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注定要重演,如同人一样,没有更多选择。把时间跨度拉长,回顾近三十年纺织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部坎坷曲折的发展史。虽然其中原因复杂,但主要还是政策与外部市场相互作用所致。在当下中美经贸磋商暂时停滞的情况下,国内纺企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上,是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纺企未来的命运是否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内因驱动,90年代初国企改革大刀阔斧持续深入地推进
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大变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那场暴风雨来势凶猛。中国棉花网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1992年11月3日,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告重庆针织总厂破产标志了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改革的深入推进。1996年全国破产试点城市扩展到56个,1997年达到111个城市,2000年企业破产工作基本全面推开。
历史的车流滚滚向前,在这场国有企业兼并大潮中,纺织企业开始作为主角登场。1998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解困扭亏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提出改革目标:从1998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到2000年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政府的压锭计划是分批完成的,1998年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完成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48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60万人、减少亏损30亿元;1999年其他地区基本完成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520万锭;2000年全面完成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的任务。
这轮兼并大潮是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对国有企业实施的战略性改组。可以说,这轮重大改革内因是关键,更多的是国企革自己的命,而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改革后的纺企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活力日渐增强
在经过了十余年的改革阵痛后,纺织领域逐渐形成了“国退民进”的新格局。根据相关媒体公布的数据,纺织行业国有企业数量从2003年的1754家减少到2008年的1175家,而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量从2003年的14863飙升至2008年的33133家,增长超过100%。这时期的大背景是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WTO,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出口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军。如果没有进入WTO,拥抱如此广阔的市场,恐怕民营纺企扩张规模不会这么大、这么快。
行业大动荡,棉价经历了过山车的行情
当然,随着纺织企业的兴衰更迭,棉价也在不断谱写着上下翻飞的“圆舞曲”。伴随着那轮兼并重组破产大潮,下游消费严重下降,棉价自然下跌。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来,从92年以后,棉花消费量开始逐步下降,这与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有很大关系。尽管时间太靠前,缺乏系统、专业价格数据做支撑,但从均衡理论出发,供过于求必然导致棉价下跌,可以想象,随着供过于求的持续时间较长,棉价理应长期底部震荡。
当然在经历凤凰涅盘的蜕变之后,中国纺织产业于2000年开始腾飞并一路高歌,在棉花产量稳步增加的前提下,消费量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棉价开启了一轮长时期的慢牛行情。
外因驱动,国内棉纺产业格局又将迎来一次大调整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现阶段我国纺企正遭遇第二次重大考验,只不过与上世纪90年代自己革自己的命不同,这次是外因起了关键作用。面对美方不断挥舞的关税大棒以及极限施压,纺企陷入了困境。前几年媒体也不断曝出有关纺织企业“倒闭潮、跑路潮”的事件,但至多是资金断裂引发的债务危机问题,毕竟这只是区域性的局部问题,是点和线的关系,不是面的问题,对整个产业链影响有限。这次美国扬言对中国5000多亿美元产品增加关税,对中国企业,特别对纺织企业影响是全面的、巨大的。正如专家所说,中美两国经贸合作是两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石,这对中方重要、对美方也很重要。
据海关统计,2018年我国对美国进出口4.18万亿元,其中,对美出口3.16万亿元;自美进口1.02万亿元。而201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0.51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中美两国贸易总额占到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例为13.7%,两国贸易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因为如此,在中美两国互加关税的影响下,中美两国企业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国内纺织企业更是困难重重,毕竟美国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第一大市场。
下游消费或将受到长期压制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从南方到北方,从上游到下游,从老牌纺织基地再到新兴集聚区,纺企正在经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大难关。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纺企,要再次迎接暴风雨的考验。据了解,目前国内主要纺织聚集区已经出现了停产,停产企业数量有继续增加的迹象。在棉价持续下跌看不到好转的情况下,下游棉纱销售遇阻,产品不断累库,对原本就资金紧张的纺企来说,更是多加了一个“紧箍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不止如此,我国纺织服装在世界市场份额正在被其他国家蚕食。在今年3月第二十九届华交会举办的华东进出口贸易论坛上,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长曹甲昌说,虽然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出口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使得我国占国际市场份额小幅下滑。2018年前11个月,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为36%,比2017年同期减少0.4个百分点,而越南份额为10.6%,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去年全年我占欧盟进口市场份额为33%,同比减少1个百分点,而孟加拉国份额为14.3%,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去年全年,我国在日本进口市场份额为58%,同比减少3个百分点,而越南份额为12.6%,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
去年纺织数据不尽人意,今年面临更大下行压力。6月10日上午,海关总署公布了今年前5个月外贸进出口情况,数据显示,前五个月,美国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1.42万亿元,下降9.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1.7%,其中对美出口1.09万亿元,下降3.2%;自美进口3352.7亿元,下降25.7%。再看机电、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其中纺织品、家具、鞋类、塑料制品、箱包、玩具平均增长达到13.2%,只有服装下降0.2%。服装在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中表现最不理想,被替代性明显增强。当然这时的数据是在美方尚未宣布并实施对剩下的3250亿美元增加关税。如果真要实施了,对美出口数据可能会是断崖式的下跌。
棉价可能长期维持低位区间震荡
在这轮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棉价如期拉开了下跌的序幕,郑棉主力合约跌至13000元/吨附近才暂时止住颓势。很难想象,棉价在棉纺产业大震荡时期会有上佳表现。因此短期内,甚至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棉价要想有所起色,尤其是回到正常轨道,难度很大。
中美双方贸易摩擦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持续出现反复情况,这是外界普遍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因驱动已然发力,纺企关停数量逐渐增多,下游消费长期受到抑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纺企将迎来关键转换期,产业也将迎来大变局。未来,棉价可能将长期处于筑底过程,除非供给端出现问题,因此企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若命运摆在你面前的是残羹冷炙,你也要把它当成华堂盛宴吃下去。一旦有了这个心态,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企业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