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质量问题引发国际名牌服装在中国“水土不服”

来源:大潮周刊 | 发布日期:2006-06-23

    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意大利服装、法国手袋、西班牙皮鞋、英格兰风衣,这些昂贵的奢侈品在一轮轮广告轰炸下,现今许多中国人都能叫上名来。可是,在这些炫目光环下的国际名牌真的代表着品质吗?在浙江省工商局前不久进行的一次名牌服装质量安全检测中,国内品牌几乎悉数过关,而国际品牌却近八成不合格。检测人员介绍说,检测所依据的标准脱胎于欧盟相关标准,而又比欧盟标准宽松许多。但这些标榜品质、品位的国际名牌咋就过不了最基本的质量关呢?透过这一事件,我们又应该从中引发怎样的思考呢? 

    标注混乱与用料不实 

    浙江省工商局日前在杭州几家高档百货商场内,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3个国际知名品牌的37个批次服装样品和部分国内品牌进行检测。被检测的国外品牌包括鲨鱼、都彭、HUGO BOSS、BURBERRY等,主要来自意大利、英国、葡萄牙、土耳其、菲律宾、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品牌则有杉杉、雅戈尔、七匹狼等。 

    检测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被检国产品牌除个别存在问题外,其余悉数过关。而身价高于“土品牌”十倍乃至百倍的国际大牌却纷纷落马。13个国际知名品牌的37个被检批次中,合格的仅有15个批次,合格率为四成。而据品牌计算,13个国际知名品牌中不合格的有10个,品牌合格率仅为可怜的23%。 

    “使用说明标注混乱是导致被检国际名品服饰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负责检测的浙江纺织产品检测中心主任翁宏力说。使用说明不合格具体表现在水洗图表不正确、不规范;产品型号规格标注错误,乱标注;纤维成分标注没有用国家规定的纤维简称;执行的产品标准与产品不相配等。此外,被检国际知名服饰还存在严重的安全质量和虚假含量问题。如HUGO BOSS标注为100%纯棉,实测为100%涤纶;BURBERRY标注为100%涤纶,实测为100%粘纤;还有的品牌标注为粘纤,实测为铜氨纤维。 

    标准差异与销售歧视 

    对于这样的检测结果,作为普通消费者,绝大多数人在检测结果公布后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吧,怎么会呢?被检的是假冒货吧。浙江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副处长潘炜告诉笔者:“被检商品不存在假冒问题,检测结果出来后,工商部门给各个服装经销商发过函。在整个异议期内,几乎没有人对检测结果提出过不同意见。”

    质量问题,甚至恶意造假行为出现在货真价实的国际名牌上,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成千上万元的名牌衣服,怎么连基本的用料都会造假,实在有些让中国消费者费思量。 

    至于组织此次检测的缘起,潘炜说:“一方面是因为有消费者对名牌服装进行过投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一年过渡期已到,这意味着工商部门对市场上的纺织品进行安全检测有了标准可依。”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对于服装安全方面没有相应检测标准,《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出炉后,浙江省工商部门对市场上的服装进行了检验,不料检出如此结果。 

    不过,最令人感到纳闷的是,国内的《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脱胎于欧盟相关标准,而且比欧盟标准要宽松许多,但是出问题的国际名牌服装在欧洲市场上却没有被检出问题。“是不是这些服装企业对中国消费者心存歧视我们不好说,”潘炜说,“按道理在欧洲能够大行其道的服装在中国不应该出现问题。” 

    名牌“低头”与国人“挺腰” 

    在欧盟更为严格的标准下尚能安然无恙的服装,为何在中国市场上就出现问题了呢?联系起一些国际大品牌频频在中国发生的“质量门”事件,一些专家分析认为,在揣测外国企业的同时,也有必要给自己号号脉。 

    应该看到的是如果没有《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纺织品安全质量监管将始终处于真空状态,如此将会有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成为消“废”者。而一旦有了行业标准,许多“名牌”产品立即就露出马脚。对此有识之士指出,我国应当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进程。 

    浙江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副处长何晓明认为,要从源头遏制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首先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行业标准。何晓明说:“相比于国外,我国的标准化建设非常滞后,要么是应该有标准的标准没制订出来,要么是标准的修订更新慢以及内容不完善,目前市场上仍有许多商品处于标准缺失状态。” 

    “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何晓明说。后WTO时代利用关税设立起来的贸易壁垒将消失,最终依靠的必然是技术和相应的技术标准。近几年欧美频频对我国出口的产品施以技术壁垒,日本最近也抛出“肯定列表制定”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限;而反观国内,由于技术标准缺失,不仅企业出口受限,而且在进口过程中许多不合格的“垃圾”商品也大摇大摆地进来了。 

    不过,“真名牌不可能有质量问题”却是目前许多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华丽光环下的世界名牌,许多中国消费者还不乏迷信心理,“不买对的,只买贵的”的也大有人在。专家认为,国内消费者一味贪“贵”求“洋”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可能被不法外国企业所利用,将一些“次名牌”销往中国。对此,上海服装设计协会副主席张渭源说:“消费者盲目相信国外品牌的质量,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现象。这次事件给消费者一个很好的提示,不要盲目相信国外品牌。” 

    专家呼吁,与其让这些有问题的国际名牌们低下曾经高昂的头,不如让我们的消费者先学会怎么挺直自己的腰。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