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要闻

牢牢把握转型升级五年关键期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1月1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为了更好地理解、领会《规划》内容和要点,本报采访了工信部消费品司相关负责人,对《规划》进行详细解读。对于同时发布的《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信部也对其内容要点进行了解读。
  
——关于纺织工业定位与发展方向
  
   三大定位不变,三个层面体现行业重要性
  
   记者: 关于"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的定位,在《规划》中有无新的界定?纺织工业须从哪些层面实现转型升级?
  
   工信部: 如何定位纺织工业的发展,是规划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给纺织工业明确定位,提出了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在国内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上也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
  
  201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为4130万吨,占全球的50%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2065亿美元,占到全球同类贸易的30%以上;全行业就业2000万人。纺织工业在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长期发展中积累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以及对外界环境变化不适应等问题也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创新能力不足,研发设计和营销能力弱,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严重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纺织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时期纺织工业有发展的机遇,但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也更加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需求低迷将成常态,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在高端领域的控制和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领域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从国内看,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等要素约束成为重要挑战。
  
  我们认为,纺织工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在今后一个时期还可以从"民生保障、发展潜力、文化建设"三个层面得到体现:从民生角度看,纺织工业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永恒产业,中国有13亿人口的市场,中国人的穿衣问题应该依靠自己解决,同时纺织工业仍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行业;从发展潜力看,纺织工业是新技术应用密集的行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术纤维、产业用纺织品应用范围广阔;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看,纺织产品,尤其服装服饰是引领时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播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纺织工业发展在我国有基础、有潜力、更有必要。但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就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纺织工业的持续发展。
  
——关于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转变发展方式须从五方面实现
  
   记者:《规划》对"十二五"时期纺织工业发展制定了哪些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工信部: 根据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和纺织工业的总体定位,《规划》确定了"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就是"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为支撑,以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完善价值链和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为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具体来说,要从五个方面实现转变:
  
   一是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引导行业把发展重点集中到结构优化和提高质量效益上来,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是由追求产业链完整向完善价值链转变。 当前纺织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链中制造环节的完整配套,而作为价值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网络建设依然是薄弱环节。对此,今后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企业管理等方面软实力的建设。
  
   三是由东部主导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转变。 产业转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保持和提升我国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通过推动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
  
   四是由开拓国际市场向扩大内需转变。 切实把握实施扩大消费需求战略的重要机遇,引导行业利用好两个市场,在巩固国际市场的基础上,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
  
   五是传统产业提升与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并重。 加快棉纺、毛纺、麻纺、丝绸、印染、针织、服装、家纺等传统加工业的升级进步,同时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将高技术纤维、高端纺织装备及产业用纺织品作为行业新的增长点加强培育。
  
——关于指标
  
  总量增速明显下调,转型升级指标增加并细化
  
  记者: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指标有何调整和变化?为何有此变化?
  
  工信部:在指标的变化上,与"十一五"相比,总量增长的速度明显下调,创新能力、结构优化、品牌建设、节能减排的指标均有所增加和细化。
  
  总量指标中,工业增加值增速由"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6%调整为增长8%,纤维加工总量增速由"十一五"年均增长9.5%调整为4.5%。总量指标的设置主要体现了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要引导纺织行业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质量、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上来。
  
  创新能力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行业技术进步水平的综合指标,"十二五"期间提出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研发投入是此次规划增加的指标,提出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由不足1%提高到1%以上。研发投入是实现创新的基础保障,是衡量一个行业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2010年我国化纤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的水平,但传统纺织业只有0.55%,服装行业更低。必须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结构调整指标,结构调整指标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内外市场结构三个指标。与"十一五"相比,增加了区域结构、内外销市场结构两个指标,并且指标数值变化幅度较大。
  
  在产业结构上,将产业用纺织品在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的比重由20%提高到25%,总量达到1290万吨,净增量占纤维加工总量净增量的48%。"十一五"期间,产用纺织品占全部纤维加工量的比重由13%提高到了20%,"十二五"时期达到25%是比较高的指标,这个指标已经接近欧洲平均水平,从加工规模上也位居全球前列。
  
  在区域结构上,《规划》提出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纺织产值的比重由17%提高到28%。虽然该指标是指导性的,但体现了纺织行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产业转移的政策导向。2011年1~11月,中西部纺织工业产值比重已经接近20%,"十二五"开局第一年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在内外市场比重上,提出了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由18.6%下调到14%,也就是内销产值比重提高到86%。扩大内需是国家"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也是纺织工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提高内需对纺织增长的贡献率,逐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2011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为17.2%,同比下降了1.4个百分点。
  
  品牌建设指标。本次《规划》对品牌建设提出了具体指标要求,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是建设纺织强国的标志性指标。《规划》提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3~5个,国内市场知名度较高的知名品牌100个,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达到25%。近些年,纺织服装企业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部分品牌也开始了国际化进程,我们希望再经过几年努力,能够实现品牌建设的新突破。
  
  可持续发展指标。关于单位增加值能耗指标,《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也是比较高的水平。"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通过技术改造,调整结构,加强管理等措施,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了32%,纺织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已经大大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降低20%,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污染物减排指标,是本次《规划》新增的指标,对纺织工业来说是比较艰巨的指标。纺织工业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十二五"排放总量要下降10%。"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33.8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31.5万吨,累计下降幅度不到7%。"十二五"期间,在纺织生产总量继续增加的情况下,排放总量要下降10%,任务也是比较重的。
  
  另一个指标是再利用纤维总量由400万吨增加到800万吨。实现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是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纲要的任务,实现废旧纤维和纺织品的回收利用不仅是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有效弥补国内原料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废旧纤维和纺织品再利用主要是聚酯瓶片,纤维和纺织品还不多,《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初步建立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体系,制定再利用的技术路线图,实现废旧纺织服装的资源化。
  
——关于九项行业重点任务
  
  涵盖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记者:如何理解《规划》提出的九项行业重点任务?
  
  工信部:《规划》提出的九项行业重点任务措施,分别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升级、加强品牌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提高行业国际化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强企业管理。同时还确定了四个行业发展重点领域,包括新型纺织纤维材料、高端纺织装备制造、产业用纺织品和传统纺织行业技术提升。
  
  九项任务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促进纺织工业全面发展。
  
  1.坚持内需战略,开拓两个市场。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和国内农村市场。目前,占人口54%的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是城镇居民的18%,城镇化率的提高将直接带动衣着消费的更快增长,因此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份额超过30%,"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是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改变纺织出口过度依赖发达国家市场的格局,实现国际市场多元化。
  
  2.通过产业转移,优化区域布局。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非常明显,企业和产能大量集中在东部地区。2010年,位居前列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五省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4.5%。"十二五"时期的重点是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有序引导纺织产业转移,促进东中西部稳步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实现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升级,中部地区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加强加工制造和产业配套能力,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棉、毛、丝以及民族特色产业,并注重边贸出口型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建设。东北地区利用枯竭型城市富裕劳动力以及现有的纤维材料、装备等产业基础发展相关产业。
  
  3.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实力。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是实现纺织强国的必然要求。纺织行业中小企业数量超过90%,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不少企业管理水平依然比较落后,部分纺织企业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战略和定位不明晰、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化纤、纺机、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创新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同时要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是以技术进步作为重要支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1.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原创关键技术、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标准体系等方面,我国长期以跟踪和模仿为主,与建设纺织强国不相适应。提升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是纺织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是纺织工业"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通过共建实验室、建设重点领域技术联盟等形式,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行业科技创新机制;注重产业基础科学研究和纺织标准体系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纺织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在海外建设或并购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开发,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2.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行业科技水平。针对纺织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支持和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特别在印染后整理、高端纺织机械、高新技术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工业,提高生产效率、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档次;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促进纺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推广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和物联网应用技术,提升纺织工业的信息化水平。
  
  3.加强质量管理,创建自主品牌。推进质量和品牌工作,是满足内需实现消费升级的客观要求,是纺织工业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国内外确立可信赖的产品质量信誉;加强设计创意机构建设,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加强市场开发与培育,创新营销模式,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鼓励品牌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经营,促进企业建设国际化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品牌寻求法律保护;实施品牌建设重点工程,推进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自主品牌。
  
  三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提升纺织工业发展后劲。
  
  1.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对各种资源的刚性需求及废水排放总量始终呈上升趋势,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纺织工业必须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对资源的增长需求,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低碳节能、绿色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要具体做好以下工作:完善企业能源三级计量管理制度,推进能源合同管理和清洁生产审核;加快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健全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体系,推广高效、低成本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再利用纤维用量由400万吨增加到800万吨;重点推进棉纺织、印染、化纤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示范工程,使纺织工业单位能耗在"十一五"累计下降32%的基础上,再下降20%,大类产品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稳定职工队伍,加强人才建设。纺织工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管理人才匮乏的现象明显。受劳动环境和待遇的制约,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纺织工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保障,《规划》提出了三个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即科技创新和战略管理的领军人才,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专门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习培训基地,提高职工技术水平。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职工队伍。
  
  3.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现代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特色形态,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命名试点的纺织产业集群近180个,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左右。但是,纺织产业集群也存在区域分布不平衡、区域品牌影响力弱、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要发挥资源要素优势,完善产业配套,继续引导纺织产业集聚发展,按照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功能完备的要求,建设现代产业集群。
  
——关于化纤、产业用纺织品发展
  
  把握未来纺织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
  
  记者:化纤新材料和产业用纺织品是未来纺织行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也是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此次,工信部编制化纤工业和产业用纺织品两个行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两行业提出了哪些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工信部:目前化纤已经占到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70%以上,化纤不仅是纺织工业原料的基本保障,也是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基础。化纤规划提出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满足人们个性化、差异化的生活需要和产业用纺织品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强化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化纤产业,全面提高化纤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末,化纤产量达到4100万吨,化纤差别化率达到60%,高性能纤维总产能达到16万吨。
  
  化纤行业确定了三个重点发展方向:第一,大力促进常规产品优质化,提升产品附加值。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积极推广原液着色纺丝技术,加强化纤与下游应用的联合开发,加快发展高仿真、功能性、多功能复合等差别化纤维,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第二,努力提升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水平。注重高性能纤维行业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产业联盟平台,组织实施高性能纤维产业化专项工程,加速实现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第三,有力推进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开发。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和竹、麻、速生林及海洋生物资源等,开发替代石油资源的新型生物质纤维材料,突破纤维材料绿色加工的新工艺、装备集成化技术,实现产业化生产。
  
  产业用纺织品也是技术性纺织品,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市场潜力大,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纺织工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近些年发展较快,但存在着低端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产品少;中小企业多,具有全产业链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少,基础材料多,终端产品少,产需衔接不足等诸多问题。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加快自主创新,加强产需衔接,完善公共服务,注重环境友好,大力提升产业用纺织品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控制和高端产品设计应用水平,使产业用纺织品成为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增长极。"十二五"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产需衔接;以自主创新为支撑,加快技术进步;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促进集约发展;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完善公共服务。产业用纺织品规划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完善公共服务、加强节能减排等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六大领域产品发展重点。六个领域分别是: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包括医用组织器官材料,一次性手术衣、防护口罩等高端医用防护产品,婴儿尿布、妇女卫生用品、成人失禁用品、功能湿巾等新型卫生用品。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重点开发耐高温袋式除尘滤料、复合过滤材料、中空纤维及膜材料、医药化工食品造纸等过滤用纺织品。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重点开发高强定伸长土工布功能性土工布、土工膜或格栅、生物可降解天然纤维土工布、复合土工布膜、具有光纤传感和相关监控功能土工织物、轻型建筑用永久性膜结构材料,以及防裂、内墙保温节能、隔声阻燃材料,建筑室外遮阳材料。交通工具用纺织品,重点开发车内座椅内饰面料、车用其他纺织材料、多功能篷盖材料。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注重防弹防刺纺织品,防爆、防生化、防辐射、阻燃隔热等功能性防护服装和消防救生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结构增强用纺织品,重点开发传输用骨架材料、风力发电叶片用骨架材料、航空航天及电网传输用骨架材料等。
  
——关于保障措施
  
  营造有利政策环境,重点落实现有政策
  
  记者: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有哪些具体政策和保障措施?
  
  工信部: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需要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协调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规划》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包括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发挥财税政策作用、用好金融支持政策、改善贸易环境、强化标准工作、加强原料保障、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重点是落实好已有政策。
  
  如财税政策,中央设有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将对《规划》中列出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特别是化纤新材料与产业用纺织品、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品牌建设与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关于质量品牌建设。品牌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部门在推进自主品牌创建工作中的作用不可缺失,目前工信部与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有关协会已建立了共同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会商机制,主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品牌创建的外部环境,包括公平规范的国内市场环境,发展、消费、宣传、保护自主品牌的社会环境;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信息咨询、对外交流、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和设计师培训等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创建品牌提供支撑;三是支持品牌企业提升综合实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品牌文化,推动形成一批国际化品牌。
  
  关于改善贸易环境方面。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相对稳定,改善进出口管理、通关、外汇管理等贸易环境,丰富和发展外汇市场产品,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市场工具,稳定出口份额。支持企业"走出去",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我国纺织企业国际化步伐。
  
  在原料保障方面,改善棉花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加强天然纤维原料基地建设,促进天然纤维原料的产业化生产。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适度发展乙二醇、己内酰胺等原料项目建设,提高化纤原料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