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纺织服装:亮出“品牌”才有机会
我国纺织品出口,从今年1月1日开始取消配额后,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据统计,今年一季度“长三角”某省出口纺织服装达到49.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5%,创历史新高,同时,纺织品出口企业也净增1300多家。
内地企业纺织品和服装的争相出口,低价竞争的信号也随之显现。虽然3月1日开始商务部颁布“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证暂行办法”,对我国向欧美出口的部分服装实施自动许可,首批涉及216个商品编号。可是4月份以来,人们仍然能频频听到一些不那么和谐的声音:
欧盟发布一套预警系统,一旦中国纺织品出口欧盟超过一定限额,将启动限制措施;美国纺织品行业要求政府限制从中国进口多达11种纺织品和服装;美国对中国艺术画布提出反倾销调查;美国宣布对中国三种纺织品(棉制衬衫、裤子和内衣)启动特保调查;美国的一些议员要求对我国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除非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从而,抬高出口商品的价格等等。
他们的主要诉求是,中国的廉价商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等对本国制造业造成了重大冲击。当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等等,这些问题使得一些欧、美国家陷入长期难于自拔的困境之中,人们会到各处去寻找“替罪羊”。不言而喻,今后我国与欧、美各国的贸易摩擦有可能大幅增加,类似的“纺织品调查”预计也会此起彼落。
从春季广交会上纺织品和服装的签单状况来看,多少受到这些贸易摩擦的影响,而且,这种争论今后有可能进一步升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报告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从中国加入世贸到2008年12月31日,中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一旦给进口国造成市场扰乱,则成员国可以提出磋商。在收到磋商请求后,中国主动控制相关产品的出口数量。如磋商不成,则上述限制应继续,但实施期不得超过一年”。
我不知文中所说的“市场扰乱”一词作何解释,但是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长期受到配额限制,取消配额后,部分商品的产能得到释放,在短期内出现较快增长是不会令人感到意外的。相信不久之后,我国的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将会恢复到正常位置。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另一个问题: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来支撑企业发展之路,现在已经越走越窄了。一方面,来自国际上贸易壁垒的压制;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正在日渐上升,原有的路子现在已经难以为继。因此,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质取胜,做出“品牌”来。不以廉价的数量占挤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以“高品位、精品化、品牌化”的商品来开拓市场,已经成为当前轻纺工业刻不容缓的事。
目前,作为以轻工业发展为主,拥有大量纺织服装企业的江浙地区,无疑处在身陷囫囵的困境之中。显而易见,打一场以品质、品牌为主导的“双赢战”,从而取代目前某些企业以“拚价格、拚数量”作为代价来占领市场的方法,应当是今后轻纺工业所面临的惟一出路。
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浙江省进口纺织设备价值达10.43亿美元。例如,萧山拥有无梭纺机比例高达83%;绍兴拥有无梭机达72%,而且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无梭化率已经高达90%,仅2004年全省进口纺织设备价值高达10.43亿美元。显然,内地的一些纺织品之所以继续在国际市场上打价格战,主要由于巨大的产能需要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看出,浙江的轻纺工业已经到了“鸟枪换炮”的时代,即,逐渐将消耗大量环境成本、人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企业,转换成“集约型、实力型”的消耗空间成本、环境成本、人工成本较小,而效益却高的企业。毋庸置疑,人才策略及实施技术改造、大量引进织造、针织、化纤、印染后整理等先进设备,必然会产生出一大批强势、优质品牌的商品。
近十几年来,浙江的经济优势在于县镇的经济比较发达,也就是“一乡一品”的经济搞得火红。如柯桥的纺织面料、嵊州的领带、永康的五金、枫桥的衬衫、大唐的袜子、乐清的低压电器、义乌的小商品等等。带动这些市场的背后,无不聚集着一大批欣欣向荣的中、小企业群。虽然这些地区的经济相当繁荣,但是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多数是一些诸如鞋袜、领带、打火机、刀具等等“零打碎敲”的小商品,缺少在区域、全国,甚至海外都叫得响的实力“大品牌”。
走进百货商店,您就不难发现,同样制造业发达的顺德,仅一个县,就产生了扬名全国的“美的、容声、科龙、格兰仕、万家乐”等五大品牌,几乎占据了我国家电“驰名商标”的1/3的份额,其他有“品牌”的各种商品更是不计其数。相比之下,“长三角”地区商品的“品牌实力”就要相对逊色一些。以浙江省为例,多数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层次过低,规模过小,且地区较为分散,配件生产半径过大。
因之,浙江省众多经济繁荣的乡镇,其发展步伐想要从低技术、低成本的竞争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在技术面下功夫,品牌上层次,科技上有所突破,才能创出全国,甚至海外有影响力的“品牌商品”。
只要走进沪、杭精品商厦,您就能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股洋品牌“叱咤风云”的气氛。此时,不由令人发问,我们的本土品牌究竟到哪里去了?浙江不乏有积淀深厚的老字号品牌,如龙井茶叶、张小泉剪刀、绍兴黄酒、胡庆余堂等等。今天,一些“老字号”企业普遍存在着产品科技含量低、规模小、设备陈旧、历史包袱重、观念老化等等。显然,这些老字号商品的优势在于它的“无形资产”,而劣势则是它的“有形资产”。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如果要创建一个新“牌子”的投资,远比保持一个旧“牌子”要多。以江浙商人头脑“活络”的天性,是不难想到这个问题的。不久前,就有浙商买下了江西省的“浮红”茶叶品牌,就不能不说是一个佐证。
下一步,就是创造出更多新的“品牌”。诚然,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国际级、国家级、部级、地区级的品牌,对于打响企业牌子,“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不无小补。但是,中国这么大、企业这么多、市场上又有那么多可供选择的商品,优良品质的商品数不胜数。毫无疑问,现在已经进入一个企业“打造品牌、创立品牌、形成品牌效应的时代”。上海,现在有著名的“华交会”,杭州也有一年一度的“西博会”等等,这些商品交易会,对于本区域及海外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并且拥有众多媒体有力的关注。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些商品交易会来“创造”新的牌子呢?借机扩大本区域、本地区,甚至海外商品的知名度。评出“金奖、银奖、铜奖”一类的,使一些原本并不那么“知名”的企业及地区,立时展现在全国范围的放大镜下,令这些企业和它们的产品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