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产业升级需要坚实的塔基 ——关于棉纺行业科技贡献率的调查
在纺、织、染、成衣这条产业链上,纺纱、织布就仿佛是高塔的基础。“尤其在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进程中,棉纺织行业所承担的基础重担尤为明显。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创新力,为纺织行业产业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棉纺织行业别无选择。”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的话道出了这个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经之路。
科技贡献:行业稳健迈上升级之路
“十五”以来,棉纺织行业经历了压锭改造后的新的历史转折期,全球化竞争对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成为这一时期行业发展自觉且必然的选择。这一时期,大量新型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新工艺的不断改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大量新型纤维的不断发现和开发成功,使得多种纺织新产品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十五”成为棉纺织行业对纺织工业在科技进步领域贡献最大的五年。
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05年,棉纺织行业使用国产棉纺环锭设备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达到57%,无梭织机比重达到28.71%以上。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先进装备的使用,加速了棉纺织这个传统产业与新型现代技术的结合。生产工序连续化、装备控制自动化、检测控制信息化、产品水平高档化成为棉纺织企业加快科技进步、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棉纺织行业进入了以提高精梳纱、无接头纱、无梭布、无卷化率为代表的“三无一精”新型工业发展之路,并收到积极成效。到2005年,棉纺织行业精梳纱比重达到25%,无接头纱达到55.32%,无梭布达到52.74%。正是由于纱线、坯布质量的显著提升,直接推动了面料印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十五”期间,印染面料终结了多年来进口大于出口的历史,棉纺织行业功不可没。“棉纺织行业在自身升级的进程中,实实在在地推动着纺织产业升级的步伐。”徐文英总结道。
科技贡献:企业在实践中创造价值
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实践的个体——企业中究竟体现在哪里?
先进技术解放生产力。棉纺织行业“千人纱,万人布”的壮观场面正在被先进装备改写:传统万锭细纱用工200多人,配20台梳棉机,一台梳棉机每小时棉条平均产量约15公斤。使用清梳联后,万锭用工下降到几十个人,梳棉机只需配6~8台,但每小时的棉条产量却达到45公斤,甚至更多。“过去我们纺60支纱都有困难,现在可以纺到300支,这就是技术进步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减少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正在成为企业决策者的自觉行为。
“开发维棉布,我们购进了108台宽幅织机,又在新机型上进行了几十项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彻底解决了国内维棉布生产的六大质量问题,产品价格比同行平均每米高出7角~1元,最高达到1.2元,利润率达到15%~20%,这是国内最高水平,也是技术进步带给企业的贡献。”际华集团3542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福生用这样一串数字讲述着他眼中的科技贡献率。今天,际华3542公司每米低于20元的布不织,因为太便宜了;60支以下的纱不纺,因为太普通了;他们的织造技术已经达到可以在一平方英寸中织出各800根的经纬纱,是国内最高水平。
科技提升竞争内涵。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冠雄用“多年来坚持下大力气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来形容企业在实现科技进步方面付出的努力。他们投巨资引进了当今世界一流的无梭织机、清钢联、精梳机以及烧毛、丝光、漂染生产线,企业技术创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精细化管理又促进了企业的内涵创新,最终实现了市场创新。多年来,安徽华茂生产的纱线每吨比同行总是高出2000多元。凭借着在技术上的永不满足,他们逐一攻克了毛羽、条干、细纱断头、下机一等品率等重点质量目标,确保千锭时细纱断头在5根以下。“竞争就是技术的较量。”以这个为目标,安徽华茂走上了一条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精品化的发展之路。
科技赢得世界话语权。“鲁泰要想在市场永远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主动权。”这是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石祯脑中的有关企业技术进步的思路。由于在高新技术的引进上、在产品的研发投入上,公司始终给予绝对保证,鲁泰形成了从纺纱-漂染-织布-整理-制衣的产业链,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COM纺纱设备、世界最先进的液氨整理设备等。公司不仅具备了生产世界最高档衬衣面料的实力,并且拥有了全球13%以上的高档色织面料市场份额。在科技的引领下,鲁泰改写了世界高档色织面料的市场格局。
科技贡献:我们还缺什么?
棉纺织行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行业发展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表现在:
棉纺织产品以纯棉为主的原料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棉纺织企业对单一原料的依赖性不断增加,使得棉花的缺口达到30%。
与目前达到的8720万锭环锭纺能力、100万锭的紧密纺能力、180万头转杯纺和喷气纺的能力相比,国内棉纺高档产品比例依然过小。
对先进设备的投入还远远满足不了下游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速度,上下游技术开发出现“落差”。新纤维开发、使用的比例和庞大的产能相比,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正是由于看到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在棉纺织行业协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科学与技术进步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棉纺织产业,用信息化带动行业发展,以新型纤维纺织品工艺研究及创新点、高新工艺技术及创新点、新产品研发及创新点,全面提升中国棉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推动纺织产业升级,提高科技贡献率,实现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贡献:行业稳健迈上升级之路
“十五”以来,棉纺织行业经历了压锭改造后的新的历史转折期,全球化竞争对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成为这一时期行业发展自觉且必然的选择。这一时期,大量新型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新工艺的不断改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大量新型纤维的不断发现和开发成功,使得多种纺织新产品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十五”成为棉纺织行业对纺织工业在科技进步领域贡献最大的五年。
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05年,棉纺织行业使用国产棉纺环锭设备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达到57%,无梭织机比重达到28.71%以上。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先进装备的使用,加速了棉纺织这个传统产业与新型现代技术的结合。生产工序连续化、装备控制自动化、检测控制信息化、产品水平高档化成为棉纺织企业加快科技进步、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棉纺织行业进入了以提高精梳纱、无接头纱、无梭布、无卷化率为代表的“三无一精”新型工业发展之路,并收到积极成效。到2005年,棉纺织行业精梳纱比重达到25%,无接头纱达到55.32%,无梭布达到52.74%。正是由于纱线、坯布质量的显著提升,直接推动了面料印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十五”期间,印染面料终结了多年来进口大于出口的历史,棉纺织行业功不可没。“棉纺织行业在自身升级的进程中,实实在在地推动着纺织产业升级的步伐。”徐文英总结道。
科技贡献:企业在实践中创造价值
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实践的个体——企业中究竟体现在哪里?
先进技术解放生产力。棉纺织行业“千人纱,万人布”的壮观场面正在被先进装备改写:传统万锭细纱用工200多人,配20台梳棉机,一台梳棉机每小时棉条平均产量约15公斤。使用清梳联后,万锭用工下降到几十个人,梳棉机只需配6~8台,但每小时的棉条产量却达到45公斤,甚至更多。“过去我们纺60支纱都有困难,现在可以纺到300支,这就是技术进步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减少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正在成为企业决策者的自觉行为。
“开发维棉布,我们购进了108台宽幅织机,又在新机型上进行了几十项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彻底解决了国内维棉布生产的六大质量问题,产品价格比同行平均每米高出7角~1元,最高达到1.2元,利润率达到15%~20%,这是国内最高水平,也是技术进步带给企业的贡献。”际华集团3542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福生用这样一串数字讲述着他眼中的科技贡献率。今天,际华3542公司每米低于20元的布不织,因为太便宜了;60支以下的纱不纺,因为太普通了;他们的织造技术已经达到可以在一平方英寸中织出各800根的经纬纱,是国内最高水平。
科技提升竞争内涵。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冠雄用“多年来坚持下大力气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来形容企业在实现科技进步方面付出的努力。他们投巨资引进了当今世界一流的无梭织机、清钢联、精梳机以及烧毛、丝光、漂染生产线,企业技术创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精细化管理又促进了企业的内涵创新,最终实现了市场创新。多年来,安徽华茂生产的纱线每吨比同行总是高出2000多元。凭借着在技术上的永不满足,他们逐一攻克了毛羽、条干、细纱断头、下机一等品率等重点质量目标,确保千锭时细纱断头在5根以下。“竞争就是技术的较量。”以这个为目标,安徽华茂走上了一条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精品化的发展之路。
科技赢得世界话语权。“鲁泰要想在市场永远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主动权。”这是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石祯脑中的有关企业技术进步的思路。由于在高新技术的引进上、在产品的研发投入上,公司始终给予绝对保证,鲁泰形成了从纺纱-漂染-织布-整理-制衣的产业链,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COM纺纱设备、世界最先进的液氨整理设备等。公司不仅具备了生产世界最高档衬衣面料的实力,并且拥有了全球13%以上的高档色织面料市场份额。在科技的引领下,鲁泰改写了世界高档色织面料的市场格局。
科技贡献:我们还缺什么?
棉纺织行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行业发展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表现在:
棉纺织产品以纯棉为主的原料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棉纺织企业对单一原料的依赖性不断增加,使得棉花的缺口达到30%。
与目前达到的8720万锭环锭纺能力、100万锭的紧密纺能力、180万头转杯纺和喷气纺的能力相比,国内棉纺高档产品比例依然过小。
对先进设备的投入还远远满足不了下游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速度,上下游技术开发出现“落差”。新纤维开发、使用的比例和庞大的产能相比,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正是由于看到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在棉纺织行业协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科学与技术进步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棉纺织产业,用信息化带动行业发展,以新型纤维纺织品工艺研究及创新点、高新工艺技术及创新点、新产品研发及创新点,全面提升中国棉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推动纺织产业升级,提高科技贡献率,实现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