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万物丰茂。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我国各行各业运行正在逐步复苏,为世界经济增添了一抹难得的生机与亮色。9月8日,中国化纤科技大会(青岛大学 2020)暨第26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在特殊时期拉开帷幕。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构建全球化纤产业命运共同体”。大会汇聚了国内外相关行业专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等相关单位代表,探讨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纺织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构建全球化纤产业命运共同体,更好地满足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截止会议第一天结束,已累计超过2万人次在线上观看本次会议。
本次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青岛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青岛大学、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主办,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分会、青岛大学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欧瑞康集团协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原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王玉忠,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汪民,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龚进礼,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办公室主任段红,青岛市即墨区副区长李黎,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党委常委副校长于永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郑俊林、陈新伟等领导嘉宾,以及来自纺织化纤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骨干、企业代表以及关注纺织化纤及相关领域的业界同仁参加会议。大会开幕式由端小平主持。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教授和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程博闻教授共同主持主论坛报告环节。
盛会迸发创新火花
当前,在世界经济低迷、保护主义上升、市场萎缩等不利环境下,我国经济彰显出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成为全球首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并正在加快促进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增长依然可期,这将使中国市场、中国创新、中国担当对全球供应链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在我国政府系列强有力的应对措施政策支持下,纺织化纤行业生产逐步恢复,运行质效有所改善,发展势头正在稳中向好,为稳经济、促就业、保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我国化纤产量为5827万吨,占全球比重71.7%,国际竞争力、盈利能力提高,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完成营业收入8571.2亿元,成为纺织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疫情之下,化学纤维更是在口罩、防护服、用于人工心肺循环领域的中空纤维膜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高勇在致辞时特别提到,国家正在隆重表彰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英模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也有一批纺织服装界的企业家。在这大半年的抗疫当中,我们的纺织化纤服装界广大企业家、各个行业的广大职工为中国抑制疫情、为全世界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到8月底我们已经出口口罩1300亿只,出口防护服13亿件,到现在每天出口的口罩还有7~9亿只。
新冠疫情对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迫使并加快了我们工作思维和业务模式创新的转变,在过去半年当中的时间,中国化纤协会有很多创新,比如举办了今年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云发布,转至线上的云发布会不仅带来了更多样化的直播场景和更高的产品和品牌曝光度,同时还培养了工作人员互联网意识,以适应后疫情时代发展要求。所以,本次大会也是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这也许将成为未来会议活动的一种趋势,是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同时本次会议对纺织化纤行业科学研判发展机遇,充分分析困难挑战,谋划“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总体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以来,我国化纤工业科技实力大幅增强,技术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高功能性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技术等由跟跑逐步走向与世界领先水平并跑的新阶段,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优化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在视频致辞时强调,未来面向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我国制造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化纤行业仍需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加强纤维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全球化纤产业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支撑。他由衷地说,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和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是全球纺织化纤行业交流合作的品牌盛会,也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化纤行业科技互学互鉴、共享发展的重要平台。希望大家珍惜机会,在这一平台上不断擦出科技创新火花。
即墨与化纤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纺织服装产业是即墨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早在2002年就被评为“中国针织名城”。青岛市即墨区副区长李黎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即墨区委区政府聚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科技+”走向价值链高端,即发集团研发的超临界CO?无水染色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青岛大学科研团队荣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海藻纤维”项目,也率先在即墨区红妮集团实现了产业化。当前,在疫情叠加的多重因素相互影响过程中,全球化纤产业正面临着进一步转型与升级的挑战,李黎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全面展示青岛纺织化纤产业成果,推动青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在致辞时谈到,青岛大学与青岛城市相伴而生,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大学,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1993年由原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专合并组建,办学起源于1909年创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青岛大学2019~2020年连续两年位列 USNews最佳大学排名全球前1000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全球前500位。
青岛大学化学纤维专业于1958年设立,是我国最早以纤维材料为特色建立的学科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纺织工程类优秀人才,为推动纺织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技术支持和学科支撑。近年来,青岛大学在海藻纤维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也不断取得创新成果,以生物多糖特别是海洋生物多糖纤维研究为代表,2018年获批建设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青岛大学将继续结合山东省需求和产业布局及自身学科优势,在纤维新材料领域做出自己的特色,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科技点亮化纤未来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它承载着“十三五”的任务目标结点,连接着“十四五”的挑战变革发展。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作“科技照亮化纤未来”主旨报告。他用三句话总结了化纤行业“十三五”科技发展的重点:炼化一体、功能化差异化、高性能纤维是亮点;劳动力短缺、疫情倒逼机器换人;供应链管理、品种和品质是企业间竞争和维系客户关系的核心因素。
针对“十四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他同样用三句话进行了概括:“塑料微粒”催生绿色科技,从机器换人到智能制造的跨越,从成本竞争到人才和核心优势竞争的过渡,此外,核心科技、智能科技、绿色科技、时尚科技、互联网科技以及品质科技将共同推进化纤行业的科技进步和高质量发展。智能科技方面,生产装备、检测、物流要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能源系统管理、设备管理要形成网络化,并构建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绿色科技方面,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循环再利用技术、建立绿色发展体系,重点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包括高品质原液着色纤维制备、生物原料及生物基化学纤维制备、钛系催化剂在聚酯纤维中的应用等;时尚科技方面,洞察消费趋势,进行品牌培育,纤维作为原料和中间品,主要通过企业品牌以及与下游终端结合两种途径打造品牌。
有关专家分析我国科技水平和国际存在差距的原因:一是技术缺乏科学指引,二是科研缺乏工匠精神,三是社会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基于这三个原因,端小平强调,当现在经济发展慢下来的时候,当行业发展速度慢下来的时候,我们又唯有依赖科技创新,为此我们将会面临考验:第一,企业可持续研发和创新能力的考验;第二,从基础理论到小试、中试、量产能力贯通的考验;第三,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转换能力的考验;第四,企业家忍耐和学习能力的考验。只要把科技做好了,中国的化纤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院士聚焦纤维材料科技发展
纤维新材料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热点领域之一,也是我国化纤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从技术的角度,我们应该关注哪些趋势、把握哪些关键点来顺应这一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我国纤维新材料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位院士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探讨。
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
纤维材料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我国产量占全球70%。如何赋予合成纤维“功能、舒适、智能”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竞争焦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纤维材料的发展简史,依次经历了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等发展阶段,并对纤维材料发展进程中的杰出国内外专家进行简要介绍;她结合功能化纤维材料-抗菌聚酯,针对其功能组分添加量多、分散性差,功能相高温加工不稳定、持久性差,功能+高感性纤维成形加工难、制成率低三大瓶颈问题,提出了有机无机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学术思路,建立了全流程功能杂化技术体系,解决了合成纤维功能性和舒适性不能兼顾的产业界难题。
结合舒适化纤维材料-舒适体感,探讨了现阶段服装舒适性研究的侧重点: “人体-服装-环境” 之间的热湿传递的研究现状及局限性,介绍了纤维材料舒适性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对于智能化纤维材料-储能器件,她基于如何发展纺丝新方法制备兼具力学性能和智能响应特性的纤维,提出了介观诱导构建智能纤维的新策略,创建了智能纤维连续化制备新方法,所制备的多种轻质柔性和交互功能的智能纤维,在生物响应、环境感知、柔性储能、智能传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先进功能纤维材料的研究开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指出,随着我国纤维材料产能的急剧扩张,常规纤维品种面临着同质化严重、利润率低等严峻问题,因此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功能化纤维材料是实现纺织行业差别化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途径。
具体来看,主要就是以聚酯纤维为主体,与其他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的功能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功能改性多元化,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功能要由单一向复合、由简单向多重构筑发展;技术手段多样化,通过化学共聚、表面改性、物理共混添加等多种技术赋予纤维材料多种功能,推动国内纤维产业转型升级。
王玉忠指出,未来的纤维材料将是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结构功能一体化;行业发展更多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技术创新,实现重点品种的产业化生产;更要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绿色制造的“清洁生产”。
新材料与新技术在安全防护中的应用
从全民健康防护到特殊职业需求及工程作业场所安全防护需求,纺织纤维材料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文兴带领的浙江理工大学纺织与材料相关研究团队在抗菌材料开发与应用、聚酯工业丝防护材料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高分子材料系副教授陈世昌代表团队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负载催化功能抗菌纤维新材料的制备,包括涤纶负载TiO?抗菌除甲醛、涤纶负载CuPc/TiO?抗菌、涤纶负载FePc抗菌等,实验表明纤维负载酞菁抗菌材料的抗菌效果优异,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二是聚酯工业丝在安全防护领域的新应用,包括道路防护用聚酯工业丝、柔性纤维防护网、深海系泊缆绳用聚酯工业丝等。未来,材料制备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将引领纤维产业的发展,同时跨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等将成为行业面临的新挑战。
命运共同体温暖全球业界同仁
疫情无法阻止全球纤维业界分享彼此之间经验和信息的初衷,会上,欧洲人造纤维协会理事长Frédéric Van Houte,日本化学纤维协会会长日觉昭广,韩国化学纤维协会会长金国镇,印度合成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S.C.Kapur,泰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名誉会长 Mayuree Didpakdeechol,巴基斯坦聚酯短纤制造商集团 Rizwan Afzal Chaudhry,中国台湾区人造纤维制造工业同业工会理事长苏百煌等专门录制视频为大会送来祝福和支持。他们都衷心希望本次会议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契机,能够在即将来临的后疫情时代为化纤行业创造新的机遇和新的可能,希望全球纤维行业跨国界共同携手共同应对挑战,通过技术创新、数字赋能等方式推动化纤产业的革新,探索解决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课题。
欧洲人造纤维产业的发展
欧洲人造纤维协会理事长Frédéric Van Houte指出,全球化学纤维的消费量和生产量都在持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学纤维生产国和出口国。2019年欧洲化学纤维生产量占世界化学纤维生产量的6%,位列第三,而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产能过剩、贸易问题、原材料成本、欧盟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等正在影响着欧洲化学纤维产业的发展。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欧洲化学纤维产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例如高品质和高质量、专业化和适应性、高效率的企业结构等。此外,欧洲化学纤维行业也注意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生产商在环境、健康和安全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均遵循最严格的标准,包括不断提高能源和生产排放清洁水平、越来越多地使用经认证的可再生纤维等。他表示,对于全球化学纤维产业而言,可持续领域将存在很多机会,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全球及日本化纤产业的发展
日本化纤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理事长富吉贤一详细介绍了日本循环经济战略推进及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方向。2019年5月提出“塑料资源循环战略”及“海洋塑料垃圾对策行动计划”,2019年6月提出G20“大阪蓝色海洋愿景”;2020年5月提出“2020循环经济愿景”,一系列的循环经济战略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极具借鉴意义。基于循环经济战略,日本化纤协会于2020年5月新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工作组”,以全面审视各类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建立“纤维-纤维”回收体系、开发生物基/可生物降解化学纤维、应对微塑料纤维问题等。他表示,循环经济将仍旧是后疫情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化学纤维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希望世界化纤界的同仁们一起来应对。
化纤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欧瑞康化纤板块CEO Georg Stausberg、欧瑞康中国区总裁王军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欧瑞康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各项预防措施,以及上半年经营情况。
Georg Stausberg介绍,欧瑞康透明度极高、决断力水平高、行动迅速、始终务实等是成功抗击疫情的关键。多年来,欧瑞康化学纤维系统和设备的销售主要在中国、印度和土耳其,尤其中国是更重要的市场。上半年,中国主要化纤企业全面复产,产能利用率持续提高,还有新的项目正在交流洽谈过程中。
针对目前化纤行业与其他纺织机械行业相比较好的原因,Georg Stausberg认为,在新冠病毒爆发之前,中国主要化纤生产企业已经在整合生产链,将其生产链延伸到了石化领域,从而更好地控制全球业务的利润。他介绍,目前欧瑞康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3年,这是因为企业对石化系统的投资是基于长期战略考虑。
对化纤行业未来的挑战与机遇,Georg Stausberg认为整个纺织行业都应紧密合作,建立全球循环经济,回收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自动化和数字化过程具有各种创新的可能性,欧瑞康将努力提供此方面的解决方案。欧瑞康承诺将为纺织行业提供“从熔体到纱线、纤维和非织造布”的技术解决方案。目前,欧瑞康正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开展几个项目,旨在实现公司“清洁技术、智能工厂”的使命。
公益行动夯实行业发展基石
多年以来,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始终以服务行业、服务政府、服务企业为己任,在做好化纤行业相关事务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纺织化纤行业公益基金及项目中,恒逸基金、绿宇基金、绿色纤维认证等,成效明显。这几项活动的颁奖典礼是年度大会的重磅环节,今天的颁奖典礼仪式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吕佳滨主持。
恒逸基金:支持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恒逸基金成立的初心即为鼓励行业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深化基础研究水平、推动原创技术发展,奖励表彰在全国化纤行业基础研究、管理创新、成果推广中做出突出成就的个人,历经七年,成果显著。自2013年开展优秀学术论文评奖以来,共收到学术论文2350篇,表彰论文865篇,表彰科技工作者4208人次。
2020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恒逸基金”新增设了优秀软课题评奖,今年共收到有效参评论文、软课题共计305篇。会上,浙江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松林宣读了2020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恒逸基金”获奖论文表彰决定。《循环再利用聚酯(PET)纤维鉴别方法的研究》等10篇论文荣获2020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并列复合纺丝用原料及纤维性能研究》等24篇论文荣获二等奖,特等奖论文空缺。《关于化纤工业“十四五”发展调查的分析报告》荣获2020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恒逸基金”优秀软课题一等奖,《服装终端发展趋势推动化纤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基于化纤生产型企业的化纤产业互联网逻辑分析》荣获优秀软课题二等奖。《新型充气夹克的研制与保暖性能评价》等30篇文章荣获三等奖,《电纺壳聚糖/聚乳酸复合神经导管的分子作用及其生物活性表征》等30篇文章荣获优秀奖。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伏广伟、浙江恒逸集团常务副总裁王松林、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新伟为一等奖获奖者颁奖
绿宇基金: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
绿宇基金的设立是为了应对中国化纤工业面临的能源和环境挑战,引导行业走绿色低碳、再生循环之路,以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和由大变强为目标,支持、奖励表彰在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中作出了示范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自2016年设立以来,共支持绿色制造基础理论研究课题13项,支持高等院校化纤生命周期研究课题5项,共计20多家企业和高校参与了这些课题的研究。此外,绿宇基金还奖励了绿色发展先进人物23人,绿色制造金钥匙奖企业71家。
会上,浙江绿宇环保有限公司姜传忠先生宣读《2020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绿宇基金”获奖项目决定》。《再生聚酯黄化规律研究及色度调控关键技术》等5项课题入选2019/2020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绿宇基金”支持课题;10家单位荣获2019/20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绿宇基金”绿色贡献度企业奖,其中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东锦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获金钥匙奖;10人荣获2019/20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绿宇基金”绿色贡献度个人奖,其中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庄耀中、保定天鹅新型纤维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殿才获领军人物奖。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浙江绿宇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姜传忠为金钥匙奖及领军人物获奖者颁奖
绿色纤维标志认证:坚定化纤走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纤维标志认证的初心是从源头推动纺织全产业链的绿色化进程,让源头绿色、内核绿色、产品绿色的绿色纤维制品能让广大消费者真正享有“绿色生活,从纤维开始”的舒适体验。在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指导下,近年来绿色纤维标志认证工作在业内的影响力日益加大,程序更加科学规范,通过认证的企业群体逐年扩大。
按照《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绿色纤维标志使用管理章程[2018版]》以及国家对于产品认证的相关要求,经过形式审查、产品检测、现场检查和综合评定,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原液着色涤纶短纤维)、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循环再利用涤纶短纤维、原液着色涤纶短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PLA短纤维)】、福建省百川资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液着色循环再利用涤纶长丝)、浙江金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原液着色锦纶6长丝)、河北邦泰氨纶科技有限公司(循环再利用氨纶)、河北艾科瑞纤维有限公司(循环再利用腈纶短纤维、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6家企业取得中国化纤协会绿色纤维标志产品证书和中纺标绿色纤维标志认证证书。
端小平会长、蒋士成院士、朱美芳院士为6家企业颁发证书
后疫情时期化纤行业发展思考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新冠疫情给经济、行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在抗击疫情中,纺织化纤做出了贡献,也涌现出了一些新技术、新业态,给行业带来了一些深刻变化,这些新动向对行业将有什么影响?未来行业应如何发展?在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郑俊林主持的高端访谈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青岛大学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院长夏延致,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钊钧,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良,烟台泰和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迟海平,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叶兴分别从各自领域介绍了自己的看法。
迟海平: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企业销售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利润却有一定增长,一方面得益于生产防疫物资,另一方面是公司整体产品结构调整的结果。泰和新材从氨纶到间位芳纶、对位芳纶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很多基础材料的技术,也得出了16字心得,即创新引领、平台支撑、人才保障、成果转化。
卢钊钧:今年疫情让行业整体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碳纤维作为朝阳产业的格局没有改变,特别是当前这个特殊时期,国产碳纤维可能会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对碳纤维产业的未来发展,我认为要提升规模化能力,实现碳纤维的质量稳定,同时要强调高强高模,要低成本、高效制备,实现两条腿走路,助推国产碳纤维走向国际。
蒋士成:疫情对纺织、化纤有一定影响,整体而言,我国纺织化纤产业链健全,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随着复工复产的加快,影响也会进一步减小。今年疫情促进了防护材料的发展,我国化纤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开发,有一定的积累,为中国、世界抗疫做出了贡献,今后还要继续加大新型材料的科技研发。另外,疫情也推动了互联网线上线下行业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了突破,今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会进一步加快行业的创新发展。“十四五”期间,行业要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继续推动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继续研发绿色纤维。
张国良:近几年来中复神鹰在碳纤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这是在众多行业专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取得的。现在国产碳纤维远远赶不上国内需求,未来随着国产碳纤维技术的进步,其应用将越来越广。未来,中复神鹰将在两个方面加大碳纤维的开发,一是成立专门的生产线生产满足国家对碳纤维产品的需求,二是要在碳纤维规模化上下功夫,扩大规模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升级换代,实现碳纤维的稳定发展。三是推进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四是加大绿色环保生产。
夏延致:今年疫情促进了健康、医疗、防病毒、环保纺织品的发展,也给行业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机遇,比如小小的口罩中的过滤材料,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物基纤维是“十二五”“十三五”国家发展重点,如今在各方的推动下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消费将成常态化,这将为生物基纤维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张叶兴:疫情对化纤行业冲击较大,后疫情时代,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加快企业自身布局,加快产业链建设;二是推动企业绿色、智能发展;三是依托国家先进功能性纤维创新中心加快新型纤维研发。当前全球都在强调绿色发展,为此公司从2016年就开始进军再生循环纤维的研发,但是我们对瓶片的要求比较高,所以现在整个产能不大,未来会继续强调再生循环纤维的绿色投入。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由东华大学和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牵头建设,联合9家领军企业及院所为股东单位,采用“公司+联盟”的形式组织建设,覆盖石化、织造、碳纤维、芳纶、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等行业的26家单位成立的创新联盟,旨在实现先进功能纤维技术革命性突破,支撑我国先进功能纤维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