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浙江纺织企业出海“创业”

来源:服装网 | 发布日期:2007-02-13

     在中国纺织业,2003年被称为“家纺盛宴年”,2004年为“家纺热”的“冷思考”年,2005年则是特殊的“后配额元年”,那么,盘点2006中国纺企的发展历程,能将它定义为什么年呢?一边是国内土地超计划使用、电力供应压力日重、劳动力成本渐趋昂贵;另一边则是国际上反倾销、贸易壁垒的围追堵截,越来越多的浙江纺织企业在内忧外患中为了给自己减压,开始另辟蹊径出击海外投资建厂。
  据浙江省绍兴市外经贸局统计,今年1至6月份,该地区有65家企业向海外投资投产,带动境内企业出口968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近两年来,向国外建厂已经成为浙江省纺织企业的创业热点。

  内忧外患: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现在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国内纺织品市场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我们现在接一些基本的订单从接手到交货的周期大概为1至3年,而且利润并不大。如果在这段时间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我们会措手不及,损失重大。”浙江诸暨泰荣针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训林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浙江省是我国纺织企业非常集中的地方,企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同时,企业嗅觉更灵敏,对行业发展当前面对的困境也更有切身体会。

  “2003年是浙江纺企的盈利大年,很多当地企业就是在这段时间快速成长起来、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本。在此之后,由于纺织企业门槛不高,大量纺织企业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纷纷来‘分食’市场,这样一来订单的争夺战迫使产品价格降低、盈利减少,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现象。此外,大量企业的出现也导致当地的工业用地价格快速上升,劳动力的价格看涨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企业在一些基本订单上无大利可图,就寄希望于一些价格开放的产品的设计生产,但很多中小企业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只能被动地受窘于市场。大企业则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但是国外贸易壁垒又频挥‘大棒’,不断制造麻烦。业内很多企业都有遭遇瓶颈之感。”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据了解,由于大批中小纺织企业不是自营出口,而是委托外贸公司代理,在受到设限冲击时多数选择对上游生产企业“平均分配”出口份额,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在“吃不饱、饿不死”的状况下挣扎,在客观上出现了产业发展态势与外贸市场导向脱节的恶性循环。

  据刘训林介绍,2004年10月,美国突然对从中国进口的袜子重新设限,而刘训林的公司正是以美国第一大连锁超市沃尔玛和第二大连锁超市Tearget为主要客户,这对处在高速发展期的公司无疑是当头一棒。到了2005年,美欧中之间取消配额后重新设限的一系列举措更让公司无所适从。

  创新求变:走出去的海外投资战略

  考虑到纺织产业的生存现状,刘训林开始筹划求变。经过了2005年底的两次考察,他决定在柬埔寨跨国设厂,到海外“创业”。

  “我们向柬埔寨派出了350多人,目前已经有500多台机器在运转。总的看来,我们公司比较成功,我们对在柬埔寨所建工厂的前景非常看好。”刘训林向记者介绍,美国在2005年11月之后对柬埔寨纺织品免了税,加拿大和欧洲对柬埔寨纺织品也没有配额限制,进口是免税的。

  在纺织企业应对内忧外患之中,很多企业开始认识到海外建厂所能绕过的“麻烦”和所能获得的利益,进而开始筹划或者已经实施海外“创业”蓝图。

  商务部对外合作司境外加工研发处处长王正旺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截至2004年底,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共有114家,投资总额为7.15亿美元,仅占全国境外固定资产投资的2%。在这些项目中,泰国、柬埔寨等周边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我国纺企投资重点,约占总投资额的40%左右。他强调,“虽然没有最新的数字公布,但这个数量仍在逐年增长。我国商务部一直在推动中国纺织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服务,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发挥潜能、健康发展。”

  “浙江省的纺织企业在理顺与主要纺织品消费国的贸易关系,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一条中国纺织企业快速发展的新路。确实,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我们需要鼓励企业用民间资本进行跨国贸易投资,并利用相关国家的资源禀赋进行全球化运作。但是我们也不能看到海外投资热就盲目地冲上去,必须看准市场和自己拥有的比较优势,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位业内人士强调。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