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备受关注的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迈入新发展阶段,人们有哪些美好新期待?近日,人民网进行了全国两会问卷调查,围绕20个热点问题,网友可选择最关心的热词。
2021年两会热词有社会保障、乡村振兴、依法治国、全民健康、新发展格局、六稳六保、中国外交、打虎拍蝇、绿水青山、住有所居、教育改革、社会治理、国防和军队建设、国家安全、金融风险、科技创新、全面小康、文化软实力、数字化生活、体育强国。
在科技创新热词下面,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创新投入力度;着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等受到不少人关注。同时网友还认为,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还面临基础研究体制机制不健全,基础研究较为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尽完善等问题。
在新发展格局中,网友们普遍关注坚持深化改革,努力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等话题。
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网友们认为,民俗文化、民族服装等文化载体应该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代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输出更多代表中国崭新形象的文化产品才能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纺织服装周刊》记者经过梳理后发现,很多话题都与纺织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据了解,两会调查反映出的意见建议将带给上会代表委员。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神州大地自信自强、充满韧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如何打造新发展动能,为“十四五”开好局,是此次两会的重要看点之一。
01
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关键的是“循环”,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和梗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里的“循环”,强调的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单循环,不是要压缩外贸外资规模,而是要继续当好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使中国成为全球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地;强调的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小循环。
建立大循环,就要在生产环节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分配环节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和城乡差距问题;在流通环节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和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循环;在消费环节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推进消费结构升级。畅通经济循环,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得我国在“十四五”和更长时期迈上更大发展台阶。
提升消费能力就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就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使得老百姓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02
强化科技战略支撑
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暴露出我国在部分关键领域的科技短板,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更威胁国家安全。唯有依靠科技解决“卡脖子”困境,中国才能牢牢掌握经济发展自主权,推动经济迈向更高水平。
去年,中国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并将其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围绕这一目标将做出哪些具体部署备受关注。
在2月26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面向“十四五”,要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
围绕推动产业链高端化的问题,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前沿技术部署;围绕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大规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研发应用;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推进污染防治、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围绕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激发人才活力为重点,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
03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过去40多年间,开放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力引擎。中国纺织工业从建国初期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内循环”,到改革开放前30年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外循环”,再到当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逐步演变,行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今后,开放这一“推进器”对纺织经济的促进作用将越发显著。
中国纺联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表示,纺织“十四五”发展重点之一就是立足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对国际供应链优质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跨国并购、股权合作等方式,高质量获取技术、品牌、渠道、高端制造及人才等海外优质资源;在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选择适宜地区,稳妥推动制造产能国际化布局,促进产业资源优进优出,与国内产业布局实现协同、互促发展。
除此之外,绿水青山、数字化生活等,也将为纺织经济发展打开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