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杜钰洲:彰显文化魅力 繁荣衣着产业

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06-06-14

      2006年6月12日,2006亚洲时尚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时装及时尚创意产业的300多位视觉艺术家、时装设计师、品牌专家、知名企业家和相关行业的代表出席了大会。13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大会上讲演。 
 
      彰显文化魅力 繁荣衣着产业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 杜钰洲
 
      今天亚洲时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我谨代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以及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协会等向来自亚洲各国各地区的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地问候。
 
  这次年会的议题是“文化力与产业促进”,探讨文化与物质产业的相关性。这对增强时代的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是衣着产业的时代性活力
 
  人们的装束,历来是一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不仅是各经济时代物质生产发展的结果,而且是各经济时代精神文明的产物。
 
  衣着产业的历史动力,不仅在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物质生存质量的需要,而且在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文化的需要。审美文化贯穿在衣着生产的全过程,是衣着产业的活力所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价值观,常常汇聚为不同时期的时尚。时尚作为人类审美行为的文化形态,是大众生活方式的一面镜子,当一种时尚代替另一种时尚的时候,又会被新时尚所取代。透过时尚流传过程繁茂芜杂的文化表象,不难看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学技术这三种历史关系的演进对现实生活方式的重大影响。
 
  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是人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表现,是现代人审美观的重要基础。远古人因为不懂自然规律而迷信自然,崇拜自然现象,形成图腾文化、神话和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活动、艺术标识、衣着等文化。近现代人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水平的迅速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不断改善,但同时也显露出无节制索取自然的负面影响,这也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进入新的高度。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成为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保护生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节约资源的观念不仅灌输在科学研究和生产过程,而且影响着现实生活中消费观念和时尚潮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各时代文化模式的重要因素。对衣着产业的影响尤为明显。
 
  第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既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是人和自然的中介。在人类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衣着作为人们交互作用的一种社会语言,表达着人们的社会存在,传递人的文化心理,反映人们在不同地域的、民族的、宗教的、习俗的以及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个性特征。体现在衣着领域的文化形态,对衣着产业具有突出的能动作用,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舆论所支配的种种艺术思潮是各民族的衣着产业发展的重要向导。伴随全球化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传统与创新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冲突,成为影响当代衣着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两种社会因素。
 
  1、传统与创新是人类审美文化发展的永恒主题。
 
  衣着文化是人类文明过程的产物,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历史的能动性。所谓延续性表现为一个民族文明的历史积淀,所谓能动性表现为这种积淀不是量的叠加而是不断取得质的飞跃,每一次飞跃都包含着对过去传统的突破和创新。
 
  历史不是以往一个个孤立的片断地存在着,而是一条从过去流向现在的文化长河。无论它流经怎样的曲折,有过多少支干交汇,但都不能割断它与源头的联系。当今世界各民族,无论它经历过怎样的发展过程,达到怎样的发达程度,在他们今天的审美价值取向中,都不难发现,总会带有该民族“原始积淀”特征。亚洲各民族的传统服饰,虽然有些已不适应现代生活,但人们仍然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穿着它,比如结婚礼服,以体现民族的根系和尊严。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个阶段批判或否定前一个阶段审美思潮的现象,但这不过是历史阶段相互联系的方式。人类的审美文化传统无不记录着历史的烙印,有历史的精华,也有历史的糟粕。传统文化的发展总是经历着批判、剥离过时的东西,保护具有永恒价值的历史性创造,同时吸收新经验、发展新文化。现代社会为审美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更广阔的交往传播空间,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文化和现代大众生活方式的影响急剧扩大,带动了各民族审美文化包括衣着文化的繁荣。
 
  然而大众文化的普及,并非是人们对传统的疏远,相反人们更希望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个性的启迪。适应这种社会心理,生活资料生产者就要绞尽脑汁在人类传统文化中探宝。保护和尊重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创新相辅相成,尊重历史文化已成为一种现代时尚。人们在经过一段趋同的生活方式之后,反而更青睐于人类童年的文化魅力。“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尊重传统并非提倡保守,停止创新,传统就失去了生命;
 
  倡导创新并非抛弃传统,而真正失去传统的民族,也就是在历史上消亡的民族,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创造文化传统的现代风格和现代气息,是民族的生气所在。
 
  2、民族性和世界性是当代审美文化不容回避的课题。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到现在为止,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某个特定的局限的社会内创造这个历史。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是应该在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也不是应该在人们对于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理解中去寻找,而是应该在生产和交换方法的变更中去寻找。不是应该在各该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是应该在各该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如果说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民族还处于农耕或手工业时代,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都还局限在分散、封闭的范围内进行,即使有极少的跨洲际的贸易,如古丝绸之路,或邻近民族的各类交往,但仍不足于形成世界性的文化。那么,当大工业和同大工业相伴而生的世界统一市场一旦形成,由此产生的世界文化就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发展起来,特别是当跨国生产方式、交换方式进入到全球化时代,就使从属于这一经济时代的世界文化,象一种普照的光投射到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使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时代光晕。
 
  当代文化的所谓世界性因素,并非是一种简单划一的,非此即彼的某种统一的意志或统一的哲学,而是一种根植于当代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思潮。正如一位现代美学家所描述的那样:“这个时期的艺术实践,就象一个由多种文化碎片折射而成的万花筒一样,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严肃文化与通俗文化、前卫与低劣、中心与边缘、禁忌与放纵、温情与血腥等等在传统文化语境中互相对立的概念体系,变得混杂和折衷。”
 
  当代的文化思潮进一步反映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全球化的地理中,人们的分析思路可以建立在自由穿梭于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概念中,让艺术家自己能在地点、艺术实践和视觉词汇中毫无限制的自由流动。民族文化是产生世界性的前提,是世界性文化多样性、丰富性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人们落入现代趋同生活方式的单调、压抑感的条件下,如今更陶醉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更热衷于从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中感受人际情感,从众多世界文化遗产中获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艺术想象。
 
  与其说当代世界性文化已成为一种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因素,不如说当代的民族文化无不以时代的光彩更显其民族个性魅力。民族文化在当今时代借助前所未有现代物质手段和广泛深入的国际交往机会可以更多地学习、吸收、融汇多民族文化元素,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最好时机。当然,全球化也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带来挑战,放弃本民族文化的独立地位,一味顺从所谓共性的潮流或者采取拒绝开放的保守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积极应对才有可能实现民族文化新的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是人与科学技术
 
  科学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也使人类更自觉地回归自然。科学技术的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新兴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不仅使人们的想象力添上了翅膀,而且为人们实现以往的梦想提供了日益完整的创造手段;它不仅让人们更多地认知物质世界的规律,而且也让人类更多地破译无限的生命和精神世界的奥秘。现代科学成果对传统产业影响的日益扩大,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现实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衣着从新石器时代的骨针技术,经历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技术、工业革命后的机器技术,直到现代衣着产业不仅凭借机器——人手的延长,而且依靠计算机技术——人脑的延长,这就大大改变了人的衣着观念。
 
  现代科学技术对当今世界衣着文化影响的总趋势,如果概括为一个词,就是“求新”。人们要求衣着产业突破一系列传统观念的束缚,开拓新视角、追求新境界、创造新风格、提供新感受。全球化使得影响时尚潮流的因素更复杂、更敏感。单一时尚被多元时尚所取代,时尚潮流层层叠叠、大浪淘沙、变幻莫测,使衣着产业的市场预测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面临着极大挑战。由少数大师、艺术大腕、名人名牌左右时尚的时代已经过去。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消费是生产的起点,生产是消费的过程。各种时尚流派都毫不例外地在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经受考验。
 
  二、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产业繁荣
 
  亚洲衣着产业对亚洲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亚洲拥有占世界60.7%的人口,占世界23.7%的国土面积。目前亚洲95%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纺织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支柱作用。全球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使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工业出现稳定的发展。从2000年到2004年,亚洲衣着产业出口增长了29.65%。而亚洲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大都经历过衣着产业的繁荣时期。衣着产业除在亚洲内部有很强的互补性,也是融入全球化的重要产业。目前,亚洲衣着产业出口占世界的46%,其中亚洲对区内衣着出口占全部出口的36.6%。鉴于亚洲人口众多和多民族文化特点,无论是亚洲内部市场还是衣着文化的创造力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亚洲各民族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具有特殊的魅力。世界上六个文明古国有四个发祥于亚洲:中国、印度、巴比伦、亚述都在四、五千年前就对人类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悠久的历史文化构建了人类最宏大的文化宝库。亚洲各民族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同时经历长期的区内和洲际间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相互交流和彼此吸收、融合,培育了具有亚洲共性的文化元素。成为亚洲各民族人民间世代友好和长期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中国既是世界文明古国的发祥地,又是当今世界最大和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历来保持一种真诚的尊重和极强的融合力。早在汉代(公元前2世纪)就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元代聘用过威尼斯商人为官,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公元前一世纪佛教始入中国,公元七世纪(唐代)基督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这些并没有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中国传统文化反而不断吸收世界文化的营养。外来文化尤以佛学和佛教建筑,包括藏传佛教建筑—布达拉宫(建于公元七世纪)更明显的中国化。
 
  如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交融,在中国全面开放的新时代,中华文化依然以其纯正的根系和不断自我扬弃的生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在中华文化的滋润下,衣着产业不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也是今日中国的支柱产业。中华文化为中国衣着产业的创造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现代化建设使中国13亿人口的衣着市场成为世界最大和最有潜力的市场。在过去的5年,中国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增长了84%(按可比价),超过人均GDP增幅31.8个百分点。中国规模以上衣着企业的销售产值中28%用于出口,2005年出口额1175亿美元。衣着产业不仅是中国就业的重要产业,而且也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中国衣着产业对拉动世界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衣着产业与亚洲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在2005年出口总额中47.26%在亚洲区内,进口总额中91.02%来自亚洲国家,中国衣着产业正在进一步发展同亚洲各国的合作关系。这次亚洲时尚大会探讨的主题,正是中国衣着产业非常关注的内容。亚洲各国间的文化渊源,以及当代的创造力是发展亚洲衣着时尚产业,造福亚洲人民的重要条件。只要亚洲各国进一步彰显亚洲文化的魅力,加强交流合作,努力在产业技术进步、设计创新和培养亚洲本土品牌方面创造出不负时代的新业绩,亚洲的衣着产业一定会为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