%,涨幅较4月收窄5.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8.8%,涨幅较4月收窄1个百分点。
  
  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7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副主任陶金对界面新闻表示,前期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动能是外需,随着全球疫苗接种带来的海外供给能力回升,外需的支撑大概率会弱化,届时内需能否接棒,仍存在不确定性,消费的两年平均增速和疫情前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此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下游成本的推升也值得警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消费的恢复要明显慢于其他部门,这种情况目前仍没有改变。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同比增长4.5%,疫情前社消同比增速通常在7-8%。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端午假期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达到2019年的75%,“五一”假期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达到2019年的77%,假期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消费依然疲软。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在服务业修复提速、企业盈利改善的共同助力下,消费有望继续增长,但要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仍面临很大压力。
  
  “疫情后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收入恢复常态水平尚需时日,加上疫后收入差距拉大、房地产挤占效应增强,仍对消费形成一定制约,消费内生修复动能尚需政策提振。”他说。
  
  对疫情和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担心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低迷。央行在今年一季度的调查显示,下季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仅为22.3%。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过热,还有偏冷的风险。
  
  投资方面,1-5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2.6%;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4%,两年平均增速由1-4月的下降转为0.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速为8.6%。
  
  基建投资增速在很大程度上和资金捆绑在一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资金到位速度偏慢。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止到5月底,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已发行5726亿元,仅完成全年计划的16.5%,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的57.3%,也低于2019年的40%。
  
  伍超明表示,受制于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偏弱、专项债分流作用、优质项目缺乏等因素,基建投资增速出现大幅改善的概率不高。
  
  陶金指出,目前稳增长的压力不大,所以专项债发行力度不强,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情况下,地方债尤其是专项债对项目质量、收益匹配等方面的要求更高,部分专项债可能还要用于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这些因素都会遏制基建投资。
  
  在大宗商品涨价的大背景下,分析师认为,制造业投资可能受到上游涨价的侵蚀,未来增长空间和速度都有限。伍超明和陶金都表示,海外供需缺口弥合下,出口增速边际放缓,加之输入性通胀压力持续存在,制造业投资修复斜率不宜高估。
  
  相比之下,分析师更看好房地产投资。
  
  陶金表示,无论是从供给面还是需求面看,年内房地产投资仍然具有较好前景。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在“三道红线”压力下加快竣工结转、回收资金以降低实际负债率,这在短期内可能刺激投资增加。同时,从居民中长期贷款持续维持较高的水平可以看出,居民部门的购房需求也具有韧性。
  
  伍超明认为,在限制性房地产政策大概率加码和国内信用收缩的大背景下,预计年内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向上冲是面临“天花板”的,但房地产需求仍处于拉长的回升周期中,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望维持高位。
  
  工业增加值涨幅收窄幅度相对较小,陶金分析称,当前工业部门的复苏受到三大因素支撑:即中上游价格上涨带来的盈利效应,外需高增带来的中下游制造业增长,以及下游建筑业繁荣带来的建材等需求。
  
  他表示,虽然后续企业原材料采购压力可能会增加,但在监管层推出的一系列保供稳价的措施下,加上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压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对冲。整体上看,工业生产还是会延续比较好的景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