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2006年及“十一五”期间服装业发展趋势分析

来源:纺织周刊 | 发布日期:2006-10-09

     近日,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共同研究完成并发布《2005-2006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主要内容概要如下:
 
 
  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竞争日趋激烈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服装产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和挑战,但总体上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多于不利。从国际环境看,加入WTO,中国服装企业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从国内环境看,中国服装市场格局将迅速进入全面整合期,届时,国内服装企业群雄纷争、国际知名服装企业和品牌纷纷抢滩登陆,竞争将日趋激烈。
 
  国际贸易环境及变数——世界贸易格局将变
 
  国际贸易环境总体良好,多哈谈判进入关键时期,多边贸易体制面临考验,区域贸易自由化构成对全球化的挑战,发展问题值得高度关注。2005/06年度全球GDP预计平均增长4.3%(2004年为5.1%),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量将平均增长7%(2004年为10.3%),外国直接投资(FDI)将在2004年6480亿美元的基础上继续增长。但GDP、贸易和FDI在全球增长情况差异很大。受中国和印度新建项目的驱动,亚洲国家吸引外资较2003年增长72%。美国、英国和中国是2005年吸收FDI最多的国家。在多边贸易体系方面,尽管多哈谈判面临众多困难,但香港会议重申了发展议题的重要意义,承诺对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致力于将最不发达国家(LDCs)有效纳入多边贸易体系,并采取了实质性具体措施。
 
  关税依然是各国贸易政策的主要手段,在约束水平普遍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即便是总体关税已很低的发达国家,部分产品(如纺织品服装等)仍存在明显的“关税高峰”。欧、美、日、加四方MFN(最惠国待遇)应用税率平均为6.1%,其中美国4.9%、加拿大6.6%,但这些税率中暗含着农产品和纺织品服装的高关税(四方平均分别达16.5%和8.2%)。从关税高峰看,欧、美、日、加关税高峰涉及的税目分别占总量的6.4%、5.8%、6.8%和1.8%,总体来说,关税高峰主要存在于农产品和食品、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述产品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严重影响其出口利益。
 
  各种技术贸易壁垒(TBT和SPS)成为广受关注的非关税措施。贸易政策审议中发现,WTO成员指定的TBT和SPS规则总体上符合世贸规则,在发达国家,2004年日本92%的标准基于国际规则,而欧盟只有2/3的标准与国际规则相符;在发展中国家,塞内加尔2001年的工业产品标准只有54%符合国际规则,菲律宾(54%)、蒙古(35%)的比例更低。国内规则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降低生产和出口成本。
 
  国际服装贸易格局已基本稳定,形成了三大消费市场、三大制造中心和三大贸易圈。三大消费市场是:以欧盟为中心的欧洲,以美、加为中心的北美,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三大制造中心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等亚洲地区;土耳其、中东欧和北非地区;墨西哥、中南美等美洲地区。三大贸易圈是:欧盟及其周边国家组成的欧洲贸易圈;美、加、墨及中南美国家组成的美洲贸易圈;中、印、巴及东南亚国家与日本、欧盟、美加组成的亚洲-欧盟-北美贸易圈。
 
  服装外部资源环境和内部要素变化——梯度转移不可避免
 
  服装业内外两个市场均呈现出需求稳步增长、需求层次提高、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已结束持续了较长时间的温和衰退状态,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增长时期。今后若干年内,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回暖,我国服装出口将会持续增长,但对国际服装市场也不能盲目乐观。2005年中美、中欧贸易摩擦充分说明,纺织品服装特别保障措施、反倾销、技术标准和社会责任条款等都会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置的新的贸易壁垒。另外,消费个性化与绿色消费潮流的不断高涨,对国内服装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发展中国家服装产业的比较优势相似、产品结构雷同、主销市场一样,服装出口竞争更加激烈。
 
  经济增长不仅拉动内需,同时也带动了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服装行业实际完成投资同比上升了45.95%,中西部省市投资增长迅猛。投资增加,产业规模扩大,企业数量增加意味着竞争加剧。
 
  为适应日益加剧的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国内产业的梯度转移不可避免。
 
  随着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服装生产的一些环节将会失去优势,将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入世后经贸环境的逐步优化,外商投资领域扩大,进入门槛降低,中国正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增强。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创新——设计能力带动行业创新
 
  目前,我国服装结构水平不高,服装产业的结构质量也比较低,没有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于一体的纵向产业链,也没有形成区域间联动发展的横向产业链,面料、辅料设计生产环节依然比较薄弱。
 
  产业创新一般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在产品层次上的创新,即同类型产品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二是在经济活动层次上的创新,包括不断提升的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三是在部门内层次上的创新,如从最终环节的制造到更高价值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也包括供应链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四是在部门间层次上的创新,即从低价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此基础上,确定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次创新分类方法:一是流程创新,通过重组生产系统或是引入高级技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二是产品创新,根据单位增加值转向更高端生产线;三是功能创新,即获得价值链上新的、更好的功能,如设计和营销,或放弃现有的低附加值功能而集中致力于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在不少文献讨论中,从基本加工到“贴牌生产”到自己设计制造,再到自有品牌制造的转换,常常被视为功能创新路径;四是部门间创新,把从一个特定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领域或转向一个新的全球价值链,也称链创新。在服装产业创新中的重点是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原创技术、提高设计能力。
 
  品牌发展和营运趋势——市场将成为品牌通路控制者
 
  服装品牌经营在服装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具体的经营模式上,通过对供应、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组合,可以形成多种不同形式的品牌经营模式,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品牌经营,都必须将品牌的开发、维护与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以品牌优势为切入点,将品牌经营真正做好。在品牌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要追求产品与企业商标的统一;第二,要注意品牌的质量控制,巩固品牌的市场地位;第三,要不断融入科技、文化含量,加大品牌产品创新力度;第四,要重视人力资本在品牌经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第五,要选择品牌市场推广的有效途径,加强品牌的销售管理;第六,要充分发挥品牌资本优势,增强名牌产品的规模效应。服装行业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是品牌服装生产企业逐渐远离终端,其在行业的核心角色将被品牌渠道商所替代。未来服装商业的一种可能是,服装市场不但是目前的代理加盟商的集聚地,而且有机会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品牌通路控制者。
 
  产业供应链发展——条件更加成熟
 
  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加强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世界性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政策性壁垒的减少,国际运输和通讯成本的持续降低,使得世界各地的市场变得更加容易进入,供应链管理的条件更加成熟。许多公司充分利用这些条件,积极联络上下游企业,整合、协调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不断扩张自身的供应链环节,寻求更多新的收入来源,增强企业和供应链竞争力,占据了国际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在我国服装行业内部,很多企业也在努力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营造电子商务环境,增加新的业务能力,外包非主导业务,整合、延伸供应链,大大增强了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当前,服装行业在供应链管理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一是要从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二是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集成供应链,减少物流过程中的浪费,缩短物流时间,并使合作的双方取得“双赢”、合作的各方取得“多赢”;三是要真正实现信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新营运模式——大而全不如小而精
 
  中国乃至世界服装发展到今天,市场格局已经分化得非常明显,任何一个服装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占据优势,专业化是今后服装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尤其是对中小服装企业来说,大而全不如小而精。
 
  在当代的服装产品设计中,单纯地在服装造型(款式、色彩、工艺等)角度进行创新己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服装材料的再造和重组逐渐成为服装设计又一次新的突破,材料的再造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材料本身、材料与材料之间,以及多种材料之间的组合,体现材料的多样性表达,强化服装在视觉上的创新,在高级时装和高级成衣的设计中常常运用这种重组及其相互关系,表达其丰富复杂的艺术审美效果;二是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对材料的再塑造,显示其材料的高科技含量,赋予服装实用功能上的创新,更多地运用在各种成衣的设计中。
 
  新型的企业规模不一定最大,但其生存能力将非常强;新型的品牌销售量不一定最大,但其附加值和利润将是高额的;新型的产业生产数量不一定最多,但与国际同行中的优秀者相比,其生产水平将是最高的、生产能力将是最强的。
 
  服装需求、消费和市场——个性和时尚的消费时代
 
  服装的最初功能性要求已经不适应消费的变化,当务之急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续挖掘、整合、梳理和弘扬。从消费需求变化来看,一是消费层次越来越明显,人群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消费层次分明,层次消费将使服装市场更加细分。二是品牌消费仍是消费市场的主要导向,而且几乎已成为普遍化,品牌消费的提升在于创造和提供适应性品牌、持久性品牌。三是复数消费。多次消费、组合消费、阶段消费、临时性消费、冲动型消费现象越来越普遍。四是服务消费。按品牌好感亲近、服务方式、质量环境、购物习惯等方式消费服装,有些以个性化、层次性的方式消费服装。五是廉价消费、折扣、特卖被视为正常的实惠消费,是一较大的消费层面。六是个性化消费。个性化、特需型消费近年来日益普遍,一些特殊功能性的要求逐渐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如具有美体塑身功能的矫正型内衣:具有抗菌防臭、远红外保健等功能的内衣;具有防辐射、防尘、防紫外线面料的外套;具有极好的排汗性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身体舒适度的运动类服装,以及其他具有轻质保暖、吸汗不湿、防雨透气、吸热保温等功能的服装。
 
  企业战略发展和现代管理——寻求新发展空间
 
  只有认清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才能正确选择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即规模化经营或者是专业化发展。东部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后,面临着水、电、原材料、燃料运输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投资经营成本节节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服装制造业作为传统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面临着这一境况。
 
  国内一些知名品牌企业已经逐渐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乘着国家开发西部的政策之风,正在试图往西部迁移企业的制造基地,这不仅能够利用西部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同时能够使自身的资金和技术流向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和优势,为企业品牌打入中西部地区,拓展新市场和新空间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也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纵观国内知名品牌服装企业,往往不局限于服装,更多的是往其他领域横向发展,以服装为依托,积极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实际出发注重对长期计划和战略研究,必将成为管理中突出的热门课题。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这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管理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在管理方式上,现代管理更强调用“柔”的方法,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能力,通过激励、鼓励,以感情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从固定的组织系统向富有弹性的组织系统发展。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组织机构应该趋于灵活而富有弹性,以求信息畅通并行动敏捷,能够具有很强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简化发号施令和相互沟通的渠道,组织管理者将缩小机构,减少层次。在企业各下属机构变小的同时,赋予它们更大的自主权,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下放。这既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专长和创造精神,又有利于使企业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高层战略决策问题上。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