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要闻

中国能过滤PM2.5吗?

编者按:

     PM2.5成为近一段时期以来大家非常关注的名词。首先,PM的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虽然自然界本身也会产生这一物质,但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人为排放,比如化石燃料、生物质、垃圾的燃烧,道路、建筑施工扬尘,厨房烟气、汽车尾气等。由于PM2.5的空气动力学直径仅为头发的三十分之一,因此能够进入人体内的支气管,并引发一系列疾病,诸如:支气管炎、哮喘和心血管疾病等等。
    其实PM2.5的检测最初是为了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粉尘的排放程度,1997年开始在美国测量。如今,之所以能引起中国公民如此高的关注热情,还是因为美国大使馆于2009年夏天在推特(Twitter)网站上公布北京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自发布之日起,“糟糕”和“危险”这样显示污染程度的字眼就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虽然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后来解释,他们设立PM2.5检测装置只有位于大使馆馆区内的一台,不足以证明这是北京空气的整体质量,但当时依旧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

    舆论过后,回归理性,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浮出水面。它是终结PM2.5的救命稻草?还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又一体现?    

            

  论道行业

颈与短板 困惑与希望

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行业现状点评

      “十二五”期间,国内工业和生活污染防治的形势将日益紧迫,因此,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我国环保过滤材料,成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日渐兴起的内容。

以火电、钢铁、水泥等工业为代表的企业是袋式除尘器和过滤材料的主要用户。我国现有钢铁企业近5000家,粗钢产量占世界40%;火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占世界近50%;水泥产量也占世界50%以上,因此,仅就国内市场而言,环保滤料的用量将越来越大。

    但是,伴随商机一同而来的还有挑战。目前我国产业用行业总体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依旧很低,全球名列前茅的42家非织造材料企业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世界上年销售规模最大的非织造企业产值高达14亿美元,而国内最大的还不到10亿元人民币。可见,与国外同行相比,我们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从行业角度看,目前,该行业存在五大问题:第一,技术创新与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第二,强制性政策导向缺失,使得企业不愿淘汰落后降污设备;第三,市场有点乱,缺少真正能够引领我国滤料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领军企业;第四,强制性环保标准缺失;第五,产业集中度不高,信息流通不畅。

    针对这五个问题,本文将进行做深入剖析。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是要借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的话作为开篇并与各位读者分享,共同体会产业用行业成为“十二五”时期新的增长极为什么是必然趋势。

    李陵申认为,纺织品市场由大转强,看什么?看的是高技术纺织品,如果以欧美国家作为参照,他们的服装、家纺生产绝大部分已经转移至发展中、甚至不发达国家,而留在我们国内的则主要是以技术著称的产业用纺织品整套生产流程。因此,我国今后大力发展、开发产业用纺织品是历史所需,更是历史必然。

    技术支撑的优与劣

    PM2.5的化学组成中只有10%~15%是固体颗粒,其他则是由氮和硫分子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形成的液态颗粒,由于PM2.5直径极小,而要求过滤装备既能把这些颗粒拦截,又要具备良好的透气性,要解决这个矛盾,技术保障一定要到位。

■ 新建一条水泥生产线安装袋式除尘器至少要900万元。图为滤袋面料。

    主机

    目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袋低压脉冲袋式除尘技术”已成为袋式除尘工程的主导技术,其关键部件脉冲阀的性能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国外同行水平,从而获得了更好的清灰效果,脉冲阀膜片的寿命也大幅延长,使用4年以上已是普遍现象。近期国内水煤气行业计划建设工作压力为0.6M~1.0MPa的制气系统,随后的目标是建设压力为3M~4MPa的制气系统。能适应这种高压的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是袋式除尘行业主机生产企业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滤料

    滤料是袋式除尘装备的心脏,滤料的优劣直接影响除尘效果。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非织造布的发展,我国研制成功了合成纤维针织毡,使袋式除尘技术的除尘效果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也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又研制成功了芳砜纶耐高温纤维和芳纶针刺毡,可耐高温210℃。90年代初,我国开发了聚四氟乙烯微孔覆膜滤料,它具有高效低阻、节能的特性。时至今日,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高技术纤维制造企业已经在聚酰亚胺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实现突破,据公司副总经理杨诚介绍,长春高琦在聚酰亚胺研发生产方面还没有达到大规模生产的阶段,但是已经能够小批量生产,且产品质量也已经可以和国外竞争对手相媲美。“这项突破意味着国外产品垄断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而以上海凌桥、常州中澳、常州华福等几家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在聚四氟乙烯纤维的生产研发方面也均已实现批量化生产。且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53%。

    寿命

   “保证一平方米滤料的密度、厚度平均不难,那一千平米呢?”三维丝技术总监蔡伟龙说,如果滤袋表面不均匀,厚的地方烟气透不过去,理论承压能力再大也没有实际意义;薄的地方本来不堪其负却硬要担当重荷,使用寿命自然减损,只要有一个地方裂缝或破洞,整个产品就得报废。

    点评: 产业用纺织品也叫技术纺织品,正因为它是“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所以它也成为了发达国家竞相角逐的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发展虽然略有滞后,但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技术方面,我们已经逐渐和国外同行拉近了距离。

    “电袋之争”的是与非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从前苏联引进了静电除尘设备来过滤工业粉尘,目前这种设备依然在各个粉尘排放企业发挥着作用。但是从种种排放数据来看,其除尘效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环境标准和大众对绿色、环保的要求。

    那么,中国到底能不能解决PM2.5过滤的问题?众多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结论,一方面,人们需要更清洁的环境,这无可厚非,但企业也有自身的难处,一位企业家告诉记者,一条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从电式除尘改为袋式除尘至少投入700万元,新建一条线安装袋式除尘器至少要900万元。再加上袋式除尘滤料属于损耗品,几年下来,用来更换的费用也十分可观,试想一下,如果这种基本无法产生经济效益而只有社会效益的投资落在你我身上是不是也会犹豫再三呢?而且据记者了解,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试图使用电袋复合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压缩成本。如此一看“电袋之争”的天平似乎已经向保留或升级电式除尘设备倾斜。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有专家指出,袋式除尘设备虽然在运营成本和一次性投入上比电式除尘稍高,但是高质量的袋式除尘产品一般使用寿命至少能达到4年,且过程中基本不需要维护,平摊下来成本和电式除尘相差无几。

    点评: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国人创造了这句话,但实践得怎么样却是另外一回事儿。电袋之争只是难以过滤PM2.5的一方面,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管理不善等不是制约因素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也就难怪前阵子网络上为何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这事儿不能说太细。

    无序竞争的罪与罚

    “一放就活,一活就乱。”这种在中国各产业极为普遍的现象,在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市场也在不断上演。我们看到,由此而来的低价、恶性竞争严重制约着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曾表示,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表现得并不明显。他举例,一些工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极高,在这个行业,100人可以创造出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平均每个工人的贡献率可以达到百万元,在和服装家纺企业的负责人说起这件事时,很多人感慨自己这辈子“真是白混了”,搞了一辈子纺织居然不知道还有如此高效且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这也就成了大量民营资本进入这一行业的直接动力。最后又回到了老问题,小微企业多了,不好管理是一方面,也为无序竞争创造了土壤。

    今年5月在厦门举行的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行业分会成立大会上三维丝集团总经理罗祥波对此也表示同感,他谈到,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行业门槛比较低,小微企业居多,产品区分度不高,不少企业在低技术水平上彼此低价竞争,不但影响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提高,甚至影响了行业良性发展。因此,环保产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良莠混杂,个别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市场造假和欺诈等不规范行为日益加剧,部分企业的产品存在假冒伪劣现象,在使用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为袋式除尘的整体形象和理念推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 产业用行业每个工人的年贡献率可以达到百万元。图为过滤毡。

    点评: 从无序走向有序,必定要经历一段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但不管这个时间跨度有多大,作为一名百姓,我们依然希望企业能更多地担当起社会责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也就意味着这份社会责任感将会有增无减。

    产业发展的欲与求

    巨大的人力物力,是投入监控,还是投入治理?为什么以往成功的经验,在今天难以维系?面对并无多少经济利益,却能切实改善空气质量的技术措施,需要做出的,似乎是思路上的转变。

    今年5月,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行业分会在厦门成立。会上,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生产龙头企业坦言,先不提这种纺织品在粉尘排放企业的覆盖面能否和发达国家相比,从很多污染严重企业的反馈来看,他们连使用都不想使用,理由很简单,目前这些污染企业普遍在使用老式电除尘设备进行过滤,更换过滤设备改为袋式除尘无疑对企业的资金成本是一个考验,对于利益至上的企业来说,谁会花费大量资金去更换无法为自己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设备呢?所以,从源头上来说,污染企业没有更换这些设备的动力,导致袋式除尘设备生产商没有销路,如此一来,整个行业将萎缩。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艳坦言:“任何产品、任何产业,没有需求,一切都是空谈,而产业用纺织品和服装家纺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由生产带动发展,而前者则强调需求带动发展。”张艳解释道,污染企业不愿意用袋式除尘技术说穿了,是社会责任感不强造成的,即便几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安装了袋式除尘设备,领导来视察时开一开,摆摆样子,领导一走,则“原形毕露”。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环保强制性指标,比如不同级别的城市制定不同的污染上限标准,这样一来,企业才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刺激企业购买更先进的污染过滤设备和技术,并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过滤PM2.5,没有技术怎么可能实现,可技术怎么提高?必然是建立在整个产业链完善发展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这个行业连基本的买卖行为都少得可怜,谈技术提高岂不是天方夜谭。”张艳说。

■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由需求带动发展。图为滤线袋。

    点评: 有需求才有买卖,有买卖才能推动产业进步。这是经济学中最朴素的道理。但理论和实践毕竟是两回事,现实情况中如何扭转企业“被使用”的无奈,还需要业内学者和行业协会在其中做大量工作。

    合作之间的密与疏

    在分析杜邦、东丽等国外同行业者的发展对我国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行业有何启示时,张艳谈到,他们从上游纤维生产,中游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制造,到最终用户,产业链完整且彼此信任。

    袋式除尘器报价和合同,多年来进入了一个误区,袋式除尘器本是一台完整的设备,但却被解体报价为钢结构多少钱一吨,滤袋多少钱一条,自动控制系统多少钱一套。不少地方和企业的招标很不规范,业主拼命压价,价格越低越好。主机厂为了生存,又互相压价,回过头来主机厂又压滤料厂和配件厂的价格,不少项目已到了不能保本的地步,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对袋式除尘器行业的发展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业主和治理效果都带来不利影响。

    企业间的欠款严重,不少业主不按合同付款,普遍现象是5%~10%的质保金根本收不回来。袋式除尘主机厂又回过来欠滤料厂和配件厂的款,企业间缺乏诚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另外,作为对纤维制品要求很高的产业,上下游之间互通有无、彼此了解在产业用行业显得尤为重要。采访过程中,有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坦言,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对当前行业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趋势和发展态势完全不了解,国外同行在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做到了什么地步更是无从知晓,不过从他们反映的情况来看,这些业内人士主观上还是非常渴望得到相关的讯息,只是缺乏获得这些资讯的渠道。

    点评: 互信互利,互通有无。实现这八个字需要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做出巨大努力,但更重要的还是需要每一个业内企业能够有大局意识,为形成健康的产业链联盟和拓宽消息流通渠道尽力。毕竟,再大的企业也需要依靠行业整体环境谋求发展,两者的关系更像是鱼和水。

    企业呼声

资金、政策、市场——过滤分离纤维业面临三道坎

 

■位于产业链上游的过滤与分离用纤维生产企业能“火”吗?图为化纤生产企业。

    对于研发生产过滤与分离用纤维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想做大做强,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资金、政策、市场三者缺一不可。而如今,看似合乎情理的企业发展逻辑却遭遇现实阻击,经营之路道险且长。

    富含大量有害物质的入肺颗粒物PM2.5在去年可以说是一个出尽风头的环保关键词。当然,擒拿PM2.5污染源的大剧目也正式拉开:去年11月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开始实施,将可吸入颗粒物PM2.5纳入评价指标之一。

    按照逻辑,事情应该是这样发展的:随着我国环保政策的出台以及严格执行,高温烟尘排放治理相关产品技术势必将获得快速发展,而袋式除尘技术由于在除尘效率方面的优异性能,应用成本的逐渐降低,在大型机组的应用技术逐渐成熟以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毋庸置疑地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作为过滤与分离用的聚酰亚胺(PI)、聚苯硫醚(PPS)纤维主要的应用方向就是高温烟道气的除尘滤袋,位于产业链上游的过滤与分离用纤维生产企业自然因为下游需求而发展起来。

    PM2.5让口罩“火”了,那么能不能让生产过滤与分离用纤维的企业也“火”起来呢?其实,“火”还是“不火”,在企业的眼里这真是一个问题。

    资金浇灌出的一朵花

    如果你问普通人PI有何用途,很多人都会摇头。可是,如果你问问手持深圳惠程股票的老股民,他们中肯定会有人告诉你PI用来做什么。今年5月,深圳惠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各类PI产品首次在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展示,传达出了一个明显信息:公司在位于材料工业金字塔顶峰的PI材料应用领域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向前一大步,股民皆欢呼,PI俨然成了投资者眼中的明星。它作为一种具有抗腐蚀、耐高温等多重优点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属于过滤与分离用纤维中的一种。它可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等多个领域,各国都将PI的研究、开发及利用列入了21世纪最有价值的工程塑料发展内容之一。

从2008年进入PI领域到如今发展为世界上产品种类最为丰富、产业链最长的综合性PI先进材料企业。这支A股市场产业用纤维一朵花之所以开的如此绚烂,全靠资金的浇灌。深圳惠程总经理何平在介绍PI产业化进程时,难抑激动地说:“从研究室的科研成果到中试,再到产业化,深圳惠程的这条路可谓走得历尽艰辛。”何平讲话矫不矫情?生产过滤与分离用纤维的民营企业知道答案。

    强烈的融资欲

    “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的过程非常艰辛,在这个过程里必须持续不断地集中投入大量资金。”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诚告诉记者。杨诚所在的长春高琦是专业发展PI纤维的公司,目前已成为中国PI研发和生产的重要基地。杨诚认为,PI纤维同其他纤维的纺丝过程有很大的区别,没有现成的设备和技术可参考,都需要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验摸索定制。从科研成果的瓶瓶罐罐阶段到吨级、10吨级、百吨级再到千吨级的产业化,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目前长春高琦已经被上市公司深圳惠程注资,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可是,在杨诚看来,这并不能让公司缓口气。这种高分子材料的研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过程。一方面,根据PI的特点没有现成的设备可参考;另一方面做PI研究的不懂纺丝,成熟的纺丝技术人员不懂PI。选用哪一种结构能够顺利纺丝以及纺丝过程中设备以及工艺条件参数的摸索都遇到了技术和人员的瓶颈。“企业想做大做强,依然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尤其在产业化进程中,若研发缺钱将寸步难行。”

    主营PPS纤维的四川省安费尔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付登强认为,民营企业做过滤与分离用纤维这类产品拼的就是资金。民营企业投资高技术纤维行业风险大,企业必须小心翼翼从小做起,刚开始投资项目都不大,而这样的小项目如果想扩大产能则必须依赖资金的支持。这种风气带动了投资怪圈,有前期科研转换风险项目的不受重视,一旦产业化明朗,就一窝蜂地投,一个新东西马上就进入不良竞争。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到位,先投入企业的开发成本回收压力很大。因此高技术纤维的投资都集中在科研转换的后期,而不愿投入在前期完善研发上。

■袋式除尘设备在我国粉尘排放企业的使用率仍然不高。图为气箱脉冲袋式除尘设备。

    扶持政策还需再发力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近期在密集出台。国家部委相继出台了17个鼓励民间投资的配套文件和实施办法,称此举是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6月,重庆也专门召开了民营经济大会,强调要为民营经济营造好的环境。7月上旬,国家旅游局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至此,相关部委“新36条”实施细则全部出台。

    密集出台的融资政策能否助企业研发一臂之力?两位企业负责人面对“热气腾腾”的扶持政策时,切身感受却“凉”了许多。

    付登强告诉记者,民营企业做投资高科技材料,利用的是自身的积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后,流动资金都没了,向银行贷款银行规定需要资产抵押,而像设备这样的固定资产却不能作为抵押物。企业想做大,但又怕做大了流动资金跟不上,把自己拖死,于是宁愿慢慢做。这个过程相当漫长,企业项目投资后发展慢,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思考和规划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付登强称自己的企业想抓住政策的机会,可是政策却跟他“躲猫猫”。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汶川地震重灾区绵竹,属灾后投资重建的企业。前年相关部门同意为公司担保贷款2000万,但准备去银行办理手续时,银行仍然要求资产抵押。今年公司准备用设备做抵押贷款,却被告知纺织设备不能抵押。他本想利用这几年国家政策支持的时机,把公司在五年内做到10个亿,但股东投资的资金只能用于流动资金,而不能投资在用于扩大规模上。“只能慢慢做吧。”付登强无奈地告诉记者。

    虽然长春高琦取得贷款,但按贷款的要求,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就要上浮。“比如目前我们的一笔贷款是比正常利率上浮30%,这还是在上市公司的担保下得到的,但这笔利息对于我们仍是非常大的负担。”杨诚告诉记者。

    政策看起来很可口,不等于立刻能化解民营企业的忧愁。“从出台的这些实施细则看,后续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全国工商联有关人士建议,真正落实“新36条”和各部委实施意见的政策目标,需要为民企和民间资本提供导向性政策优惠,比如有更加优惠的贷款条件、补贴资助和更加便捷的审批程序,形成民企和民间资本的实质“利好”条件。

    采访中,杨诚也希望国家在鼓励创新性企业的方针下还要跟上政策。高技术纤维企业从研发建设到市场开拓有一段非常艰难的路程,如果坚持不下来就会半路夭折。国家应该在财政上扶植这些新型产业,除了应该给以有强度的项目扶持外,还应该有其他途径,例如无息贷款等,这样的政策应该持续5年以上。

    环保政策执行力弱

    一些地区的领导发展观念仍然没有更新,仍然没有摆脱“GDP至上”。一些地方官员对完成2011年的节能减排任务不够重视,认为“十二五”开头两年,节能减排考核会比较松,因此不太重视,不断将任务往后积累。6月29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报告》直言政府环保政策执行乏力。

这份报告说到了过滤与分离用纤维生产企业的心坎里。如今,环保政策执行乏力成为生产过滤与分离用纤维企业心中的痛。

    “公司生产的PPS纤维主要用于燃煤锅炉的除尘装置,国家的环保政策很强硬,但到具体执行就大打折扣。”付登强说。所有现在要按标准进行减排的火电厂、水泥厂、矿山冶炼、垃圾场等都是净成本投入,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帮助,这些企业是采取拖延的方式。付登强在和电厂负责人交流时甚至发现,电厂方案都做好了,发改委也批了,但明确说还是需要等待,等政策下来才能使用节能环保设备。

    杨诚告诉记者,她所在公司生产的过滤与分离用的PI纤维主要是解决高温烟道气的排放超标问题。国家也下定决心做好环保,但目前在这方面国家强制力不够,说的多实施的少。“比如,当检查排污时,这一段查的紧,就全天使用环保设备,松时,就停开设备,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市场不规范
    在杨诚看来,高性能纤维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领域,恰恰需要资金集中,人员集中,但现状是处处开花,但处处不结果,严重制约了高性能纤维的快速发展。由于终端市场比如水泥厂、电厂、钢厂等企业在应用时并不关心材料自身的特性,而是青睐低价格的产品。但是根据使用环境的要求,要保证寿命和质量,并不是低价做得到。PI纤维颜色特殊,那么就用低端的纤维染色冒充,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很多以次充好的低价产品。

    付登强也跟记者表达了同样的顾虑。终端企业要求低价中标,下游企业为了降低投标报价,就在产品中加入其他低档普通纤维,从而影响了除尘滤袋核心部件滤料的使用质量和年限。而用户认为这是新材料质量问题,给新材料纤维的推广带来负面影响。如今,安费尔公司在有的地区不直接对用户供货,而是由代理商提供。“我们是怕这类用户使用混合纤维的产品影响我的品牌。”付登强坦言。

   记者手记

截住PM2.5为期不远

    正如张艳博士在采访中谈到的观点,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政策带动发展。好在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开展了大量工作以加大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并最终达到友好和谐的宜居环境。毫无疑问,政策和工作的落实对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行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的问世也有力地迎合了该行业发展的需要,但成本高、市场认同度低等文中所谈到的问题同样不可小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什么时候能解决这些问题?恐怕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实现。然而,行业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所涵盖的企业共同出谋划策;积极学习、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研发、掌握、开拓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些大原则没有变,在此基础上,培养企业家精神,认识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内涵,最终做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到那时,截住“隐形杀手”PM2.5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