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新一轮纺织产业升级 纺织助剂业搭上顺风车
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推动新一轮纺织业产业升级
随着人民币升值、出口数量设限,以及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我国的纺织行业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而纺织产业的升级,又为纺织助剂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纺织工业中心的转移,全球纺织助剂的中心也开始向亚洲转移,我国的纺织助剂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助剂行业日益走向集中,一些助剂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传化股份、德美化工等将获得超越行业的发展机会。
多重因素促纺织产业面临升级
邱伟认为,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数量设限,以及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等内在和外在因素,我国纺织工业迎来了新一轮产业升级阶段。
2006年,欧美重新开始对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设限,并且进入2006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明显加快,随着升值预期的持续,企业向下游转嫁成本和内部控制成本的效用将逐渐递减,只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改变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行业才能真正走出人民币升值的阴影。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纺织行业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及定价能力超出了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数量设限主要是对低附加值出口企业造成冲击。从2006年的出口情况来看,纺织行业的出口质量有所提高。2006年1-11月,纺织行业出口量同比增加了11.6%,出口金额增长了21.74%。
而且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使得近年来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均有显著增长,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服装等纺织品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大。"十五"期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从2000年的6.6公斤提高到7.4公斤。而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成为必然,由此对纺织品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推动纺织工业升级的新的原动力。
助剂行业面临发展机遇
据介绍,新纺织面料的开发和纺织面料性能的改善,是推动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的两个重要方面。纺织助剂作为纺织印染过程中的添加剂,对于改善纺织印染的品质,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的作用越来越大,有"纺织工业的味精"之称。纺织助剂对提高纺织品附加值和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至关重要,是一个国家纺织品深加工和精加工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纺织行业的升级,离不开纺织助剂的发展。
近年来,世界纺织助剂工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后整理助剂。根据美国Free-donia集团公司的市场调查,2003年世界纺织助剂(包括化学整理剂在内)的市场已经超过160亿美元,2004年则增长到170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世界纺织纺织助剂的产量超过310万吨,年消耗量达到270-280万吨。
国外大型的纺织助剂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和日本,其中大的染料助剂公司巴斯夫、科莱恩、亨斯迈等在世界纺织助剂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由于近年来世界纺织产业从传统的生产中心向东南亚地区转移,东南亚地区对纺织助剂的需求量增长很快,到上世纪90年代末该地区的纺织助剂需求量就已经超过了北美、西欧和日本的总和,居世界第一。2005年东南亚地区的市场需求达到102万吨,同期北美地区市场需求约44万吨,西欧约37万吨,日本则不足10万吨。
报告还指出,由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差异,彼此之间纺织助剂市场也不尽相同,纺织中心的转移推动了当地纺织助剂产业的需求的增长,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我国助剂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纺织助剂的产品数量已经超过1500种,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下游纺织业的增长将会推动对助剂需求的增长。我国纺织品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但仍保持着10%-15%左右的增长速度。随着内需的不断扩大和对非设限国家出口力度的加大,未来几年纺织业有望继续保持这一增长速度。
而且,随着国内纺织品档次的提高以及对性能的新的要求,单位纺织品消耗助剂量的将会持续上升。目前,每加工100公斤纤维,全球助剂平均使用量为7公斤,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平均使用15公斤各种助剂,而我国2003年纺织助剂产量仅81万吨,助剂产量与纺织纤维的产量之比约为3.7:100,加上进口量,只相当于平均100公斤纤维使用4公斤左右助剂,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2006年1-11月,我国化学纤维的产量达到1820.2万吨,同比增长13.6%,如果达到纺织助剂消耗量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仅化学纤维(不包括天然棉纤维等)对各种助剂的年需求就近140万吨。由此可见我国的纺织助剂行业仍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预计未来几年,纺织助剂的需求增长将达到15-20%,以超越纺织品产量的速度快速增长。
专家认为,随着2006年第四季度国际油价的逐步回落,将有利于纺织助剂生产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也将助推纺织助剂产业的发展。从相关上市公司报表来看,原材料成本约占助剂生产企业总生产成本的90%左右,因此原油价格的波动,对于助剂企业的生产成本及经营业绩有较大的影响。
纺织助剂行业将走向集中
目前,国内纺织助剂的生产厂家多达两三千家,其中以民营企业为主,合资和外商独资占10%左右,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根据中国石化工业协会的统计,目前我国纺织助剂生产企业年产量5000吨以上的企业有20家,1万吨以上的企业有9家,5万吨以上的企业有3家,绝大多数的生产企业年销售额不到5000万元,市场竞争力较弱。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等纺织印染比较发达的地区。
众多规模较小的助剂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生产装置要求不高的通用型助剂,由此造成通用型助剂的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但是在高档助剂领域,我国仍保持着相当数量的进口量,目前我国每年进口的助剂量基本保持在4万吨/年左右。从发达国家的助剂行业来看,其生产主要集中在几个较大的企业如亨斯迈、科莱恩等优势企业。另外,国家鼓励纺织助剂行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优势企业进行并购和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并通过指定行业标准来规范行业经营行为。这些措施的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因此,报告预测,我国的纺织助剂行业也必然走向集中,优势企业可以获得超越行业的发展机会。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国内的主要生产中高档助剂的龙头企业传化股份和德美化工而言,其竞争对手主要是亨斯迈、巴斯夫、科莱恩等外国公司。不过本土龙头企业借助于成本优势、贴近市场等优势,在不断研发的推动下,在中高档助剂的市场率逐步提高,并有扩大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