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2007:纺织品出口压力“暗流汹涌”
近年来,国际间贸易不断,尤其是我国纺织行业,屡遭国外反倾销、特保政策,同时国内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又使出口企业面临出口退税降低、利润空间减少等。那2007年纺织品出口形势如何?企业如何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在人民币汇率机制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企业将如何应对?日前在绍兴举行的“开放论坛——2007外贸形势及政策展望报告会”上,国家商务部的三位专家为绍兴企业“把脉”,讲解相应对策。
纺织品出口表面风平浪静 实际暗流汹涌
孙际文: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开拓国际营销网络
就2007年度纺织品出口形势,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孙际文认为,总体上是表面风平浪静,但实际却暗流汹涌。
纺织业一直是中国出口的“拳头产品”,作为纺织行业全球第一生产、出口、消费大国,中国的纺织品出口总量占据全球的25%,除满足国民的需要外,还可给全球每人做上3.5件衣服。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国际环境进一步改善,但全球特别是欧美各国却把中国出口商品比作“洪水猛兽”,纷纷通过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政策等手段给予设限,如目前欧美市场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采取签协议招标等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从明年起,欧美市场对协议外的非法转口贸易将采取严惩措施。与此同时,在2007年输欧美设限纺织品第一次协议招标中就已显示出今后纺织品出口形势。根据中美、中欧贸易协定而制定的2007年输欧美设限纺织品第一次协议招标,尽管协议招标价格比较合理,但在分配方法上却增加了“门槛”,2007年如果设限产品对欧美出口为零,则设限产品对非设限国家的出口额将无效,即只有对欧美有出口的设限产品,企业才可以有资格获得招标机会。可目前绍兴设限产品出口非设限国家的比较多,因此,此次能参与配额分配的绍兴企业数量上就有所减少。与此同时,美国从今年10月起,修改了进口原产地的认定原则,对来自计划经济地位国家的产品中进口原料成分超过33%的,该产品确定为市场经济地位,致使美国可对出口企业给予反倾销手段设限,同时对出口国采取反补贴措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是欧美市场对华纺织品贸易壁垒的重点,而欧盟对纺织品甲醛超标等标准设限也不可轻视。
孙际文认为,除外部原因外,纺织企业存在的一些弊病也是发展的“绊脚石”。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竞争力,全行业真正自主创新的比例不足10%,而一些高新技术、先进设备仍依赖国外进口;品牌建设能力弱,单一营销模式,已无法适应纺织业快速发展,缺乏面对海外终端客户的营销能力,缺乏国外营销网络;结构性矛盾突出,纺织业除传统的衣着纺织品为主,家用、工业纺织品依然是“短腿”;缺乏设计能力、定价能力,进出口的话语权没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最多能卖到3-5美元,可贴牌生产,则可卖到30-50美元,在这样利润前多数企业往往选择贴牌生产,但是贴牌变为长期行为,不打自己品牌,那企业就永远受制于人。”谈及纺织行业中诸多企业顾及眼前利润,选择走贴牌路线,对此,孙际文在担忧之余,提出了不少良策: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创建自主品牌,转贴牌为品牌;积极开拓国际营销网络,掌握出口价格的话语权;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走服装等成品、名品出口路线。
对华贸易摩擦案件有增无减
程永和:正确认识贸易摩擦
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出口处处长程永和在“妥善应对贸易摩擦”讲座中,用数据说明加入WTO后我国整个贸易摩擦现状。商务部统计,截止到2006年10月,我国遭受国外贸易保护调查案件815起,涉案金额约230亿美元,发起国家地区38个,其中反倾销712起,金额172亿美元,反补贴4起,金额5000万美元,保障措施74起,金额21.5亿美元,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特保)25起,金额36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纺织品遭受贸易摩擦处于不断上升状态。据WTO统计,1995-2005年,成员方共发起贸易保护调查案件2840起,反倾销案我国469起,占16.4%,其中2004年,我国遭受52起,占24.5%,2005年57起,占29.8%。对华贸易反倾销案件数量逐年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已达到70起。
纺织业频遭贸易摩擦,给我国纺织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面逐渐扩大。一旦某纺织品遭遇反倾销,那该行业出口环境稳定性和预见性将受到影响,波及产业和产业链的发展,企业负担和产品成本大大提高,最终导致投资和就业等出现困境。
造成贸易摩擦日益增加的原因,程处长认为,首先是外部环境,从宏观看,这是国际利益格局打破的必然性,与国际政治发展离不开,与自由贸易、公平贸易、贸易保护相辅相成;从微观看,消费者对中国低端产品的偏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异化等有密切关系。其次是企业内在因素,低成本优势增加了综合出口竞争力,企业处于商品输出为主的特定发展阶段,投资、储蓄和需求等结构性不够合理,企业对外沟通、宣传不足等。
对于严峻的贸易摩擦,出口企业将如何妥善应对呢?程永和处长开出了“良方”,首先,企业应正确认识贸易摩擦,积极应对,遇到摩擦时要配合协会做好相关工作,要与进口商密切配合,积极配合商务部开展政治和技术交流,增强企业实力和对抗能力;其次,企业应积极加快结构、产业自我调整,规避摩擦。与此同时,该专家还对出口企业提出了中长期建议,宏观上,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国家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具体措施;注重创建和谐的外部环境,建立贸易程序和诚信体系。微观上,重视差异化经营、市场细分、提高产品档次、市场渗透及对市场的敏感度等。在对外沟通方面,华夏集团做得相当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美国对华彩电采取反倾销前,华夏集团积极与美方反倾销调查组接触,不断与他们沟通交流,邀请他们到生产现场实地考察……最终避免了“贸易大捧”,在其他彩电企业以22%以上税率出口美国市场时,而华夏彩电仅需9.8%,彩电反倾销案对其而言成了一种商机。
人民币升值及出口退税率降低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剪刀差”缩小
李荣灿:运用金融手段和按规则办事可规避或降低风险
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降低已成定局,这有助于缩小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剪刀差”,使我国进出口贸易趋于正常回归,但这对出口企业而言却不得不是一次“阵痛”。对此,商务部财务司司长李荣灿作了有关“人民币汇率机制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企业影响及应对措施”的报告。
李司长表示,出口退税目前是国际做法,符合WTO规则,是保证出口货物在国际市场公平竞争的一种政策。出口退税政策是一项中性税收政策,历年来,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不断在调整中。自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1995-1996年,国家又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税,1992-2002年,国家陆续提高出口退税额度,2003年、2005年以至2006年国家又分别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然而每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对不少纺织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本身利润空间小的纺织面料企业,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将使企业更加无利可图。不过,出口退税政策作为宏观工具的作用在今后肯定越来越明显,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将使现行的各项政策得到进一步整理和规范。
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也给出口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经验看,一国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一般遇到本币升值的情况,汇率必然要随之调整,而我国缓慢渐进地调整汇率是最佳的调整方式,此外,有利于浮动汇率、放开资本管制,使我国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而对企业而言,引导企业加大非美元货币的数量,外汇管理的进一步放宽,放宽了企业资本项目的投资。
因此,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降低对出口企业只是短期的“阵痛”,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于如何应对这“阵痛”,李司长建议,学会运用金融手段,减少风险,积极加大进出贸易速度,对有条件的大企业,应聘请金融顾问规避或降低贸易风险,押汇等手段也是值得提倡。此外,该专家还对不规范退税的出口企业敲响“警钟”,企业按规则办事退税也是减低风险的一种保障。如今现行各项退税政策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规范,同时,加强退税管理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相关部门的重点。因此,对以前有企业出现挂靠现象,该专家提醒,挂靠太过危险,企业不要图小利而失大局,应该老老实实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