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十年 从制造廉价到创造美丽

来源:中国服饰报 | 发布日期:2007-10-12

■关注产业升级与品牌提升系列报道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曾谈到过国际上的一种说法:提到德国的产品,想到的是质量;法国的产品是时尚;而说到中国的产品,想到的却是便宜。

    杜钰洲说:“我们难道甘心仅仅戴着便宜的帽子吗?我们的产品物美价廉,美是别人创造的,价廉是我们创造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创造美呢?”

     1998年,刚刚接任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的迪迪埃·戈巴克专程来华,观摩1998年中国时装周。

    1991年时,戈巴克曾访问过中国。那时候,他在北京“看不到漂亮的橱窗,中国服装的广告大多数是文字性的介绍,而当时欧洲已全是图像广告。女士们都穿得很保守,大概是为了方便骑自行车。”

    7年后,当戈巴克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他发现中国服装业“完全改变了”。

    的确,中国服装业完全改变了。

    1997年,在中国服装协会的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三名”(名企、名师、名牌)工程,确立了中国服装名牌战略的发展方向。这意味着,中国服装业从制造廉价走向了创造美丽。

    时尚之变

    在谈到“为虎门立下大功的虎门服装”时,虎门镇委书记钟淦泉说:“我们要小心地、科学地规划:花10年把制造‘做好’,再花10年把‘市场’做好,再花10年把‘创造力’做好……这三个10年可以把虎门从‘工业’变成‘商贸’,再从‘商贸’变成‘时尚’。”

    “时尚虎门”,这就是钟淦泉眼里的虎门未来。

    虎门和时尚挨得上边吗?钟淦泉说,最初听到“时尚虎门”这个新词时,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流露出同样的表情———惊奇。

    但钟淦泉并不以为奇。他说,10年前虎门要办服装交易会时,许多人就是这样惊奇的表情。“到今天,交易会已经办到第11届了,他们统统闭嘴了。现在说‘时尚虎门’,那个表情又来了。为什么他们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呢?”

    在那些感到惊奇的人看来,把虎门和时尚联系在一起,实在是太异想天开了。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虎门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异想天开。

    事实上,从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诞生起,虎门就开始了新鲜事物的尝试。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小镇能做到闻名遐迩,这本身就令人瞠目结舌。

    钟淦泉说,虎门正在为实现这一次“异想天开”做准备:恶补城市网架、城市交通方面的建设,投资5亿元新建和改造一批路桥;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每年投入两三亿元改善小区环境;还要投资2亿元建文化中心和博物馆。

    软件方面也有将有所动作:政府计划从办展览、出版物、演出、大学、文化人和知识精英、文化活动等等层面入手,逐渐推动,力求形成一种文化秩序。

    在钟淦泉看来,所谓“文化底蕴”并不构成虎门成为“时尚虎门”的障碍。他说,中国布满了新型城市和新型文化。20年前的北京还是灰头土脸的模样,转眼间就变成了明亮的现代化大都市,就连北京人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所以,虎门在未来变成一个时尚小镇,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创意到底

    “变化太快了,每年都有新的亮点出来,从而带动整个时尚业的发展。”依文企业集团总裁夏华刚从国外出差回来,她说,每次出国考察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夏华看来,对于中国原创品牌而言,与国外同行在产品本身的差距不大,真正的差别在原创文化上。所以,她提出,一定要把原创精神进行到底。

    她认为,“依文”应该是一个把创意进行到底的企业。她说,创意不是一句口号,更重要的是企业骨子里和细胞中的一种精神,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具有创意精神———发自内心中的创新精神。

    在位于“总部基地”的“依文”总部,既可能看到欧洲最奢华的沙发、地毯和器皿摆设,也能看到中式含蓄的装饰细节和古董家具。中西合璧,相得益彰。这独具匠心的空间设计,完全出自“依文”员工自己的创意和努力。

    迁入新总部后,夏华鼓励“依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空间做设计和规划。对于没有空间设计经验的员工,夏华给予的是全面信任和不计成本的支持。光是接待处普通的台面和地面磁砖,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材质,就不知换了多少遍。新总部被“依文”员工们创意了天翻地覆。即便这样,夏华仍不无遗憾地说,她是“戴着镣铐跳舞”。因为按照有关规定,建筑外环境、外立面和层高都不能加以改变,

    夏华说:“在依文,我提倡动手去生活,动手去工作。”

    虽然装修成本上去了,但得到了最理想的空间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参与,“依文”员工突破了自己对能力和想象力的局限,培养了创意精神。

    “依文”是即将在10月底举办的“时尚创意空间”参展企业之一。

    夏华说,这次参展对“依文”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依文”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她认为,中国原创品牌在设计力和文化力方向的发展方面缺少推动,她希望“时尚创意空间”能成为一个推手,给服装企业家位带来启发。
    
    大爱无边

    用时尚记载一座城市的时代变迁,用爱回报一座城市的滋养。

    对于一个服装企业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体现出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呢?

    「思凡」担起了第二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开幕盛典的重任。在「思凡」总经理周严看来,这既是「思凡」的光荣,也是「思凡」的责任。

    大连服装节是我国举办最早的国际服装节和第一个大型专业服装交易展会,已经有18年历史。18年来,这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服装博览会,催生和推动了包括「思凡」在内的众多大连服装品牌和企业的发展,在大连服装与时尚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功不可没。

    「思凡」是从大连走出的名牌与名企,生于兹,长于兹,担起第二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开幕盛典的重任,理所应当。

    如果是单纯的品牌发布,尽可以按照品牌的理念与自身需求,去展示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与主张;但作为第二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开幕发布会的承办者,则需要考虑更多的东西。

    周严说,自从接下承办博览会开幕式发布会的重任,「思凡」的身上就多了一份责任。

    一方面,「思凡」承办这场发布会,在方方面面都要服从整个博览会的大局;另一方面,「思凡」也希望,通过承办这场发布会,促进我国服装与时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曾有同行恳切地对周严说:希望「思凡」做得更出色;你们做好,我们才有希望。

    这让周严大为感动。“用大爱之心看世界”,这让「思凡」充满了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但要把自己的牌子做好,而且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召唤更多的人、更多的品牌与企业,加入到中国服装业的伟大进程中来,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关注未来,而不仅仅现在。城市的发展是这样,品牌建设也同样如此。

    「思凡」的脉搏与大连的城市发展一起跳动。

    大连的城市功能正在向国际化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在向更高层次迈进;作为城市创新精神和文化品牌的体现,服装与时尚产业的发展必将吸引更多的目光;文化资本、时尚财富、创意经济必将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思凡」注定与这座城市一同前行。

    「思凡」的根深深植入这片土地,「思凡」与这座城市无法分离:一方面,这座城市的闲适与浪漫、开放与包容,使「思凡」平添一份国际、从容、淡定和浪漫;另一方面,「思凡」又是这座城市服装与时尚产业发展的成果和见证,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印记。

    大连今年的突起,一方面让「思凡」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也促使「思凡」用全新方式去记录这一时代变迁。

    时尚应该记载时代的变迁,成为一个地域的文化和历史的见证。

    「思凡」来自这座城市,汲取着这座城市的滋养,理应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记录这座城市不同寻常的一页。

    于是,「思凡」将2008春夏高级成衣发布会的主题命名为《城市的新章》。

    通过“亘”、“翰”、“悠”、“霓”四幕,《城市的新章》把这座城市一天之中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魅力表现了出来。

    作为第二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的开幕盛宴,《城市的新章》不仅表现了高新科技的现代化在这个城市的发展奇迹,而且也阐明了文化与时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毕竟,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制造的力量,而且也需要创造的魅力;不仅需要物质力量的“筋”和“骨”,更需要精神文化的“气”和“神”。

    用时尚记载城市的发展。「思凡」与这座城市一道,在创造与激情中前行,成为她的新地标与新的图腾。

    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前任主席穆克·莫克里埃先生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说:中国服装业与法国的距离,起码相差100年。

    两年之后,他再度来华,改口说:中国与法国的距离还相差四五十年。

    两年时间便缩短了50年。

    1997年,他第三次来北京。这次他说:中国与法国之间大概只相差一二十年了。

    当时,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此感慨万分,他说:“我们起步虽晚,但我们是以加速度在发展。我们提出了‘三名’工程,这是一个战略目标,即使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但目标既定,我们就有信心将它转化为现实。”

    在这位人士看来,名牌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名牌是一个民族尊严的体现。他相信,中国的服装名牌一定会随着我们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而走向世界。

    无独有偶,10年前,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说:“中国的经济、文化大背景就好比是水,而设计师是浮在水面上的油,水涨则油高,只有中国人的经济实力、文化修养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中国设计的名牌才能随之到达一定高度。”

    事实上,一方面,中国服装业从制造廉价走向创造美丽,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与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又成为中国服装业从制造廉价走向创造美丽的最强大动力。历史记忆

    中国服装品牌发展战略的确立和“三名工程”的提出,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这十年,正是中国服装业突飞猛进的一个时期。

    在那段难忘的历史中,我们随手撷取了几个小小的片断,试图以此留下中国服装业在历史中的光荣印记。

    诚然,对于那段内容丰富的光荣历史而言,这几个小小的片断显得微不足道。那段难忘的岁月,中国服装业演绎了太多感人的故事。

    记录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报道,不仅可以让广大读者重温历史,回顾那段难忘岁月,而且可以从中有所借鉴,更好地面对明天。

    这儿与那儿

    武汉

    1996年,时任武汉商场副总经理的张秀英率领武汉10多家服装企业进驻CHIC,并打出“汉派”服装的大旗,成为CHIC最为抢眼的参展团。

    整齐的阵容、大方的款式、良好的做工、庞大的舆论声势,使得“汉派”引起国内服装界的关注。

    “汉派”由此与“海派”、“京派”、“粤派”并驾齐驱。

    张秀英回忆说,许多企业当初进商场时,都不知道使用商品编号,供销员打电话向企业要货,只好通过在电话里描述服装的款式和颜色,挂服装的衣架也是五花八门,极不规范,土得很。如果不形成合力,总有一天,自己把自己打垮。

    1996年、1997年,正是“汉派”的鼎盛时期。

    然而,仅仅过了两三年后,“汉派”服饰就陷入了尴尬境地:在商场竞相打折,自相残杀;在汉正街,批发商们重新青睐起“正宗广货”;更有100多家“汉派”服饰企业收缩市场,退回到最初的汉正街批发,并确立了农村市场为主的经营战略……

    始终游离“汉派”边缘的“太和”分析,这种“回归”不单纯是经营转向的问题,而表明“汉派”一成不变的传统经营方式,已不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湖北行业主管部门觉得,“汉派”定位就是中低档服装,现在一些企业退回汉正街,只能说是暂时的市场调整,属正常现象。

    无论怎样,这种“城市包围农村”战略确实让人感到,“汉派”服饰从小作坊生产出发,转了圈后,又回到了起点。

    此后,“汉派”并没有沿着常规思路,发展到品牌林立的盛况。当江浙、广东的服装企业意识到品牌经营的重要,开始聘请专业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和卖场规划时,不少“汉派”服装仍停留于原地———老板与设计师一体化,零售与批发销售一致化,产品市场定位趋同化、笼统化,满足于“小富即安”,靠翻版捞一把就走。

    内在管理的停滞,使“汉派”服饰再没有以团队形式出现在大型展示会上。整个“汉派”企业,只有“太和”等少数企业孤独地走着品牌经营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派”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

    北京

    在1998中国时装周开幕首场时装发布中,“蒙妮莎”展示了其新任设计师赵伟国的作品。“蒙妮莎”的目标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重新塑造中国女装第一品牌新形象。

    “蒙妮莎”曾代表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中国女装知名品牌。1996年之前的“蒙妮莎”曾光彩照人,无比辉煌。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着装由蓝色世界变成花的海洋的历史进程中,“蒙妮莎”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在中国广大消费者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尔后,公司由于受当时经济环境的影响,做出战略调整,此举导致了服装主业的大幅萎缩,“蒙妮莎”女装在此后一年间渐渐淡出了中国时装业。

    多元化发展不能偏离主业,扬长避短围绕主业纵深发展应是正途。另外,在当今品牌瓜分市场的年代,服装较之其他行业,是能以最小的代价创造最广泛的品牌知名度并取得最大化的品牌效益的行业之一。在深刻反思之后,蒙妮莎决策层认识到:适应时代的变迁,不断进行改革,勇于创新将是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为此,从1997年开始,蒙妮莎用了近一年半的时间苦练内功:净化自身资本,进行股权整合,调整产权结构,健全企业体制,确定新的发展战略,完成了二次创业的基础准备工作。

    除了“蒙妮莎”,北京还有许多值得人们记住的服装品牌:“伊里兰”、“爱德康”、“滕氏”,还有“薄涛”……

    彼与此

    白领奇迹

    2005年2月的一天,“白领”燕莎店的一位副店长打电话向公司董事长苗鸿冰报喜:那件48万元的衣服卖出去了!

    电话那边,苗鸿冰只淡淡地说了句“知道了”,就把电话挂掉了。

    标价48万元的裘皮服装以精选胎羊皮和紫貂为材料,长款,全身黑色,领子为棕咖色,在2004年10月前后制作,采用了大量精细的手工缝制,花费了10个人一个多月的时间。其设计灵感源于如何改变人们以往对裘皮的印象,力求把裘皮服装做到时尚而不怪异、雍容而不老气、华贵而不张扬。

    苗鸿冰说,“白领”做这件极品裘皮服装的想法,还是来自服装行业的一些老领导,他们曾经在一次论坛上对中国服装业发出感慨:什么时候,我们的一件时装也能够卖到小汽车的价格?

    一个月后,苗鸿冰在中国服装论坛上发表演讲,演讲的题目是《谁能用针和线讲述奢华》。

    在播放的资料中,一座坐落在京郊的小型酒店式建筑,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印象。苗鸿冰称其为FashionHouse。

    “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非常有特点的一个新业态,未来,中国时尚界奢侈品将在这里发布。”苗鸿冰说。

    而对于几年前开设的生活方式店,苗鸿冰也非常自豪和自信:“开店后一年,我到了意大利的阿玛尼店,发现阿玛尼店中的很多设计和白领完全一样。”

    他强调自己绝没有抄袭阿玛尼:“请你注意我讲话的顺序。”

    当然,自豪和自信并不等于自大;相反,苗鸿冰头脑清醒,在他看来,“白领”离他的梦想还很远:“白领还不是奢侈品,如果我卖出了48万元就认为是的话,那就离死不远了。”

    走出国门

    2006年10月1日是中国服装史上的重要日子。这一天,“吉芬”专场发布会在2007春夏巴黎时装周的首场拉开帷幕,发布会主题为“门”,象征“吉芬”此次登陆巴黎将为中国时尚开启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

    这是巴黎时装周首次接纳中国设计师和品牌进入正式发布名单。

    作为首个进入巴黎时装周的中国设计师,谢锋说:“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共享此刻,为了这一刻的到来,我与我的同辈们整整奋斗了20年。”

    中国设计师和品牌走向国际著名时装周的脚步频频。

    2007年1月,设计师计文波与“利郎”品牌在米兰男装周亮相。

    2月,2007/2008秋冬“卡宾”男装发布会在纽约时装周上获得成功。

    作为中国服装界的代表,他们在世界时尚殿堂上树立起中国设计师及品牌的良好形象。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对于中国服装设计师的“走出去”这样评价:中国品牌要走向国际化,设计师必须先走出去,这是我们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对品牌的国际化非常重要。在学习与交流中,在不断走出国门中,中国设计群体的成长表现得更加自信。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设计师用才华向全世界做出证明。

    他与她

    郑永刚vs.李如成

    李如成出身农民,郑永刚曾经当过兵;李如成从不避讳自己的农民身份,郑永刚则喜欢人们称他为“时尚老板”;李如成认为,正因为自己是农民才取得成功,“大家受的教育相对比较少,不容易受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此闯劲很足,再就是我们这些人都特别能吃苦”,郑永刚被誉为“服装界的巴顿将军”,他曾将“迁都”上海做了这样的比喻:“到了大海,与鲨鱼同游,杉杉可能会成长得更快”;李如成除了工作似乎没有其他嗜好,而郑永刚则说:“我的总裁位置可以让,但高尔夫球不能不打。”

    李如成穿雅戈尔的服装,郑永刚更喜欢穿国际名牌;李如成不苟言笑,郑永刚充满了激情;李如成喜欢做实,因此他要建世界上气派最足、规模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郑永刚的理念是将价值链重组,他将工厂外包给了别人;李如成要在全国城市规划500平方米以上的旗舰店,郑永刚则不自己搞,让别人做特许经营;李如成搞集中管理,格式化、制度化,郑永刚则主张无为而治……

    李如成喜欢谈现在,谈目前的行业地位、谈如何超越对手;而郑永刚则喜欢谈过去和未来,谈过去的辉煌和未来的必定辉煌。

    李如成会大量引用数据来说明雅戈尔销售收入与利税情况反映出来的龙头地位;而郑永刚则说,真正的行业领袖并不是销售量最大的企业,而是不断走在行业前面、以模式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在事实上制定着行业标准的企业。

    李如成与郑永刚身上似乎一直洋溢着与生俱来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就像农民与诗人。农民追求的是“写实”,一锄头、一锄头地挥汗劳作;而诗人追求的是“写意”,让思想天马行空的飞翔。两个成功的企业家就这样个性鲜明地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与事业中,并将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浸染到企业的每一个细胞。

   瞿颖

    瞿颖是中国第三代时装模特的优秀代表。

    她没有在模特大赛中得过冠军,却绝对是名模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位。

    瞿颖是个湘妹子,从湖南艺校毕业后分配到省话剧团。1990年冬天,瞿颖随团到北京演出。那是她第一次到北京。在一些热心人的帮助下,她被借调到北京服装表演队,从此开始了模特生涯。

    不久,她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超级模特大赛。本来,瞿颖并没有志在必得的野心,能参加这种高水准的比赛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不想初赛以后,她的分数最高,这一下,夺魁的欲望突然变得强烈起来。可没想到,最后决赛的结果,瞿颖只得了亚军。在颁奖台上,她实在忍不住,哭了一鼻子:“本来嘛,没希望的话也就罢了,有了想法又没得到就很伤心。”

    虽说屈居一人之后,但瞿颖从此也成了知名度最高的名模之一。她的形象屡屡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的封面。在一则电视广告中,她在一分钟内变换了五六种不同的造型,靓丽可人。

    说到做模特的感受,她反对一种观点:模特应该是一副面孔,不能突出自己,否则就要分散人们对服装的注意力。

    瞿颖说:“如果这样,模特仅仅是充当了活动衣架。事实上,模特的使命是传达服装美的内涵,服装只有与人交融在一起才变成有灵性的东西。所以模特也不象有的人想象得那样头脑简单,平时多留意、多积累才能更好地表达服装。”

    唯有提升

    在一系列关于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论述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强调指出,“十一五”是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转变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才能在后10年发挥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才能实现建设纺织服装强国的奋斗目标。而转变增长方式的重点就在于,通过创新提高科技贡献率与品牌贡献率。

    杜钰洲会长在分析目前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形势时说,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高新技术群,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改变人类生存质量的传统产业,新材料层出不穷,新设备、新工艺、新的应用领域令人眼花缭乱,给传统纺织产业焕发时代的活力。

    早在“十五”期间,行业就制定了科技进步发展纲要,确定了行业“28+10”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这些项目又可细分为成千上万个子项目,并在技术与装备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企业科技水平提升很快,目前这种投入已经产生了明显效果。尽管面临着成本快速提升、出口退税降低、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但我们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都有了相应提高。

    杜钰洲会长说,提升产业科技贡献率有两个重点,一是用最先进的技术武装企业,其次是加大研发投入。

    他认为,目前中国纺织行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仅占销售收入的0.3%,而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研发投入则仅为0.16%,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则达到了3%-5%,甚至在10%以上。

    企业是研发的主体、创造的主体、投资的主体,企业要转变对技术进步、开发创新的观念,转变粗放的增长方式,提高知识产权在产业资本中的比重,提高科技创新在产业附加值中的比重。

    杜钰洲会长还重点谈到了品牌贡献率。他认为,目前在发达国家的服装消费中,品牌占有很大比重,品牌在产品价格构成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提升品牌贡献率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

    杜钰洲会长将品牌的构成概括为四要素:一是质量,二是创新,三是快速反应,四是社会责任。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产品的质量体现在加工质量、劳动力熟练技术程度等方面;“创新”是品牌的灵魂,如果说科技创新比较熟悉,那么品牌的文化创意表现在对色彩、织物的肌理、款式、生活方式等的理解与领悟;“快速反应”是品牌的活力,用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建立现代化的营销网络,实行电子化管理、网上交易等都是快速反应的体现;“社会责任”是品牌的道德标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企业诚信、人与人和谐等等,都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可以说没有好的道德标准,也不能成就好的品牌。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