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要闻

行业责任兼具战略考量 ,第三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共话传承发展新时代

  11月2日至4日,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云南昆明学院举行。大会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的指导下,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纺联非遗办公室、中纺联新闻中心、云南昆明学院、首创置业首新事业部昆明公司、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承办。为期3天的会期安排内容丰富饱满、形式精彩多样。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高勇、原会长王天凯、党委副书记陈伟康、副会长孙淮滨,文旅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司长曹学军,北京首创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松平,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晓斌,昆明学院校长李素梅、副校长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以及来自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负责人,重庆、辽宁、河南、山西等行业协会负责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高校负责人以及综合、行业、地方媒体共300余人出席了大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持续落实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贯彻文化与旅游融合、促进消费升级、乡村扶贫与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举措,以非遗传承融入现代生活为抓手,聚集各民族纺织非遗资源,把一年一度的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作为契机,阶段性总结和分析纺织非遗在传承发展中的经验与机遇、矛盾与短板。本届大会主题为“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和多个历史节点的背景下,充分体现了行业责任、战略考量、机遇共享、共同发展的行业高度和大局意识。
  
  11月3日上午,主题大会在昆明学院召开,由中纺联副会长孙淮滨主持。
  
  中纺联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使命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在主题大会致辞中指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努力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积极响应《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举办中国纺织非遗大会等系列品牌活动,切实有效地带动、推动纺织行业的企业、人才、技术、资金参与到纺织行业的非遗保护传承中来,呼吁形成纺织非遗的命运共同体,为纺织行业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纺织类非遗要组织力量,通过传授一招一技,设计一款一品,有效推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早日摆脱贫困,让广大的从业者获得收益、尊重和荣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主题中不断地再创造;二是希望纺织类非遗,通过一丝一麻,一针一线,生动地诠释劳动之美,生活之美,要让尊重成为自觉,让欣赏成为习惯,让共享成为共识,让对话成为美谈,让交流交融成为常态,特别是让非遗成为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形成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籍此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三是希望纺织类非遗,通过一织一染,一衣一饰生动形象地诠释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精髓,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民族精神,文化品格和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鲜明标识。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曹学军在致辞中指出,纺织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纺织工业发展的基石,能赋予品牌文化深厚的文化自信和丰富的文化表达,是建设纺织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纺织非遗和传统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区域特色,在新农村建设,深化扶贫攻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纺联认真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举办中国纺织非遗大会等系列活动,组织传统技艺与设计品牌对接,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和传统工艺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加强了中华优秀文化成果与纺织产业融合,创新性开创非遗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对于扩大中国文化全球影响力,满足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建设纺织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做好纺织非遗传承和纺织传统工艺振兴,她建议:一要发挥文化旅游、工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职能,统筹用好非遗保护,乡村振兴、扩大内需、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政策,促进非遗项目和传统工艺培育、产业转化、市场推广;二要加强融合对接,支持建设完善纺织非遗传承产业链,有效促进非遗传承人、设计师、企业家、科研人员对接,扩展传统工艺产品,促进纺织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三要完善平台功能,纺织非遗大会要充分发挥聚集各民族纺织非遗资源和社会各方力量,统筹发挥时装周和博览会的优势,提升非遗传承的信息共享以及专业化服务能力,为纺织非遗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点建议寄语新时代纺织非遗事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高勇作了题为《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主旨报告。高勇在主题大会的主旨发言中强调,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探讨“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的战略部署和工作思路,并分别就纺织非遗事业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和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对新时代纺织非遗事业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五点建议:制定与纺织十四五发展规划相适应的行业非遗发展目标和措施;与社会和行业共同建立健全非遗传承发展链条和体系,实现纺织非遗生产生活的活态传承;进一步发挥行业博览会和时装周的平台优势,促进纺织非遗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行业非遗工作要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促进纺织非遗的跨界融合,加强纺织非遗的对外交流和经贸往来。高勇认为,伴随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们对文化消费将会与日俱增,随着文化自信意识增强和非遗产品的审美及功能取向更加贴近现代生活,传统工艺的消费品将会成为引领消费潮流的重要源泉。(全文附后)
  
  校企协合作模式新尝试深化产教融合
  
  作为大会的承办方代表,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松平表示,首创集团自高度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以来,全面融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非遗传承创新工作目标高度契合,自2018年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后,各自发挥资源优势,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通过联合办会办展、产业研讨、平台建设、资源对接、招商嫁接、资源共享等多维度合作下,有效推进纺织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7月3日,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在首创咏园举行,作为北京市国有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非遗创新性保护和传承方面,首创集团承担起国企社会责任,关注纺织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致力于增强纺织类非遗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在集团文化产业板块中,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聚焦非遗,整合文化、金融、销售终端等产业资源,建设非遗主题产业园区,导入文化产业基金,投资孵化项目,推进非遗文创IT和内容生产的三步走战略,构建产业生态圈,并以首批示范园区为起点,建设1+N园区体系,涵盖了传承实践,文化IT开发,终端销售投资孵化等全方位资源,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推动非遗融入时代,融入生活,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他强调,首创集团在昆明已展开了一系列的战略布局,从城市投资建设,城市生态环保,城市商业格局三大方面为春城赋能,未来首创集团陆续对昆明引入环保,文创非遗、大健康产业,助力提升昆明城市价值,为云南纺织非遗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此次大会在昆明学院召开,昆明学院校长黎素梅在致欢迎词时提到,对于昆明学院来说,这是校、企、协合作模式的新尝试,在多元化、多维度合作下,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为社会、行业、企业培养、输出更多有用人才。纺织行业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纺织非遗犹如一条锦带成为了中华儿女的骄傲,把中国纺织非遗介绍给世界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作为提升中国纺织工业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创造性,弘扬工匠精神的交流平台,高校是人才培养主力军,必将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积极作为。近年来,昆明学院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云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整理,数据库建设,传承人方向培养等方面收获颇丰,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性保护,融入产业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继续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为非遗传承和创新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专业人士全方位多角度剖析发展方向
  
  大会邀请了来自与纺织非遗及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设计师、企业家,针对非遗走进生活、走出国门、衍生品发展、品牌化推进、乡村扶贫以及文旅融合等方向进行了精彩演讲。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围绕《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重放异彩》这一主题展开,刘魁立主要讲了三点,第一,传承人是应该值得尊敬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师把人们的生活妆点得更美好,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对人类文明作出重要的文化贡献。第二,当前需要营建一个非常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公共空间。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时代发展密不可分。时代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间并没有一道鸿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提供了物质需求,同时也给予人们幸福感、快乐感。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的民族在整个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鲜亮的地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宏复围绕《纺织非遗·文化空间的衍生品》这一主题展开,李宏复表示, 文化空间在国家非遗项目里,被单独定位为一个非遗项目,但大多数都是中国民俗学家,从民俗事项上解读文化空间。事实上,服饰穿着在人们身上,就是处在文化空间中具体的一个行动者。文化空间有它特定的共时性和历史性,是发展的、流动的。在文化空间里面,刺绣、服饰制作、纺织、染色等既有传承,也会随着时代逐渐变化。因此,做文化遗产研究的同时,一定要关注生活、走进生活,这样才能对民族服饰在文化空间的特定地位进行解读,可以说纺服研究学者任重道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京生围绕《非遗中的精神智慧与艺术审美》这一主题展开,贾京生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他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非遗是什么?贾京生认为,纺织非遗是因,物遗是果,如果没有非遗的前因,物遗的后果就不存在了,这两个是一个因果关系。非遗形成了物遗的个性,这就是它的精神。他认为,非遗中不仅有艺术的美,更蕴含着很多的情感与智慧,要汲取非遗的精华,要坚守传承。非遗当中的精神和智慧是需要传承的,如果开发,要多元开发非遗当中的文化形式,一定要从其中汲取灵感,而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要创造性地去开发非遗。
  
  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获得者 ,艺之卉时尚集团(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卉洲围绕《纺织非遗的国际化、品牌化》这一主题展开,她谈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的未来该如何去重点推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国潮的兴起是中国品牌最好的发展契机,中国非遗的设计道路要坚持走下去。手艺人的传承大部分还是以手工艺作坊为主,对于非遗进行保护之后,要赋予其新的灵魂。另外,非遗的传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就拿艺之卉来说,在非遗的具体的应用上面,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瓶颈,但不管这条路多么艰难,也必须坚定走下去。这些困难永远都是存在的,因为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有国际、国内团队,即使国内团队的分歧都是非常大的,这是一个需要去思考和平衡的问题,所以非遗传承一直都在路上,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快乐。这次自己能够被评上非遗推广大使,觉得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希望未来能够真正去传承中国文化。
  
  内蒙古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白晶莹围绕《非遗扶贫与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她结合蒙古族刺绣专项推进组的建设和推广经验进行了分享。她表示,依托草原自然特色,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纺织非遗作为旅游产业有效载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此,科右中旗专门确定成立了蒙古族刺绣专项推进组,重点推进刺绣发展,打造区域品牌,有利于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各项工作。她介绍,通过组建返乡大学生的管理团队,科右中旗刺绣队伍已发展到21000多人,并培养了20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刺绣的能手,特别是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使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了艺术人才,大大提升了刺绣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科右中旗建设了3800多个扶贫刺绣车间。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秘书长陈斌围绕《纺织非遗商品与文旅融合》这一主题展开, 陈斌谈道,文旅融合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文旅融合关键是产业融合,想要文旅融合,就要做产业,从产业角度入手。有产业就要有消费,消费者是谁?文化消费者是当地居民和外地旅游者。非遗商品的设计秘诀一个是开发商品,一定要瞬间打动,如果是做到瞬间打动的产品,不光可以卖给旅游者,还可以网上销售;另外一个就是现代生活,非遗商品一定要符合现代生活和现代理念,传承保护是一方面,我们应该在应用时思考如何更好地与现代结合?非常值得思考。对纺织品来说,不光是一个时装、鞋子、帽子的结合,空间可以非常广泛。
  
  两场主题非遗对话分享交流发展经验
  
  11月3日下午,大会进入专题论坛环节,由纺织类国家级传承人、设计师、专家学者、企业家组成的非遗对话,就“传承与设计”、“创新与发展”两个话题,结合自身工作,从不同层面热议了当下纺织非遗传统技艺在传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瓶颈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分享和交流了各自的经验体会。
  
  第一场非遗对话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研究员孙冬宁主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金顶奖”获得者、北京玫瑰黛薇服装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刘薇,广东普丽衣曼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设计总监 中国最佳女装设计师邓兆萍,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樊志勇参与了此场对话,并围绕传承与设计这一主题各抒己见。
  
  第二场非遗对话由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会长王翀主持。天津工业大学副校赵宏、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祝成炎、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副院长马志辉、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总指挥、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研室主任、文产办主任张秋、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参与了此场对话,并围绕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深入讨论。
  
  中国纺织非遗发展报告提升学术价值
  
  在第三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发布了《2018~2019年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据介绍,报告分别设有领导讲话、展览活动、调查实录、基地建设、推广大使、行业动态、学术视野、图书推介等栏目,内容丰富,装帧精细,图文并茂,展现了近年来纺织行业非遗事业发展的进程,也载录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工作的历史印记,具有一定工作指导性和资料价值。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以“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为契机,推出《2018/2019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今后,中纺联将利用纺织非遗与大众生活的密切性和融合性,切实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推动纺织非遗保护工作,与社会各界共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纺织非遗保护与传承,提升我国纺织工业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促进纺织强国建设。
  
  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倡议书写使命
  
  现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代表、重庆纺织服装联合会会长马明媛发布了“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倡议书”,向全行业表示“作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应该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把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作为我们共同的使命追求和责任担当”,并向全行业发出如下倡议:第一、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把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作为我们共同的的使命追求和责任担当。第二、以研究和保护纺织非遗为工作基础,全力建设纺织传统工艺与时尚设计、现代科技、生产加工、渠道建设融合发展的传承链条和市场运作体系。第三、努力打造纺织非遗品牌,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物质需求,促进纺织非遗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第四、高度重视、推进少数民族纺织非遗保护传承与扶贫及乡村振兴,充分展现纺织非遗事业的公益作用和社会责任。第五、促进纺织非遗与相关领域的非遗跨界融合发展,为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体系做出纺织行业的贡献。
  
  多方战略合作签约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会上,在多位领导见证下,中纺联非遗办与重庆市纺织服装联合会、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内蒙古科右中以及昆明学院与首创置业首新事业部昆明公司进行了多方战略合作签约,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务实性的工作座谈会。中纺联非遗办希望通过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与多方携手合作,扎实推进行业非遗工作登上新的台阶,为开启中国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而不懈努力。
  
  大会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紫云青鸟文化创意园区内的古滇翡翠博物馆、回归老木文化艺术馆、祖氏滇绣艺术馆、智默堂茶事馆、钱三毛艺术馆、凝香阁艺术馆以及昆明学院艺术众创空间等。中国纺织服装是个庞大产业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新时代的今天,一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离不开文化支撑,行业价值的终极体现在于民族文化传承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永恒的生命延续。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的召开起到了率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行业标杆作用。中纺联在用行业力量推动中国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和行业责任担当。
  
  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 高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云南昆明学院召开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本届大会时逢多个重要历史节点,在举国上下共同庆祝新中国7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2020年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础上,我国开始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前进。从纺织行业看,纺织强国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进一步巩固产业竞争优势、推进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已经成为新时代纺织行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任务,而纺织非遗事业也将随之步入新时代,为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实现未来的战略目标提供重要文化软实力支撑。
  
  为此,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探讨“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的战略部署和工作思路。下面我重点讲二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研讨。
  
  一、纺织非遗事业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和主要问题
  
  取得的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纺织非遗事业的努力方向明确、良好生态环境已开始形成。中央和国家部委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振兴传统工艺的文件精神,已成为纺织非遗工作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纺织非遗工作与国家有关战略实施进行了有效对接,为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扶贫与振兴、促进消费升级、“一带一路”建设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纺织非遗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各民族世代相传的纺、染、织、绣、印手工技艺和民族服饰的历史文化精髓,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设计与品牌机构、高等院校、新闻媒体对纺织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已得到统一,发挥各自的作用并且形成合力,纺织非遗事业发展开始形成良好的社会及行业氛围,尤其是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调查研究、研修研培、设计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为纺织非遗事业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
  
  二是纺织非遗事业正在逐步形成传承链条和推广体系。非遗传承人及传承人群、非遗保护与研究机构、时尚设计与品牌运作、资本注入与园区建设、社会公益慈善活动、行业展览与时装周等,通过各种传承传播方式和平台整合资源,逐步形成纺织非遗多元化的传承链条,共同促进纺织非遗事业发展。特别是设计师群体深入乡村田野获取大量非遗元素,用心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设计融合,在国内外时尚舞台上展示对中华多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挚爱。纺织非遗在不少民族地区与脱贫攻坚、扩大就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并且发挥了积极作用,给成千上万的留守妇女和手艺人带来了收益和尊严,“妈妈制造”、“签约绣娘手工坊”、“深山集市”等就是成功的运行模式。老百姓对纺织非遗商品认知度也有所提高,通过展览展示、时尚发布、现场体验、商业推广、网络销售等方式,在诸多市场推广平台上,既获得精神领域的享受,有也物质方面的品味和满足,消费正在成为纺织非遗事业发展的重要市场动力。
  
  三是中纺联非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一年一度的行业非遗大会作为一个非遗大类、由行业组织举办的全国性会议,已成为展示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成果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大会发出的声音有风向标的作用,推出的非遗推广大使已成为纺织非遗事业的代言人和领头人,大会已成为行业的一项品牌活动。中国国际时装周、“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已成为纺织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设计融合发展与发布的制高点。在北京、上海、大连、潮州等地举办各类纺织非遗展览,推动传统工艺产品市场化进程和走向当代生活,获得了业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好评。重视纺织非遗的田野调查,先后赴西藏、云南、贵州、湖南、重庆、内蒙等地,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摸清基层传承人群生存发展状况,寻找行业非遗工作的着力点,为相关政府部门振兴传统工艺建言献策,其中对内蒙古科佑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创新创业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行业层面的肯定。编撰和发布《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载录纺织行业非遗事业历史发展进程和中纺联非遗工作印记。积极协调潮绣传统工艺的学术研究工作,组织国内权威专家编撰潮绣历史、文化与技法的独家专著,将由中国纺织出版社正式出版,为研究其他纺织类传统技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
  
  在肯定所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纺织非遗事业还有许多面临的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主要有:如何结合行业实际更加有效推动纺织非遗事业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而合理地解决“守”与“变”的辩证关系;纺织传统工艺的基础性研究尚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客观系统研究、挖掘纺织非遗的本真性和现代传承发展的文化与经济价值;非遗传统工艺融入现代服饰、家居用品、文化旅游、艺术创造等系列化产品设计开发有待进一步拓展;如何建立纺织非遗传承链条中各相关方的合作和经济协调机制,进而打通并稳定可持续运行这个链条需要深入探讨和实践;非遗设计展示多而消费少,非遗国际文化交流多而贸易少,非遗纺织类产品的市场渠道还不畅通,消费动力显得不足;纺织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发展不平衡,尚未形成东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不同而应实现互补性发展的格局。
  
  上述问题是纺织非遗传事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些属于与其他行业一样存在的共性问题。当然,我们不可能因为这些问题或难题的存在就产生困惑和沮丧,一定要坚定发展纺织非遗事业的信心,观其大势继续向前,迎接纺织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时代。
  
  二、抓住发展机遇,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
  
  综观国家和行业大局,我们的纺织非遗事业正处在多个重要历史节点,面临着许多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工作的切入点。具体分析起来,大体有下列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高度强调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期待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应该是发展纺织非遗事业的根本宗旨和战略追求。纺织非遗应该成为中国非遗大家族的一个耀眼夺目的文明之花,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地发挥美化生活、装饰人间、追求时尚的作用,全心构筑根系传统文化、彰显当代生活智慧、寄托人民美好愿望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家园。
  
  第二、我国纺织工业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最近,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介绍了中国工程院研究的《中国产业链安全性评估报告》提到,经过国际比较分析,把纺织和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输变电装备、家用电器五大产业评定为世界领先产业,这与我们行业目前所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基本一致的。进入新时代,我们已经不再是所谓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时尚、绿色”成为纺织行业新定位,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为一体,其中的“时尚”应该与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融合才能有“根基”和“灵魂”。世界领先不能只是制造领先,文化也应为世界所认知,纺织非遗事业应该为担此使命做出特殊贡献。
  
  第三、纺织非遗传承发展的产业资源及社会支撑体系开始形成,只有把开启和进入新时代的目标统一好,运行体系与经济机制协调好,相互依存及共同推进的平台建设好,纺织非遗事业一定能和国家、社会和纺织产业同行,与强国纺织建设同行,为保持世界领先产业地位助力,纺织非遗事业就能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第四、伴随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们对文化消费将会与日俱增,随着文化自信意识增强和非遗产品的审美及功能取向更加贴近现代生活,传统工艺的消费品将会成为引领消费潮流的重要源泉。纺织非遗消费品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品类多、分布广、需求大,传统工艺易于与现代时尚设计结合,在服饰、家居、旅游、文创、艺术等领域都会有可能扩大的市场空间,来自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消费将越来越成为纺织非遗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上述所描述的发展机遇,为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提供了重要前提,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则是新时代发展纺织非遗事业的指导方针,在国家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良好氛围中,纺织行业必须进一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社会同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政策支持下,与相关机构协同合作,努力促进纺织非遗在传统文化与现实生产生活的紧密融合,为践行“科技、时尚、绿色”的纺织强国梦和巩固世界领先的产业地位,把非遗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努力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作为行业非遗事业的协调服务机构,我们将在总结以往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资源和平台优势,积极探索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的有效途径,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下列思路开展工作:
  
  第一、增强贯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实践性和前瞻性,把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列入行业“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结合国家非遗工作宏观政策和行业发展总体要求,提出行业非遗事业发展的目标方向、任务措施,作为行业非遗传承发展的基本遵循和工作准则。
  
  第二、在积极协同文化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研究和保护纺织非遗传统技艺的条件下,发挥行业和企业资源整合优势,全力建设纺织传统工艺与时尚设计、现代科技、生产加工、渠道建设融合发展的传承链条、经济机制和市场运作体系,让源头的非遗资源与终端的生活消费实现对接,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实现纺织非遗生产生活的活态传承。
  
  第三、进一步发挥行业博览会和时装周平台优势,引领非遗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时尚潮流,鼓励设计师、品牌企业把传承传统文化与工艺作为责任和使命,努力打造融合非遗元素和可生产、可流通、可消费的纺织非遗品牌产品,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物质需求,促进纺织非遗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第四、鉴于我国纺织非遗资源大多数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西部民族省份更为集中,需要更多帮扶和资源输入,虽然有些非政府组织、公益基金会和有公德善心的企业家做了不少工作,但我们作为全国性行业组织要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纺织非遗保护传承,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以充分展现纺织非遗事业的社会责任和公益精神。
  
  第五、促进纺织非遗与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家居装饰、民俗婚庆、影视剧表演等相关行业和文创企业跨界融合,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文化与经贸往来,传播中国纺织非遗事业创造的历史和辉煌,提高在世界的品牌知名度,为建设和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体系,讲好纺织的故事,绽放纺织的风彩,做出纺织的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纺织产业发展整体要求,与时俱进,扎实推进,求真务实,齐心协力,为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