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江西省纺织行业“十一五”结构调整与发展规划

来源:纺织贸促网 | 发布日期:2006-12-25

      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为建立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纺织工业,实现江西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行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5年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47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32户,民营企业269户,三资企业146户。200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2亿元,销售收入196.6亿元,利税总额8.76亿元,从业人员142479人,分别占全省工业的6.28%、6.82%、3.18%和12.8%,分别占全国纺织行业1.04%、0.99%、0.71%和1.46%。全行业总资产142.35亿元,总负债87.27亿元,资产负债率61.3%。2005年完成纱产量20.44万吨,布2.81亿米,服装5.63亿件,化学纤维18.07万吨,其中服装产量从2004年七月份开始居全国同行业第七位,是我国的十六个服装主产区之一。2005年我省纺织品服装实际出口7.3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0.12%,是我省出口产品的第一大主导产品。 

      行业内部各子行业已基本发展齐全,共有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丝绢纺织业、针织业、服装业、化纤业、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纺织制成品等九大子行业,以服装业、棉纺织业、针织业和化纤业为主,四大子行业销售收入分别占全行业的33.7%、26.82%、16.23%和14.72%。九大子行业中,服装行业发展最为迅速,针织行业发展最具比较优势,棉纺行业发展最有基础,化纤行业发展较具特色。

      (二)“十五”期间行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江西纺织工业紧紧抓住加入WTO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在中部地区所处位置全国前移。

      1、经济总量成倍增长。200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39%;实现销售收入196.6亿元, 比“九五”末增长2.62倍,年均增长29.34%。纱、服装、化学纤维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20.44万吨、5.63亿件和18.07万吨,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2.6%、525.56%和155.23%。各大指标均全面提前完成“十五”计划。

      2、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资本结构明显改善。非国有比重从“九五”末的33%提高到“十五”末的80%;二是产品结构明显改善。牛仔、弹力、高档提花和异经纤维等十大系列面料、差别化涤纶长丝、植物染料印染夏布及夏布床上用品、32S-80S色纺纱、绿冬功能性蚕丝无纺絮片等一批新产品的面市使得纺织产品档次有较大提升,“鸭鸭”、“回圆”“深傲”等十多个服装品牌的崛起整体提高了服装产品档次,医药用布等产业用纺织品也已经有了好的起步;三是行业结构明显改善。在产业集聚效应的带动下,针织和服装两个后道产业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全行业从多年来的由棉纺、化纤等原料行业支撑转变为目前总量由服装、棉纺、针织、化纤等前后道四大子行业共同支撑,效益则主要靠服装、针织、棉纺三大子行业支撑的新局面,服装行业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从“九五”末的10.7%提高到“十五”末的33.7%,针织行业从“九五”末的6.7%提高到“十五”末的16.23%,棉纺行业从“九五”末的41.99%下降到“十五”末的26.82%,化纤行业从“九五”末的25.28%下降到“十五”末的14.72%。行业结构的优化整体上扩大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3、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十五”期间,南昌市青山湖区的针织服装、九江共青城的羽绒服装、赣南南康的西服西裤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为行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截至“十五”末,南昌市青山湖区及其周边地区聚集的针织服装企业约50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93户,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9亿元,目前已经形成了从针织布、印染后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90%以上出口,2005年针织服装产量达3.11亿件,占全省针织服装产量的71%,使得江西的针织服装产量跃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九江共青城及其周边德安县聚集了七、八十户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及江西欣宁制衣等近20户引资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约24.5亿元,主要生产羽绒服装及加工出口服装,并产生了“鸭鸭”、“回圆”、“深傲”等十多个羽绒服装品牌。赣州南康聚集了363户的西服西裤加工企业,年服装生产能力2.98亿件,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5亿元,并带动了服装布料、辅料市场、运输及服装培训等行业的发展。

      4、运行质量大幅提高。“十五”初期,适逢我国加入WTO,我省纺织行业同全国同行业一样步入发展的良好时期,2002年开始逐步减亏,至2003年扭转了长达八年的亏损,步入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2005年产销增幅均稳居中部地区同行业首位、全国同行业前三位,其中从2004年6月起曾连续7个月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在产销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全行业经济效益节节攀升,2005年全行业实现利税总额8.7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98倍,年均增长37.86%。447户规模以上企业中盈利企业为368户,占82.3%。“十五”期间,九大子行业中服装、针织、棉纺和丝绢纺织等4个行业效益增长2倍以上,特别是服装行业尤为引人注目,效益比“九五”末增长11.21倍,从“九五”期间的行业“短腿”一跃而成我省纺织行业中运行质量最好的子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全行业的发展空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一是由于企业资金普遍紧缺,绝大部分企业都未能按规定提足技术创新资金,自我投资能力严重不足;二是技术创新的收益和风险没有与科技人员、企业管理者挂钩,缺乏技术创新的压力;三是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纺织科研开发和成果的推广应用缓慢。截止2005年,全省纺织行业尚没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也只有4户,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不到10%,服装大部分以贴牌生产为主。

      2、装备水平相对落后。虽然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部分企业设备装备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个行业装备水平依旧偏低,清钢联和精梳机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及以后年代的棉纺锭所占比例仅为65.6%,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分别仅占设备总数的27.19%和22.91%,均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

      3、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是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太完整,面料及印染后整理水平不高,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刚刚起步;二是产权结构、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形式仍然比较单一,非国有纺织销售收入所占比例仅为80%,与浙江、广东等先进省份比相差甚远;三是产品结构中,初加工、低档次的传统产品居多,精梳纱比例不到10%,远低于全国同行业23.8%的比例;四是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大公司、大集团的支撑,全行业规模以上447户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仅96户,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偏低。 

      二、“十一五”行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的空前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质量创优为重点,以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达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纺织工业新跨越。 

      (二)主要目标
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196.6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20亿元,年均增长16%。其中服装行业提高到150亿元。
利税总额:由2005年的8.76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0亿元,年均增长18%。
主要产品产量:棉纱达到30万吨,棉布4亿米,化纤45万吨,服装12亿件。精梳纱比重提高到30%,无结头纱、无梭布的比重均提高到70%,差别化纤维率提高到40%以上。
品牌建设:逐步形成4-5个省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2-3个全国知名纺织服装区域品牌(国家纺织服装产业基地),5-8个中国服装名牌,18-20个江西名牌产品。

      三、纺织行业产业政策

      (一)鼓励发展类
为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纺织行业当前重点鼓励发展以下11类产品及技术:

      1、高档织物印染和高技术后整理加工;
      2、单系列日产400吨及以上聚酯生产;
      3、高仿真化纤面料生产;中高档针织面料生产;
      4、纺织用油剂、助剂、染化料生产;
      5、碳纤维、芳纶纤维、新型纤维素纤维以及多功能、差别化化学纤维生产;
      6、特种天然纤维加工;
      7、产业用特种纺织品制造; 
      8、高技术的纺织机械及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制造; 
      9、单线能力3万吨/年及以上直接纺涤纶短纤维生产;
      10、单线能力1万吨/年及以上直接纺涤纶长丝生产;
      11、符合经济规模的连续纺粘胶长丝生产。

      (二)禁止类

      1. 建国前生产的细纱机 
      2. 所有“1”字头的细纱机
      3. 1979年及以前生产的A512、A513系列细纱机 
      4. B581、B582型精纺细纱机 
      5. BC581、BC582型粗纺细纱机 
      6. B591绒线细纱机 
      7. 使用期限超过20年的各类国产毛纺细纱机 
      8. B601、B601A型毛捻线机 
      9. H112、H112A型毛分条整经机 (纺机厂停止生产)
      10. B751型绒线成球机(纺机厂停止生产) 
      11. 1332系列络筒机(纺机厂停止生产) 
      12. 1332SD络筒机
      13. 辊长1000毫米以下的皮辊轧花机(长绒棉种子加工除外) 
      14. 锯片在80以下的锯齿轧花机 
      15. 压力吨位在200吨以下的皮棉打包机(不含160吨短绒棉花打包机)
      16. BC272、BC272B型分条梳毛机 
      17. B701A型绒线摇绞机 
      18. B311C、B311C(CZ)、B311C(DJ)型精梳机 
      19. 1511M-105织机 
      20. K251、K251A型丝织机 
      21. Z114型小提花机 
      22. GE186型提花毛圈机 
      23. Z261型人造毛皮机 
      24. LMH551型平网印花机 
      25. LMH571型圆网印花机 
      26. LMH303、303B、304、304B-160型热熔染色机 
      27. LMH731-160型热风布铗拉幅机 
      28. LMH722M-180、LMH722D-180型短环烘燥定型机 

      (三)限制类

      1. 74型染整生产线项目

      四、“十一五”结构调整思路和发展重点

      (一)结构调整

      1、技术和产品结构调整
      由于高新技术的导入,目前国内外纺织工业产品正在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近几年开发的采用天然纤维面料,具有防缩免烫功能的衬衫、裤子、休闲服装、轻薄型面料、柔软工艺高中档西服等产品受到国内外市场欢迎。产业用、装饰用纤维消费量也将越来越大。“十一五”期间,原料多样化、产品结构形态多样化、产品功能化、技术复合化、产品开发绿色化的面料开发及服装品牌化将是行业发展的重点。全行业将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树立产品是核心的宗旨,追踪国际国内新技术的发展,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加强适销产品的开发,促进产业升级。

      2、行业结构调整
      通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省纺织行业已经形成以棉纺、服装、针织和化纤四大行业为主的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发展优势及特色行业,具体是以服装行业发展为重点,带动针织、棉纺、化纤等前道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品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服装行业“十一五”期间要充分抓住服装行业的发展机遇,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服装产业转移,采用“量质并举”及“品牌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服装总量,提升服装产业层次,力争到2010年全省服装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服装产量达到12亿件,逐步形成3-4个省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棉纺织行业“十一五”期间以优质面料作为主攻方向, 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在印染后整理方面的应用,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生态、环保产品,提高高档面料的比重,力争突破面料后整理瓶颈,成为全国休闲面料生产基地。

      针织行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引进和改造现有设备,进一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针织服装研发能力及设计含量,提升产品档次。
化纤行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开发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及复合型纤维品种,努力拓宽产品应用领域,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

      3、组织结构调整
      继续加快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步伐。作为一般竞争性行业的江西纺织行业,“十一五”期间,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支持和鼓励江西华源江纺、江西涤纶厂、九江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等96户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立足于为它们提供服务,想方设法促进其健康发展,使其已经形成的在管理能力、发展优势、产品特色、市场运作、资金运筹等方面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二是对管理有基础、产品有特色,但负债较重、缺乏改造能力的国有企业,力争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联合和合资合作等形式,减轻负担,焕发活力。三是树立大纺织观念,努力引导和促进非国有及多种所有制纺织经济的发展。

      4、布局结构调整
      当好沿海和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促进地区共同发展,推进布局合理化。注重调整和优化全省纺织工业区域布局,壮大主要设区市纺织工业的经济实力。在重点抓好南昌、九江、抚州三个纺织工业老基地发展的同时,对赣北的化纤业、赣西的苎麻业、赣南的服装业加快发展步伐,着力发展九江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南康市、青山湖区等三大省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西、南、北相互呼应的纺织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重点

      棉纺织行业: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设备。重点实施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的技术改造,推广紧密纺、喷气纺、转杯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新型织造技术、电子提花技术。重点开发纯棉高支纱、精梳纱及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面料,采用新型的印染后整理技术和设备,开发天然纤维的抗皱免烫面料、纯棉超柔软面料及功能性面料,围绕面料开发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力争到2010年精梳纱比重提高到30%,无结头纱、无梭布比重均提高到70%。

      印染后整理:重点加强针对新型纤维与天然纤维的混纺、交织产品的印染及后整理技术研究,促进环保型染化料、退煮漂一步法、湿短蒸、低温等离子处理、超临界CO2染色、低浴比染色等新工艺技术的应用,适应印染产品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能耗低、环保好的发展趋势。加快电脑测配色、电脑分色制版、染整工艺参数在线监测技术应用,对浓度、温度、液位等工艺参数进行监测和及时控制处理,保证染整工艺的准确性、重现性和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解决面料染整瓶颈。

      化纤行业:重点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功能性纤维、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及复合型纤维,主要是以涤纶长丝为主体的细旦、超细旦纤维、四异纤维(异纤度、异截面、异材质、异收缩)和多功能的长丝混纤,抗静电、高吸湿、抗起毛起球、阻燃等功能性纤维,高湿模量、高卷曲、中空粘胶短纤维和细旦、异形、多功能(阻燃、抗菌等)粘胶长丝,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仿真丝、仿羊毛等高档面料的一条龙开发,突出抓好抗静电、高吸湿、抗起毛起球、阻燃等纤维、织物的新产品开发,同时进一步抓好化纤在装饰、产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力争到2010年,全省差别化纤率达到40%以上。  

      服装行业: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重点推进羽绒服装、针织服装的品牌化及区域品牌的建设;努力吸纳高水平的设计人才,提高服装设计开发能力及水平;积极推广使用先进服装设备,普及服装CAD打版技术。分别从品牌、设计、信息化建设、创新、文化内涵等方面提升服装产品附加值,力争到2010年逐步形成1-2个全国

      知名服装区域品牌(国家服装产业基地),5-8个中国服装名牌,10-12个江西名牌产品。 

      针织行业:针织服装是我省最具比较优势的行业,要进一步加强中高档针织面料的开发及高档整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包括新型连续式圆筒或平幅针织物前处理工艺技术、双烧毛、双丝光、免烫整理、纳米整理技术等。研发全电脑无缝内衣、保健内衣加工技术,引进先进设计理念,提高服装设计技术含量。力争到2010年全省中高档针织面料自给率达90%以上,并形成若干个自主针织服装品牌,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麻纺行业:主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发展麻纺织工业,研究麻类脱胶新工艺技术,提高其可纺性与染色性,加强麻类织物染色、防皱柔软等先进整理技术的研究,开发高档苎麻服装面料,延伸苎麻的深加工系列产品。

      产业用纺织品:根据我国相关产业对纺织品的需求,要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我省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蓬盖类材料、土工织物、过滤材料、医疗卫生保健材料、建筑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包装材料、骨架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

      五、主要措施

      (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以对接“长珠闽”为重点,全方位承接东部沿海及发达省市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与扩散,主动参与国内外大企业的配套分工与协作,引进资金、技术、品牌、人才和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加快我省纺织服装的发展步伐。营造良好的纺织服装业发展环境,切实制定有利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投资服务措施,营造有利于国内外投资者来我省投资纺织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加工能力大、熟练工人多、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努力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到江西投资建厂,以形成纺织工业新增长点,进一步做大纺织服装经济总量。

      (二)努力培植龙头企业

      鼓励有条件的重点纺织服装企业采取兼并、租赁、合资、收购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公司、大集团,形成规模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实施共青“鸭鸭”集团的改制;继续支持江西华源江纺有限公司、江西涤纶厂、九江海扬纺织集团、新余华源远东纺织公司、江西回圆服饰有限公司、南昌银志服装城实业公司等重点纺织企业发展壮大,并充分利用骨干企业的产品特色,吸引资金和技术加盟,尽快实现产业升级,提升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坚持走“名牌产品”与“区域品牌”共同发展的道路。鼓励服装企业及产业集聚地共创品牌。在名牌产品的打造中立足于现有基础,一是继续保持中国名牌产品“鸭鸭”牌羽绒服装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要利用“鸭鸭”的知名度带动同产于共青城的“回圆”、“深傲”、“雪斯来”等一批江西省著名商标的品牌成长起来;三是对近年来涌现的“龙”牌涤纶长丝、“白鹿”牌粘胶短纤、“远东”牌纯涤纶线、“宝棠”牌苎麻纱、“江舫”牌棉纺细支高密织物、牛仔布、“井竹”、“斗牛”、“朗祺”等省产服装品牌,鼓励品牌所属企业继续加大投入,从质量、管理、市场等各个方面维护并提升品牌的形象;四是定期开展省产服装“十大”品牌评比和展示展销工作,全面宣传省产服装品牌;五是鼓励共青羽绒服装、南康西服西裤、青山湖区针织服装等三大服装产业集聚地集中打造我省“纺织服装区域品牌”。

      (四)加速发展专业市场

      纺织发达省份的发展经验表明,纺织服装产业与专业市场必须协调发展,方能促使产业真正实现升级,打造核心竞争力。鼓励在南昌、九江两地选择有产业及市场基础的地点高起点地建立集原辅料供应、流行趋势发布、品牌孵化及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既可缩短本地纺织服装企业的采购链,又可集众多商户优势,为企业及商户提供更多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五)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和协作,鼓励和扶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好高起点的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联合,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十一五”期间,省级技术中心技术开发费提取比例力争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8%,其他企业争取达到3-5%。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在九江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南康市、青山湖区等三个中小纺织企业较为集中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建立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以适应中小企业设计、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要。

      (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全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纺织工业技术改造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三个提高”:一是提高重点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的技改投资比重,对列入国家重点技改项目,强化调度管理和跟踪服务,狠抓落实。二是提高对成长性中小企业的技改投入力度。三是提高技术改造的科技含量,大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的重点企业,重点抓好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结合,用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加速产业升级步伐。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