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协办的“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在庄重威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代表中纺联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创新驱动,内生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纺织科技强国”的讲话,如要内容如下:
我国纺织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教育工作者优秀代表,向获得 2018 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教育教学成果奖,“纺织之光”教师奖、学生奖,针织内衣创新奖,以及纺织行业专利奖的获奖代表颁奖,对纺织行业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授牌。我谨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纺织科技、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下面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向与会代表介绍2018年纺织科技教育奖励工作基本情况,并就下一步纺织科技教育工作谈几点意见。
纺织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方兴未艾,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出现重大调整,正由以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方向加速发展。全球围绕创新生态建设的竞争更加激烈,知识产权布局与全球贸易合作、产业转移联系也更加紧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和知识产业化”已成为国际竞争优势争夺的新规则,而一国通过知识产权从外国获得的收益及使用别国知识产权所支出的费用已成为国际上衡量一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在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中,知识产权成为重点关注的领域,自主创新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改革开放 40 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发展战略,中国科技创新成绩斐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8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首次进入“最具创新力经济体”前 20 名。2012 到 2017 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2017 年,全社会 R&D 支出达到 1.76 万亿元,比 2012 年增长 70.9%,是世界第二大科技投入国;全社会 R&D 支出占 GDP 比重为 2.13%,超过欧盟 15 国 2.1%的平均水平。国际科技论文总量比 2012 年增长 70%,居世界第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
量首次超过德国、英国,跃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 年 52.2%升至 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 2012 年第 20 位升至第 17 位。
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我国纺织科技经历了“跟跑”到“跟跑与并跑并存”再到目前“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三个阶段,通过一系列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行业科技进步取得巨大成就。
一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目前纺织行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共有 61 家、分中心 4 家,比 2012 年增加 16 家;共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18 家,比 2012 年增加 17 家;建立了一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这些创新平台已成为产业集成创新的重要形式,促进了相关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和应用间的协作创新。二是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纺织行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17 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 449.74 亿元,比 2012年的 257.06 亿元增长了 75%,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0.69%,比 2012年高 0.23 个百分点。研发专利大幅增长,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年度授权量增加到每年 4 万件以上,比 2012 年增长 60%。三是高水平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纺织工业科技成果硕果累累,共获国家级奖 286 项,部级奖及协会奖 3168 项,其中,有 7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11 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二等奖。
碳纤维干喷湿纺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实现了万吨级产业化;以紧密纺、喷气涡流纺为代表的新型纺纱技术取得进展;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再生聚酯纤维物理化学法再生关键技术取得较大突破;高温过滤材料已广泛应用于钢铁、水泥、冶金、燃煤电厂、垃圾焚烧等领域,纺织基结构增强材料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轨道交通等轻量化工程中实现替代;以个性化定制为主要特征的服装智能制造快速发展,新型棉纺成套装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四是行业培育出一大批科技人才。自 2014 年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在全国开展评选“杰出工程师”以来,纺织行业有 3 人被评为“杰出工程师”,12 人被评为“杰出工程师鼓励奖”,1 人被评为“杰出工程师青年奖”;自 2006 年以来,纺织行业有 5 人荣获“中华技能大奖”,自 2003 年以来共有 78 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自 2004 年以来纺织行业有 7 家单位和 4 人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有1 人被评为“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五是纺织供应链化学品绿色管控初见成效。自 2014 年起,中纺联社会责任办公室就着手研究、开发 CiE 化学品管控信息交换系统,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纺织供应链化学品合规性及其高度关注物质的登记、筛查、反馈大数据系统,使其成为全球第一个采用基于供应链协作分布式记账的化学品合规管理应用系统。2016 年中纺联正式推进“化学品管理创新 2020 行动”计划,以产业创新协作的方式加速实现行业绿色发展的目标。截至 2018 年 9 月,CiE 系统帮助 22 家企业改善了化学品管理绩效,提高了化学品 MRSL (生产过程限用物质清单)的合规性。
目前己纳入合规清单的化学品供应商有 32 家,可追溯的化学品供应商超过 200 余家,登记注册的化学品达 26000 余支。这些成就为推动纺织服装供应链的绿色化和纺织行业绿色制造建立了大数据治理机制和应用平台奠定了基础。正如中纺联领导在总结改革开放 40 年行业成就中指出:“四十年的探索与奋斗,已经为纺织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文化基础,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纺织强国梦想。”走进新时代,我们站在了建设纺织科技强国建设的新起点,总结成绩我们光荣自豪,分析差距我们凝心聚力。对于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保持“定力”十分重要。
目前我国纺织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与世界纺织科技强国相比相对较弱,跟踪式研究多,领跑、原创的研究少,在一些关键领域成就与短板并存,高端科技产出比例仍然偏低,一些产业核心技术、源头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
当前纺织科技工作新的关注点
1. 智能制造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路径。在新科技革命和新
工业革命推动下,发达国家推进先进制造战略,形成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制造生产方式,给世界制造业带来重大影响。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利用后发优势直接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快速提升竞争力。我国面临双重挤压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纲领,并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之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越”的关键时期,绿色科技、人工智能、生态保护等新蓝海亟待开拓,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亟待实现。虽然我们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却又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困扰;虽然“中国制造”已行销全世界,可“中国创造”才刚刚破茧而出。如果说高速增长阶段对纺织科技的需求是更好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实现效率驱动,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纺织科技的需求则是通过原始创新孕育颠覆性的新技术,进而更好地发挥竞争优势,实现创新驱动。
十九大报告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作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和制造强国的重要技术支撑。在新时代,纺织工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智能制造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智能制造不仅是纺织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动纺织工业成为创新驱动科技产业的重要路径。
2.军民融合为自主创新发展创造新机遇。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
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全局。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溢出效应和拉动效应,推动军用技术、人才、设施等向国民经济领域开放、溢出、转化,打造发展新引擎,拓展行业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纺织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对于增强行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纺织强国具有战略意义。
通过军转民、民参军,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行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以及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从科技层面讲,军民融合要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为核心,建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双向技术交流,实现军民双赢。
3.团体标准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工具。标准是科技成果与实
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同时,标准化又是科技成果固化与推广最经济的重要途径。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是国务院 2015 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确立的重大改革措施之一,新《标准化法》中进一步明确了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团体标准作为我国新型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市场标准体系的主体成分,能够快速满足市场与创新对标准的需求,提供有效标准供给。更重要的是,团体标准可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高品质消费提供先进标准选择,为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标准支撑,从而成为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