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新时期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在调整中突破 在发展中调整 | 发布日期:2007-05-11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纺织工业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结构调整。这两次结构调整的行业背景、调整方式以及最终结果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当前,我国纺织工业正面临着建设纺织强国的历史使命。在宏观经济各种因素的综合制约下,尤其是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家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等条件的影响,“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回顾过去行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对于今后行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国纺织走出低谷  
  第一次大调整(九十年代中后期)  
    
     结构调整的背景  
  
     我国纺织工业大规模结构调整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纺织行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到1997年,棉纺锭达到4245万锭,毛纺锭达到387万锭,缫丝机达到324万绪,麻纺锭达到84万锭,印染能力达到155亿米,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工业第一大国。庞大的、完备的纺织工业体系的建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下,造成了市场过度竞争、产品滞销、企业亏损、开工不足、富余人员多等问题,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总体装备水平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国有企业市场活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从1992年开始,国务院和当时的中国纺织工业总会就已经开始实行压锭改造计划,1994年提出淘汰1000万落后棉纺锭的规划,1996年开始制定行业摆脱困境扭亏增盈的方案。但是由于当时人们认识不够统一,宏观调控措施不够有力,地方利益驱动等各种因素影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1996年,行业发展到极为困难的境地,国有纺织企业亏损106亿元。1997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明确了纺织工业摆脱困境的三年目标。要求从1998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到2000年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中央把纺织工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与解困的突破口,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全国纺织行业的艰苦工作,这次产业结构大调整提前一年完成目标。从1998年初到1999年末,令年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906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16万人,1999年系统内国有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2000年纺织全行业实现利润290亿元,创历史新高。曾经是最困难行业的棉纺业,2000年实现利润79亿元,为行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此次纺织工业战略结构调整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完成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政府行业管理部门通过一系列行政的手段,有效的实现了预期目标。通过调整,全国纺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迅速提高,纺织各个行业全面复苏重现勃勃生机。  
  
     调整后的主要成就  
  
     ——行业运行质量在战略调整和“三改一加强”(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的双重作用下,创出历史最好成绩;2000年,纺织工业产销率为97.8%,产、供、销出现相对平衡,棉纺主要设备利用率达到98.5%,创90年代最好水平;  
  
     ——一大批国有企业在转轨重组、产业升级、科技兴纺中获得超常规发展。安徽华茂、浙江维科、山东德棉、石家庄常山、无锡庆丰等老企业又焕发了青春;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跃上新台阶,外贸出口大幅提升,成为应对“入世”的优势产业。2000年出口达到530亿美元,一般贸易比重达到55.5%,比1998年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  
  
     ——化纤、服装等行业得到更快发展。化纤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纺织工业解决了原料性矛盾,2000年化纤产量达到699万吨,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占我国纺织业加工原料的比重达到52%。而服装行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整个纺织产业链的竞争力,而且带动了上游产业的发展;  
  
     ——民营纺织企业以军突起,使纺织工业实现经济多元化。非公有经济逐渐占据了行业的主导地位,民营纺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腾飞,成为解决地方“三农”问题的主力。  
  
     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二次大调整(2001-2005年)
  
    
  经过了三年战略结构调整期,“十五”期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工业呈现快速、健康、平稳的发展势头。纺织工业充分利用良好战略发展机遇期,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行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  
  
  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  
  
  纺织工业之所以能够在新世纪迅速摆脱上个世纪90年代全行业亏损的不利局面,而且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首先应该归功于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国内庞大的市场,城镇和乡村衣着消费的持续扩大,以及衣着需求的多样化、层次化、功能化特点对纺织工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家用纺织品也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蓬勃发展,家用纺织品行业已经成为新时期纺织工业中发展最迅速、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纺织子行业。随着科技研发投入的增强,产业用纺织品也在汽车、医疗、交通、建筑,甚至航天工业上得到应用,而且增长的空间巨大。  
  
  其次,在全球经济逐渐由低迷阶段复苏的过程中,尤其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空间。中国纺织工业利用全球加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稳定增长。而且,全球先进技术、装备,以及资金也伴随着中国入世而加快了与中国纺织工业的结合,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国内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投资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对竞争性行业在政策上向充分市场化迈出了一大步,使非国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纺织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由过去的行政审批,还原给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机制成为最有力的组织者。这些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遍布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市场成为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最好见证。  
    
  结构调整的主要成绩  
  
  1、产业的技术结构大幅升级  
  
  行业中先进技术装备的比例在新世纪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行业的技术构成得到加强,以棉纺、化纤等上游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为标志,带动了整个纺织产业链的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品附加值。  
  
  以棉纺行业为例,2005年棉纺织行业的精梳纱比重、无结头纱比重和无梭布比重分别为25%、55.32%和52.7%,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4.37、10.2和29.2个百分点。棉纺业设备中,90年代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从2000年的30%上升到今年的超过50%。化纤设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目前,国内聚酯行业的装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涤纶长丝行业装备技术水平也已达到同期国际水平。  
  
  2、非国有资本成为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纺织工业的活力得到了增强。  
  
  以民营和三资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资本发展迅猛,资产多元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纺织非国有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在规模以上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户数的比重从2000年的80.5%上升到2006年的92.36%,销售收入由71.7%上升为87%,利润总额从76.6%增至91.6%,出口交货值由81.2%上升到91.4%;从业人数由64.5%增至86.2%,纺织行业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民营经济、外资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成分的注入,给传统的纺织工业增添了活力。  
  
  3、纤维消费结构向层次化、多元化、功能性方向发展,原料结构也有新的发展。  
  
  在市场多样化的拉动下,纺织工业的资源结构由过去的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比例基本持平,逐渐发展为以化学纤维为主导,多种纤维成分、多功能、差别化、高性能纤维同步发展的纤维消费结构。我国化学纤维在纤维原料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58.9%上升到2005年的63.57%,上升了4.67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化学纤维产量达1629万吨,同时,麻纤维、竹纤维等多种天然纤维得到广泛地开发应用,开发了大豆蛋白纤维、竹纤维、蛹蛋白粘胶长丝、PBT纤维、分形涤纶纤维等新纤维品种。  
  
  4、纺织工业的区域结构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并形成了一大批和市场互动的产业集群。  
  
  新世纪以来,纺织工业的区域布局逐渐向沿海地区集中。依托市场优势,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的纺织产业区域布局已经形成。沿海5省1市纺织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五省一市的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达81.76%,出口交货值占到全国的87.96%,就业占全国的到74.08%。  
  
  同时,纺织工业在这些地区形成了许多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带,行业遍布纺织工业的整个产业链。这些地区聚集了各种所有制结构、各种类型的、分属产业链不同层级的、大量的纺织企业,企业间既相互竞争又互为补充,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调查显示,位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河北、辽宁等省的131个纺织产业集群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纺织工业的40%。  
     
    新时期  
  我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未来几年,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劳动力、土地、水等等要素资源以及环境的压力对产业的制约作用将越来越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也会越来越艰巨。而且,从全球市场来看,随着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纺织工业的崛起,今后几年全球纺织工业过度竞争的局面会越来越激烈,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各种贸易壁垒限制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态势也不会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结构调整依然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重点,主要工作包括:  
  
  1、加大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科研投入力度。鼓励行业开展节水节能环保新技术研究、循环经济等促进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加快在新型纤维开发、高技术特种纤维研发、化纤仿真技术、天然纤维改性技术、行业关键技术装备、成套设备等的研究,提高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  
  
  2、加快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目前,国内高档纺织品服装市场大多被国际知名品牌和二线品牌所占据。纺织品服装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产品的比重很低,尤其是还没有知名国际品牌,缺乏对出口营销渠道的控制力。贴牌加工出口企业获得的利润大约只占产品全部市场利润的10%左右。纺织企业传统管理经营方式严重影响了企业出口营销渠道的开拓能力和控制力。培育自主品牌和掌控营销渠道,成为纺织行业迈进高端供应链和提高纺织品附加值的关键。  
  
  3、加强在行业自律,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全行业在质量、知识产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加强行业自律,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行业自律的自觉性,企业规范社会责任成本,遵守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