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我国化纤产业集群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有待发展
——访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理事长助理郑俊林
美国学者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提高到了国家竞争力的高度。21世纪初,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研究进入中国,亦称“块状经济”。我国很多行业都存在着产业集群的形式,只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相对集中的化纤产业集群至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化纤产业集群集聚了中国化纤工业绝对多数的产能,因此,它们的发展如何不仅事关地方经济的繁荣,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化纤工业的升级与进步。中国化纤产业集群目前发展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又将如何发展?前不久,2006中国涤纶产业链技术与市场论坛暨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年会刊在太仓召开期间,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对此颇有研究的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理事长助理郑俊林。
记者:从概念上讲,什么是产业集群?它具有哪些特点?
郑俊林:从美国学者最早界定的意义上讲,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或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高端集群,依靠创新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并在良好的工作环境、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发展合作关系。这种类型以欧洲成功的产业集群区为典范,如意大利的皮鞋、法国的时装等产业集群。另一类为低端集群,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
而创新型产业集群又有着显著特征:企业的空间集聚和部门集中;地方经济主体之间有着社会文化联系和产业共同的行为准则;物品、服务、信息和人员基于贸易和非贸易的相互依赖;拥有支持众多企业的公共机构或私营机构。
记者:国内化纤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态如何?
郑俊林:国内化纤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的速度较快。目前,国内化纤产业集群发展紧跟纺织集群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纺织产业的拉动,而且化纤集群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当地的大型专业市场形成了良性互动。国内化纤产业集群发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个地区有着明显的产业特色,形成了诸如纺丝、织造、加弹等特色镇,而且化纤集群发展都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大力支持。
目前,浙江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萧山、绍兴、桐乡、慈溪、海宁等地;江苏则集中在江阴、吴江、太仓、宜兴、海安等地;福建主要集中在厦门、长乐、晋江、泉州等地;山东、上海、广东的产业集群较为分散。目前,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命名的特色镇有“中国化纤名镇”浙江萧山衙前镇、“中国化纤名镇”浙江桐乡洲泉镇、“中国化纤织造名镇”浙江萧山党山镇、“中国化纤加弹名镇”江苏太仓璜泾镇、“中国氨纶纱名镇”江苏张家港金港镇。
如果按发展模式划分,国内化纤产业集群可分为萧山(恒逸)、绍兴(纵横)、晋江等自下而上型;中石油、中石化,产业链延伸短的自上而下型;张家港(天霸)、萧山(恒逸)等形式的大企业带动型;以及吴江(盛泽)、萧山绍兴(轻纺城)等形式的市场拉动型。按产业结构划分,主要有以江苏江阴、浙江慈溪(再生纺涤短)为代表的横向扩展型,以萧山、绍兴等为代表的纵横交叉促进型,以及以部分环节发展为特点的垂直一体化发展型。
记者:江阴是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首批授予的十大纺织产业基地市之一。2005年化纤占当地纺织行业的比重达到32.8%。请您以江阴为例,分析一下国内化纤产业集群的优劣。
郑俊林:在江阴,化纤企业有70~80家,其中直纺涤纶短纤维企业6家,再生纺涤纶短纤企业60多家、氨纶1家。产品以涤纶短纤为主,主要品种有棉型、中长型、毛型、高旦毛型、高吸水、YG特白、涤纶仿腈纶、超短短纤等,还有一些粘胶短纤维、氨纶、锦纶、丙纶等。化纤产能为聚酯聚合300多万吨、直纺涤纶短纤186万吨、再生纺涤纶短纤80万~100万吨、氨纶1.4万~1.8万吨。拥有三房巷集团、华西村集团、华宏化纤、常盛化纤、万翔集团、双良氨纶、金达莱集团、方盛特种化纤等重点化纤企业。产业自身配套良好,特别是聚酯聚合与涤纶抽丝能力能够基本配套,但上游原料空白,下游织造、印染、服装、产业用等仅有部分配套。本地及周边缺乏较大型专业市场,企业化纤产品同质性很强,市场竞争主要以低成本为主。江阴的部分企业具有一定研发能力,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共同研发的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的平台,而且其他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服务基本缺乏,同类企业间、上下游企业间合作十分缺乏。江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具有优势,公共设施的配套有利于企业及专业市场的成长,从而可降低流通成本,使专业化分工形成网络优势,提高了整体劳动生产率。江阴的区域营销优势也十分明显,拥有群体效应产生的区域无形资产,具有网络、市场规模效应和议价能力,使区域形成了一体化信誉和利润。
记者:当前,国内化纤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郑俊林:正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所指出的那样,当前国内化纤及纺织产业集群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粗放发展,国际竞争力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上,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如果说问题,目前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集群层次较低,发展不充分,大部分地区仅具集群雏形,即仅为同类型生产企业的集聚。二是以低成本竞争为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三是以重点产业为主,大部分缺乏上下游支撑。四是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配套不够,严重缺乏共同的公共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平台。五是发展过于注重地域化,缺乏与周边的协作。六是政策配套不完善,创新网络、环境不具备。
记者:对于化纤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郑俊林:主要是应该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支持企业向上游原料产业发展,加快培育下游企业、产业;立足主导产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可依托优势企业,也可在企业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在培育产业链的同时,加强其他配套,丰满集群;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并逐步实现国产化,提高行业装备技术的整体水平,增强集群市场竞争能力;重点企业加强工艺技术改造升级、加大新产品研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带动产业集群整体升级;打造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加强技术交流、合作、高新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共同研发等;加强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鼓励核心企业争创名牌,发挥名牌带动效应;培育集群内主导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打造企业、产品的一体化信誉;引导、培育以集群主导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市场,降低生产要素配置成本,促进产业集群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