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要闻

解码达利跨界融合,为行业发展提供新鲜经验

  赴达利丝绸的那天,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然而久违的阳光普照浙江省新昌县,给这千年古城带来巨大的惊喜,这天,正值2018中国时尚面料设计大赛获奖名单出炉,可贺的是达利丝绸设计师李红梅、陈燕芳设计的“满城水色半城山”荣获本次大赛的唯一金奖。这荣誉为此行带着福音。
  
  如果说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的研发创意在行业领先的话,那只是冰山一角。当我们走进创建于1956年,集丝绸文化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及丝绸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创意企业,就会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那是因为自2012年,达利丝绸成功创建以丝绸文化为主题的“丝绸世界”工业旅游国家AAAA旅游景区;2016年“越罗传统织造技艺”成功列入绍兴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成为全国仅有的十家“全国工业旅游遗产基地”之一。跨界让达利的舞台演绎得淋漓尽致,业绩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几年来,达利丝绸可谓硕果累累。他们先后负责2014APEC领导人的丝绸面料设计、织造、生产企业,并承担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平颂丝巾系列设计;是2016年杭州G20贵宾专享展区接待方,自主设计的床品“雀舞芳华”受到各国贵宾的赞赏,并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永久收藏。我们解码达利跨界融合,他为行业发展提供的新鲜经验,也为改革开放献上的一份厚重的礼物。
  
  瞄准旅游市场,开行业先河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达利。谈到这,达利丝绸董事长林平平静的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约30年的高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在近30年高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常态;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我国的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低成本、低价格逐渐成为历史。
  
  祸不单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丝绸行业在欧美市场受到冲击,蚕茧原料的高成本,导致生丝行情继续维持高位,企业生产运营压力尚存,企业进入了发展瓶颈期。寻找生存之路摆在眼前,而工业旅游与丝绸文化的融合,正是破解难题渠道。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国之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将工厂风貌、生产过程、企业文化作为旅游资源,通过参观、体验、操作等方式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
  
  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可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和产品品牌知名度,是对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它丰富了旅游产品类型,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链的延伸,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异”需求。达利丝绸将“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丝绸文化”作为公司使命,将丝绸文化与工业旅游跨界融合。
  
  时尚与艺术成为融合敲门砖
  
  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达利丝绸的做法是以文化为魂、现代丝绸为形,融合丝绸工业创意研发、文化体验与观光旅游为一体,形成“文化园林+博物馆+工厂旅游+生态体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全新旅游模式:以“蚕的一生”为主线,融合蚕桑深加工等蚕桑茧丝绸知识;植根丝绸文化,实现向丝绸文化产品的回归。中国作为丝绸的发源地,由丝绸和丝绸服饰构筑的丝绸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民族了解中华民族的重要载体。达利丝绸积极将文化创意设计与传统丝绸产业相融合,从丝绸文化入手,深挖丝绸精髓,通过将丝绸承载的历史性、文化性、传承性、故事性与当前丝绸产业的现代化、科技化、创新性、时尚性进行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实现由传统丝绸工业向丝绸文化产业的回归。
  
  达利丝绸的产品,以丝绸面料为载体,通过数码提花、数码印花、越罗传统丝织技艺、绣花、手绘等现代及传统丝绸工艺技术,将东西方传统文化经典、名家书画艺术品、流行及艺术元素等内容重新设计并呈现,使传统的丝绸工业产品被赋予了极其浓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形成极具达利特色的丝绸文化工艺产品(丝绸织锦面料、越罗非遗产品、丝绸字画、艺术家纺、艺术丝巾等产品)。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通过这些丝绸文化工艺产品切身感悟中国丝绸文化及丝织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传播企业的品牌文化和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
  
  达利丝绸与美国、意大利、香港、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文化服务贸易合作关系。2015年实现丝绸类文化产品设计服务出口710.23万美元;2016年实现丝绸类文化产品设计服务742.71 万美元,依托丝绸主业,开创丝绸文化工业旅游项目。
  
  达利丝绸立足自身特点,依托集团产业和新昌旅游两大资源优势,在推进企业产业优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深度挖掘中国丝绸文化和江南丝绸文明,全力打造了以百年古石磨、千年桑树园、万年乌沉木、亿年木化石、蚕桑文化石刻、桑蚕文化馆、丝绸博览馆、丝绸文化街、传统文化经典、有机农业园、生态体验园和丝绸展示中心等亮点的丝绸文化工业旅游国家AAAA旅游景区,致力于推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兼具文化创意、环境友好和科技生态的新兴产业模式转变。
  
  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桑树的栽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桑树也是丝绸之源,为此达利丝绸斥重金“抢购”了一批古桑树----因为它们都是全国各大水系兴建大型水库时,从库区抢救性移植而来的。它们的树龄有的高达几百年,有的甚至已达上千年,其中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前这片古桑树林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桑树最为集中的主题园林。
  
  “天外来客,中华圣树”。位于景区内的两颗千年巨桑,原生长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藏自治区林芝境内,树龄已达1600多年。达利丝绸为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中华文明始终不遗余力。当得知雅鲁藏布江因兴建大型水电站,该区域内的古桑即将被淹,达利丝绸立即与当地政府联系,要求对古桑进行异地保护。经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千年古桑经过千山万水和近一个月的迢迢跋涉,终于落户在江南丝绸之源––美丽的新昌。
  
  目前,桑王历尽沧桑,生机勃发,迎接着八方来客的光临。他们的创意无极限,"字说丝绸”文化墙就是例证。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丝”在造字时期就已经成为了奢侈的生活用品,并且进一步作为劳动创造品成为了构字基础。在甲骨文中不仅体现了“蚕”、“桑”、“丝”、“帛”等汉字,还发现大量以丝作为偏旁的古体字,或其不以丝为偏旁但与丝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可以被释读的甲骨文约有近2000个单字,其中约有近300个与丝绸有关,或者说起源于丝绸。
  
  根据以上研究发现,景区创建小组共搜集有368个与丝绸、纺织有关的文字,打造了“字说丝绸”文化墙,印证丝绸文化对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国古代汉字起源的深远影响。近年各地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锦绣的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那时中国丝绸已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到中亚、印度。到汉代时,因大量丝织品及各种商品贸易交流的频繁出现,逐步形成了一条从中国到西方的交通大道,后人将之称为“丝绸之路”。
  
  为还原“丝绸之路”的壮举,企业委外制作了“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的立体展示模型,形象的告诉后人: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物流的通道,更是东西方文化友谊交流的通道。建设中国丝绸文化博览馆也是达利的厚礼,中国丝绸文化博览馆集中向游客展示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耕织图、绸缎庄、古代丝绸之路、近代丝织机和蚕桑丝绸历史文化等内容。其中根据南宋画家楼俦所作的《耕织图》进行创作的原名立体模型,系统而又具体地描绘了当时农耕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农耕和蚕织生产的各个环节,反映了宋代农业技术发展状况,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所以也被誉为“中国最早完整地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
  
  弘扬丝绸文化
  
  科普教育让外行变内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工业产业迅速发展化的今天,很少能看到织机,更谈不上能自己动手去织。DIY手工木织机是达利丝绸根据织机基本原理而仿制的最简易织机模型,该模型适用于游客进行互动体验,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颜色的纬线,利用2个多小时的时间制作一款DIY个性化的平纹组织围巾,是对丝绸织造的深度体验。
  
  所有的一切都缘于需求,旅游与购物是剑之双刃,建设丝绸精品展示购物中心。达利丝绸拥有“达利发”面料中国驰名商标和“雅慕”省丝绸家纺著名商标、以及“丝绸故事”品牌零售,并在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以及绍兴市院士工作站等一系列科研载体的基础上,正在创建国家工业设计中心。为了更好的回馈游客,完善景区“吃、喝、玩、乐、购”的功能,同时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促进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利丝绸创设了“丝绸世界”品牌主题商场。
  
  这一区域汇集达利自主设计、自主生产、自主品牌的中高档丝绸产品。以营造浓郁中华丝绸文化为特色,荟萃各项优质的丝绸产品,从时尚或经典丝绸男女服装、丝绸家纺、丝绸领带、丝绸围巾等产品到各类丝绸文化艺术工艺品及丝绸产业关联产品。让游客在丝绸的海洋中感悟几千年的丝绸文化魅力,体味中华文明的恒久历史底蕴,懂丝绸、用丝绸和爱丝绸。
  
  弘扬丝绸文化的基本就是宣传推广,科普是宣传的首要。达利丝绸在已建好的系列丝绸文化静态景点宣传展示的基础上,通过举办“达利桑葚采摘节”、“暑期夏令营亲子活动”等一系列游客互动节目,普及有关桑树品种以及桑果、桑叶、桑枝、桑皮、桑根、桑木等用途的知识;并在每年4月份至10月份期间,景区会持续面向游客及周边群众开展达利采桑养蚕活动,通过蚕的一生体验养蚕过程,普及蚕桑知识,培育丝绸情感。同时,在游客及周边群众游玩景区时,科普人员会通过对蚕的一生仿生模型、各种蚕品种、雄蚕与雌蚕的辨别、蚕的生长环境与过程、养蚕方法与设备、茧的品种与特点、蚕丝的品类与特点、传统缫丝设备与工艺、现代缫丝设备与工艺、纺纱工具以及蚕桑深加工方面等知识的介绍,进一步普及蚕桑茧丝绸的科普知识。每年六一期间,达利丝绸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会通过《今日新昌》招募启事、公司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招募一百名左右6-12岁的小朋友来到基地参观、学习蚕桑丝绸科普知识让小朋友们与中国传统的丝绸工艺来了一次“零距离”接触。
  
  大自然是丝绸原创设计不竭的灵感源泉。为了提升丝绸产品的时尚性,凸显产品的原创性,达利丝绸董事长充分发挥领航人的作用,为公司、乃至丝绸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以一台相机,一片森林,通过从摄影作品到丝绸产品的转化,实现了艺术成果的跨界展示,打造了一个绚丽的丝绸世界,向社会传达达利丝绸一直以来的创新精神及态度,吸引和鼓励院校学生和更多的专业人士将眼光聚焦到原创设计上来,启迪和激发人们更大的创作热情,并激励设计人才通过创新设计来传承和发扬丝绸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和现代创新,共同塑造中国丝绸的新形象。
  
  有梦想才能拥有幸福,
  
  达利实现良性循环
  
  从企业2012年成功创建国家AAAA景区、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以来,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约400万人次。他们总结为五个有利于,随着达利丝绸世界景区功能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在科技、文化、信息等管理领域的不断创新,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各外交官使团、海外游学、交流团体,来浙江必来达利丝绸,俨然已成浙江省接待外宾的必到之地。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浙江在线、浙江新闻、浙江6频道《休闲资讯》、浙江旅游卫视《旅游资讯》栏目等媒体先后对丝绸世界景区、达利智能制造等创新举措做过专题的宣传。可见,该创新成果的推行,有利于推进浙江省制造业与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与示范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为全省“工业旅游创建国家A级景区”树立标杆与典范;有利于推进区域旅游产品的完善,促进新昌、嵊州两地的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丝绸文化的传承保护,丰富丝绸旅游产品品牌的内涵;有利于推进达利丝绸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企业文化内涵的提升,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除了社会效益更多的是生态效益。达利丝绸坚持以节能、减排、环保为宗旨,通过提升工艺装备、配套完善相关污染防治措施、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增强环保管理等措施,先后被认定为“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