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2006年福建纺织服装出口分析与对策
福建省纺织服装企业在贸易摩擦呈上升之势、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增多的重压之下,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出口效益得以提升。据海关统计,2006年福建省出口纺织服装(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下同) 57.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
据介绍,2006年受到欧美设限的影响,福建省纺织服装对欧美市场出口整体低速增长,受限类产品出口呈下降的态势。全年,对欧盟出口9.86亿美元,增长6.81%,其中欧盟设限的10类产品出口额1.03亿美元,下降15.37%;对美国出口5.64亿美元,增长5.62%,其中美国设限的22类产品出口额1.79亿美元,下降10.95%。对欧美市场出口在整体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31%下降至27.1%。与此同时,由于对欧美出口受阻,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对欧美以外的市场出口快速增长成为福建省纺织服装增长的原动力。全年,福建省对欧美以外的市场出口纺织服装41.79亿美元,增长28.88%。其中增幅明显的市场有:对香港出口7.97亿美元,增长52.58%;对拉丁美洲出口4.27亿美元,增长30.93%;对非洲出口4.07亿美元,增长51.58%;对瑞士出口2.88亿美元,增长75.42%。
从商品结构上看,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服装及衣服附件为出口主导商品,而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快速增长,增幅高于整体增幅20.6个百分点。全年,福建省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4.36亿美元,增长16.97%;其中,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出口23.67亿美元,增长31.23%;非针织或钩编织物制服装出口16.58亿美元,增长17.67%。同期,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2.93亿美元,增长42.48%。民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快速攀升,国有企业出口下降。全年,民营企业出口25.94亿美元,增长35.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0.04亿美元,增长25.79%;国有企业出口11.31亿美元,下降5.47%。
福州海关有关人士提醒,虽然2006年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形势良好,但两大不利因素应引起关注:
一是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优势指数在逐年下降。首先,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也有加速之势,纺织服装企业具有的劳动密集型特征的比较优势日渐削弱,出口利润率持续下跌,微薄的利润空间正在遭受严重侵蚀,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其次,纺织服装行业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病也是发展的“绊脚石”。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差,高新技术、先进设备仍依赖国外进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发展较慢;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和国外营销网络,无法自主掌控进出口的话语权;上下游企业脱节,尤其是化纤行业上游的原料短缺问题始终是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内外贸市场割裂,从而难以统筹资源、协调发展,严重抑制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是纺织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长期存在。从2005年年初开始,美国和欧盟等大规模启动对中国纺织品的特殊保障措施,同时还在不断采取相比之下更为严厉的反倾销措施。2006年9月15日起,我国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2%,由13%降到11%,此举并未根除引发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症结。2007年形势依然严峻。随着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2007年和2008年的相继到期,我国纺织品贸易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反倾销、反补贴、反吸收调查、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摩擦发生的可能性必定增加,涉及产品范围会扩大,然而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使中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等措施时长期处于不利地位。2007年6月,欧盟REACH法规将正式生效,由于生产纺织品的染料助剂含有许多化学品,因此REACH法规的实施将对纺织业造成重大影响,生产和检测成本将大大增加,从而可能增加下游服装行业的成本。
对此,福州海关建议相关部门和企业:一是加快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在充分发挥我国纺织服装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走低成本与高效率结合的道路,努力实现“两个创建、 三个提升”,即创建自主品牌,创建畅通的国际营销网络;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快速反应能力,最终掌握出口贸易的话语权。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商会的作用。坚持反对设限的立场,加强与有关国家和组织的联系和沟通,争取支持;并对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宏观导向进行调整:以市场为主导,加强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力度,促进纺织上下游企业的衔接,提高主要原料的自给率,并朝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扶持品牌企业,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减免税等海关优惠政策引进先进设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规范无序竞争,采取对出口数量进行比例控制等针对性的自我约束措施,推行行业自律,避免纺织服装企业恶性、无序竞争。
据介绍,2006年受到欧美设限的影响,福建省纺织服装对欧美市场出口整体低速增长,受限类产品出口呈下降的态势。全年,对欧盟出口9.86亿美元,增长6.81%,其中欧盟设限的10类产品出口额1.03亿美元,下降15.37%;对美国出口5.64亿美元,增长5.62%,其中美国设限的22类产品出口额1.79亿美元,下降10.95%。对欧美市场出口在整体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31%下降至27.1%。与此同时,由于对欧美出口受阻,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对欧美以外的市场出口快速增长成为福建省纺织服装增长的原动力。全年,福建省对欧美以外的市场出口纺织服装41.79亿美元,增长28.88%。其中增幅明显的市场有:对香港出口7.97亿美元,增长52.58%;对拉丁美洲出口4.27亿美元,增长30.93%;对非洲出口4.07亿美元,增长51.58%;对瑞士出口2.88亿美元,增长75.42%。
从商品结构上看,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服装及衣服附件为出口主导商品,而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快速增长,增幅高于整体增幅20.6个百分点。全年,福建省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4.36亿美元,增长16.97%;其中,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出口23.67亿美元,增长31.23%;非针织或钩编织物制服装出口16.58亿美元,增长17.67%。同期,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2.93亿美元,增长42.48%。民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快速攀升,国有企业出口下降。全年,民营企业出口25.94亿美元,增长35.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0.04亿美元,增长25.79%;国有企业出口11.31亿美元,下降5.47%。
福州海关有关人士提醒,虽然2006年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形势良好,但两大不利因素应引起关注:
一是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优势指数在逐年下降。首先,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也有加速之势,纺织服装企业具有的劳动密集型特征的比较优势日渐削弱,出口利润率持续下跌,微薄的利润空间正在遭受严重侵蚀,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其次,纺织服装行业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病也是发展的“绊脚石”。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差,高新技术、先进设备仍依赖国外进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发展较慢;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和国外营销网络,无法自主掌控进出口的话语权;上下游企业脱节,尤其是化纤行业上游的原料短缺问题始终是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内外贸市场割裂,从而难以统筹资源、协调发展,严重抑制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是纺织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长期存在。从2005年年初开始,美国和欧盟等大规模启动对中国纺织品的特殊保障措施,同时还在不断采取相比之下更为严厉的反倾销措施。2006年9月15日起,我国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2%,由13%降到11%,此举并未根除引发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症结。2007年形势依然严峻。随着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2007年和2008年的相继到期,我国纺织品贸易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反倾销、反补贴、反吸收调查、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摩擦发生的可能性必定增加,涉及产品范围会扩大,然而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使中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等措施时长期处于不利地位。2007年6月,欧盟REACH法规将正式生效,由于生产纺织品的染料助剂含有许多化学品,因此REACH法规的实施将对纺织业造成重大影响,生产和检测成本将大大增加,从而可能增加下游服装行业的成本。
对此,福州海关建议相关部门和企业:一是加快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在充分发挥我国纺织服装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走低成本与高效率结合的道路,努力实现“两个创建、 三个提升”,即创建自主品牌,创建畅通的国际营销网络;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快速反应能力,最终掌握出口贸易的话语权。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商会的作用。坚持反对设限的立场,加强与有关国家和组织的联系和沟通,争取支持;并对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宏观导向进行调整:以市场为主导,加强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力度,促进纺织上下游企业的衔接,提高主要原料的自给率,并朝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扶持品牌企业,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减免税等海关优惠政策引进先进设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规范无序竞争,采取对出口数量进行比例控制等针对性的自我约束措施,推行行业自律,避免纺织服装企业恶性、无序竞争。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