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要闻

国内棉花政策“渐行渐明” 棉纺企业当“未雨绸缪”

  "棉花问题"困扰纺织企业多年。随着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推进以及行政体制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国内棉花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各相关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这一系列举措给倍受棉花桎梏的棉农、棉纺企业和市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随着政策曙光的愈加明朗,各相关棉花及棉制品市场主体应当早做谋划,从容应对政策调整带来的波动,及时抓住政策逐步到位带来的各种机遇。

  政策调整相继出台 纺织企业发展信心增强
  
  今年以来,新疆"棉农直补试点"、"棉花临时收放储"、"高征低扣"等政策都有所调整和松动,长期制约棉纺行业发展的"棉花问题"有望解决。毫无疑问,这大大增强了广大纺织企业转型、调结构的信心。
  
  1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14年将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4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00元。
  
  与此同时,储备棉销售也做出了调整。3月28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发布公告,自今年4月1日起,调整储备棉销售有关政策,取消纺织企业购买储备棉的数量限制,竞卖底价由18000元/吨调整为17250元/吨,竞买国产储备、进口储备棉数量比例为3:1。
  
  公告表示,此次储备棉投放中,凡购买新疆区域内仓库存放国产储备棉的纺织企业,可按照3:1的数量比例竞买储备进口棉。公告还强调,自4月1日起,取消纺织企业购买储备棉数量限制。购买的储备棉仅限于纺织企业之间调剂,不得流向其他渠道。新申请纺织企业无需缴纳50万元防止"转圈棉"的保证金。
  
  除了上述变化外,长期困扰纺织行业的"高征低扣"也有所调整。
  
  一直以来,"高征低扣"对棉纺企业影响很大。棉纺织企业的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70%左右,如果按照17%的产品销项税率计算,对于棉纺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2013年年底,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安徽省财政厅公布的"关于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有关问题"的公告称,自2014年2月1日起,以购进农产品为原料生产销售皮棉、棉纱、精制茶、瓜子的一般纳税人,纳入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其购进农产品无论是否用于生产上述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均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部分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的通知》,此举意味着13%的进项税额将被打破。
  
  几项政策的相继出台,对于纺织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让棉纺企业看到了解决发展瓶颈的希望。尽管政策措施的效果尚需时日,也还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和加大政策力度魄力,但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是个利好。
  
  "改革元年",中国纺织产业形势稳中有变, 9月新棉上市后还可能存在一些变化因素。因此,纺织企业要做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准备,在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上下功夫。
  
  棉花"临储改直补" 目标价托市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00元。这标志着国家对棉花敞开临时收储政策的结束,吹响了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改革的号角。政府"挺价"的意图非常明显,短期棉花价格会受到政策目标价格的支撑,这与市场上普遍看空的气氛形成较大差异。
  
  2011年以来,国家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对稳定国内棉花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棉花进口成本大幅低于临时收储价格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收储压力急剧增加,市场活力减弱,不利于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开展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有利于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棉花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
  
  目标价格政策是在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后,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
  
  根据目标价格政策,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具体补贴发放办法由试点地区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中国中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红英表示,即使国家发改委的价格改革方向是由从前的"价格管控"走向"科学的市场化价格指导补贴",但此次比市场价格高出许多的目标价格还是令市场人士大跌眼镜,普遍认为是政府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保护种植者利益而给出的"政治"指导价格。政府"挺价"的意图非常明显,短期棉花价格会受到政策目标价格的支撑,这与市场上普遍看空的气氛形成较大差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春宇表示,这种价格政策放开以后,会使新疆的棉花越来越接近市场价格与国际接轨。同时棉纺企业的收购价格也会相应与市场接轨。最有利的是让更多的棉纺企业尽可能地采用新疆的棉花,而不是进口棉,这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保护了棉纺企业的利益。最大的一个好处是让新疆棉花的销售有了去处。这轮价格改革会给一些库存量大的企业带来阵痛,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整个棉纺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低价的进口棉纱仍在冲击国内棉纺企业。2013年我国累计进口21万吨棉纱,较2012年增加37.51%。企业要恢复元气还将面临诸多考验。
  
  政策趋势好 尚需完善
  
  --业界对近期相继出台的棉花政策的反应
  
  "棉花问题长期困扰棉纺行业乃至整个纺织行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正在分步骤推进解决有关问题。国家将收储政策调整为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使纺织行业见到曙光,政策正在向有利于纺织行业发展的方向转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指出。
  
  "棉花政策只是在新疆试点,并没有在全国实施,具体怎么补也没有做出任何规定。棉花价格虽然比原来低了一点点,但是与国际棉价相比依然还是有很大差距,没有给棉纺企业带来多大的益处。"一位棉纺企业董事长说。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第四届第五次理事扩大会议上,对目前公布的国产储备、进口储备棉"捆绑"销售的规定,反对声音强烈,他们认为这一举措造成新的不公平竞争。
  
  对于"高征低扣"改革试点的相关情况,安徽华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灵芝指出,2014年安徽省将棉纱列入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按照有关规定测算,公司较往年可少交一定税额,这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的,但按照不同产品品种执行标准核定扣除是不合理的。
  
  她建议按照增值税票扣税,建立符合财务制度、国际惯例的程序和市场秩序,这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棉花目标价格公布 棉农如何应对
  
  日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00元,此价格按照生产成本加基本收益确定。同时,2014年4月起,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棉花目标价格能够补偿试点地区棉花生产成本,并保障农民获得基本收益。
  
  目标价格政策是在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具体补贴发放办法由试点地区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对于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的出台,棉农有什么反应?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棉国和棉花消费国,同时又是世界第一大棉花进口国。2011-2014年连续实行3年的棉花收储政策,对于保护国内棉农的利益,稳定国内棉花市场价格,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实行棉花价格直补政策以后,国内棉花的价格水准,会跟国际市场更加接轨。今年国家对新疆启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但对内地的棉花扶持政策尚未明确,随着棉花春播临近,棉农开始着手安排今年棉花生产。再加上下年度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内地普遍预测棉花价格会下降,据了解,预计2014年度,内地的棉花种植面积较上年下降10%以内,许多种植农户已经不愿再种棉花。这一点可能不利于内地棉花产业的发展。
  
  山东滨州市棉花合作社理事长王建军:"2013年的收储已经完成了,现在棉花价格还是3块来钱,盐碱地太大,春灌完成了还是得种棉花,没办法。"
  
  卓创资讯棉花市场分析师孙立武建议,内地若无直接的政策扶持,尤其是籽棉价格面临下降的情况下,内地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将会继续走低。但大家需冷静看待,且国家也在通过扶持棉花专业合作社、启动棉花轻简育苗移栽技术的财政补贴试点等等加强对棉花的扶持。
  
  他建议地方农业部门,加强对于棉农种植结构的有效引导,要加强植棉的科技水平,如何提高棉花质量非常重要,从种植采摘到销售,要有效引用"四分法",并且要通过像三农信息平台及时关注棉花市场信息,毕竟市场起决定作用,籽棉波动风险将会增加,要及时把握销售时机,保障最终受益。
  
  ■ 相关链接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从2004年起,"一号文件"连续11年关注"三农"主题。从涉及棉花产业的内容看,其中不乏新意。主要内容包括: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2014年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机采棉等薄弱环节,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
  
  2014年春季棉纺织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研报告
  
  2014年2月中旬到3月中旬,中棉行协派出39人次、组成10个调研组,走进100余家棉纺织企业。重点了解春节后棉纺织企业生产运行、国储棉竞拍及使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产业转移等情况,尤其是大型棉纺织企业和以生产纯棉中低支纱为主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征求了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组去了6省21个地区,分别在山东(枣庄、济宁、滨州)、河南(许昌、商丘、开封、尉氏、新乡、鹤壁、安阳)、江苏(无锡、常州、南通)、浙江(萧山、金华)、广东(新塘、均安)、湖北(潜江、荆州、枣阳、襄阳)等地走访,并在山东邹平召开了棉花小组座谈会。
  
  一、总体概况
  
  1、大企业情况:春节后运行状况总体平稳,春节后能尽快恢复生产,开工率基本都在80%以上,企业订单状况相对饱满,订单向大企业集中现象在今年一季度更为明显。另外,通过棉花小组座谈会了解到,大企业较多有产业转移的意向,投资方向主要是东南亚地区生产成本低、政策优惠国家。
  
  2、中小企业情况:春节后开工较迟,放假达40-50天的不在少数,而以生产纯棉中低支纱为主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往年更为恶化,受棉价差的影响,生产的常规产品饱受印巴纱冲击,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企业订单量锐减,恢复生产的企业开工率也比较低。
  
  3、案例:山东某地区的一些企业,产品结构以40支以下纯棉中低支普梳纱为主,企业多数以产定销,结合少量订单生产。下游配套有织布的企业由于税负相对低且能够消化本企业部分纱线,经营状况略好于单纺企业。有企业认为粘胶价格较棉花平稳,为了缓解棉花成本压力有生产粘胶短纤品种计划。
  
  河南某地区棉纺织产业以纺纱为主,产品主要为32支、40支的纯棉纱线,织造产能比重较小。该地区工人工资水平在2000-3000元/月,员工来源于当地周边地区,在解决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上及稳定社会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4、棉花库存方面:由于纺织企业目前流动资金匮乏、原料占用资金量大、4月1日新的储备棉投放政策及市场前景不明朗,走访的企业中大多数原料库存均低于30天,随用随买。
  
  5、产业转移情况:企业对产业转移的关注度大大高于往年,因现行的棉花政策及巨大的国储库存需要逐年消化,而且因不断上升的各项成本、税赋及资金压力,许多好的企业都在走出去或者筹划走出去。去东南亚、非洲、澳洲甚至美国投资建厂,以建设纺纱厂并将纱线运回国内居多;投资建设染厂、棉花种植的企业在增多。
  
  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1、受进口纱冲击大。调研证实,以生产32支的纯棉普梳产品为主的地区,在国内外棉价差较大的情况下,受到进口纱线冲击较大,约三成的企业有稳定客户,情况较好,大部分企业订单压力较大。有的企业已经或开始转向生产混纺类产品,也有的企业由于市场原因今年又不得不回归生产纯棉纱线。
  
  2、招工困难,劳动力短缺。调研证实,上述地区普遍反映招工困难,劳动力短缺,工人平均年龄偏大。主要原因是青年工人不愿意上夜班,即使待遇略高于其它行业,还是不愿意从事纺织生产。走访中发现许多纺织企业员工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员工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上的比比皆是。
  
  3、开工率普遍不高。由于进口纱冲击、下游市场萎缩及工人短缺等原因,春节后,上述地区的中小企业普遍开工率不高,超过一半的企业开工率在65%左右,只有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开工率超过80%。为节约成本,采取三班两运转的企业明显增多。由于销售不畅,也有企业为撑门面,勉强开台,许多企业反映景气度不如上年。
  
  4、技改投入困难重重。经济实力不同的企业,设备先进程度也有不同。走访中发现,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除少数企业有投资的意向外,大部分企业表现出对市场后期信心不足,无意投资。主要情况是:有投资意向的企业,以设备升级改造为主,或为保证其产品质量及稳定的订单,并对后市较为乐观,或为避开进口纱线冲击,以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个别国营老企业受体制影响设备非常落后,部分还是60年代的落后设备,且还在使用普通络筒设备,希望投资改造,但无资金;无投资意向的企业中,有的涉足房地产、酒店等其它行业,有的表示只能维持现状,期待下半年市场、政策有所转变。
  
  三、国储棉情况
  
  1、企业竞拍及使用情况。走访中了解,棉纺织企业基本都参与了国储棉的竞拍。以周边地区国储库的国储棉为主要竞拍对象。价格方面,以4级国储棉为例,基本都在在17700元/吨左右。个别企业为拿到质量稍好的棉花远赴新疆国储棉库点提货,运费约800元/吨,新疆当地有500元/吨的补贴,但是由于路途遥远,运输不便,新疆棉用量较少。近期受市场传言储备棉投放价格即将下降及搭配配额的影响,纺纱企业基本停滞购买并加快消化库存,避免降价带来的经济损失。
  
  2、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企业普遍反映国储棉问题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棉花质量差,短绒率高,等级不符现象较多;(2)按照公定重量计算普遍存在亏重现象;(3)出库困难,乱收费现象非常严重;(4)有转圈棉现象,主要是加工企业。
  
  四、企业的主要意见及建议
  
  1、建议国家储备棉投放建立长效稳定机制,现在是每3-4个月出台1个政策,不利于稳定下游纱布市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配额搭配比例方面,建议增为1:2或维持去年的1:3;
  
  2、建议尽快出台具体措施,解决棉花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减轻纺织企业负担。
  
  3、建议国家加大查处转圈棉力度;
  
  4、建议棉花配额发放应与储备棉投放一样,发给纺织生产企业,数量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5、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包括原料价格、税收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