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江西:抓住机遇,承接纺织产业梯度转移
今年以来,江西省纺织行业依托自身固有的区位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时机,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努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致力于从总量扩张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行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一、今年一季度江西省纺织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今年一季度,江西省纺织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现价)和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2.9%和44%,增幅分别比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高21.2和18.8个百分点,比中部省份同行业平均水平高17和12.6个百分点,比全省工业增幅高21.5和10个百分点。两个增幅在中部六省同行业中均稳居第一,在全国同行业中居第二位;纺织出口和运行质量也呈现了良好的势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总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江西省纺织行业从2003年开始一举扭转长达八年的亏损之后,2004、2005年连续两年保持了产销总量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今年以来,产销同步快速增长的势头仍然得以保持,同时还呈现出了效益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一季度,全省纺织行业实现利税总额同比增长169.2%,创历史新高,增幅首次跃居中部六省同行业首位、全国同行业第二位,效益增幅分别高出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增幅126.3、125.2个百分点,说明江西省纺织行业已从以总量增长为主的发展格局向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格局转变,行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2、服装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一季度,江西省服装行业继续保持近三年来的快速增长势头,服装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67.5%;实现销售收入12.4亿元,增长 53.5%;实现利税总额7257万元,增长108%,其中利润3625万元,增长2.3倍。以上四大指标增幅均大大高于全省纺织行业的平均水平,对全省纺织行业四大指标增长额的贡献率分别为41.5%、33.9%、34.6%和30.9%。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招商引资及产业承接成效明显,规模以上企业数不断增加。截至3月底,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从年初的184户增加到了191户。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2005年全省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23.89亿元,增长92.19%,投资总额及增幅均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三是品牌运作逐渐进入良性轨道。在中国名牌产品“鸭鸭”羽绒服的带动下,“回圆”、“深傲”、“雪斯来”等10多个自主服装品牌正在良性成长。同时为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原来主要以外销为主实力较强的针织服装生产企业也纷纷调转眼光对内开发品牌内销产品。四是产品结构逐步改善,服装产品结构从以针织服装为主逐渐转向针织、梭织服装共同支撑的良好局面。一季度,全省生产梭织服装2433万件,同比增长84.1%,增幅高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3、产业基地支撑力量增强。一季度,江西省的“三大省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发展势头喜人,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截至3月底,南昌市青山湖区规模以上企业达93户,一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增长65.1%、51%,均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九江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内的服装企业今年一季度又增加了10多户,规模以上品牌服装企业纷纷利用销售淡季大力研发新产品,其中江西回圆服饰有限公司与江西服装学院正在联合开展首届“回圆”杯服装设计大赛,雪斯来、深傲等一批品牌服装企业也在全面策划品牌形象,以期在今年的发展中有所突。一季度该基地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5亿元,增长1.3倍。赣南的南康市充分利用“产业基地”招牌促进当地的产业招商工作,纺织服装的发展氛围逐渐浓厚,一季度该市纺织服装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85亿元,与同期相比大大提高。
4、优势行业支撑力量增强。一季度,服装、针织、棉纺三大优势子行业均实现快速增长,对全行业产、销及效益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一季度,服装、棉纺、针织三大子行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同比分别增长67.5%、35.5%和78.6%;实现销售收入分别分别增长53.5%、38.1%和87.8%;实现利税总额分别为7257万元、4710万元和4401万元,增长108%、48.9%和47.38%,三项指标分别占全行业的86.1%、76.5%和94.4%,三大指标增量对全行业增量的贡献率分别高达102.5%、87.8%和61.8%。
(一)行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化纤行业运行艰难。由于国际石油价格连创新高,导致化纤原料的价格高位运行,化纤企业的成本压力居高不下。一季度全省化纤行业的销售收入成本率较去年同期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97%。虽然在原料价格的拉动下,粘胶纤维和涤纶长丝的价格相应有所上升,但远远小于成本上升幅度,同时由于下游市场的需求下降,化纤企业基本处于惨淡经营状态。截至3月底,全省10户规模以上化纤企业中有6户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面高达60%,化纤行业的平均销售毛利率仅为2.44%,扣除管理费用后即出现全面亏损。
2、中小企业间竞争加剧。2006年,在美欧配额制度的影响下,纺织品服装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一方面欧美对我国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实行数量限制,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土耳其等国也相继效仿,对我国提出设限要求,加大了企业出口的阻力。另一方面由于出口市场的影响,一部分有实力的以外销为主的纺织服装企业调转目光,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国内纺织服装加工费不断降低,对于我省较多的加工型企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据了解,全省规模以下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中,有近三成的企业一季度因订单或价格问题处于半停产状态。
(二)行业运行趋势
2006年,纺织行业面临的主要有利因素是国内、国际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同时由于中美、中欧之间均已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为全年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创造了可预见的贸易环境。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经济快速增长将促进社会对纺织产品的需求。从省内行业情况来,“十一五”期间是江西省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首先在纺织服装行业内日渐明显的梯度转移过程中,江西省将依托自身固有的区位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和河南等中部地区兄弟省市一道最有可能成为梯度转移的第一站。其次,江西属中部地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对江西纺织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第三,近两年来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将陆续竣工投产,为行业发展拓宽了空间。
2006年纺织经济的发展中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一是国际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导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二是石油价格高企使以石油副产品为原料的化纤行业仍将面临高成本的运行压力;三是国内纺织企业竞争加剧。受人民币升值和国际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双重压力,纺织品服装出口需求将有所降低,众多的出口企业均有可能调转眼光,开拓国内市场,这必将引起国内市场的新一轮竞争,纺织企业将面临再一次的优胜劣汰。
二、江西纺织行业2006年主要工作
2006年的纺织行业主要工作将紧紧抓住承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围绕“三增长、二提高、一降低”的总体目标,以“全省纺织服装行业现场会”的召开为契机,着力推进行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内求和谐,外求开拓,创造性地做好规划、引导、协调、指导、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纺织行业管理工作。重点以“三大产业基地”为依托,建立基地及品牌的服务制度,促进产业招商工作的开展和“三大区域品牌”的良性成长,力争实现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零”的突破。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积极配合省经贸委的统一部署,开好全省纺织服装行业现场会。按照经贸委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全省服装工业现场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江西服装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2、加强监测分析,把握运行走势。巩固完善全省纺织行业重点企业调度制度,健全行业统计网络;全面准确把握全省纺织经济运行动态,科学判断行业发展走势;积极开展预测预警工作,增强行业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3、扶持产业基地,打造区域品牌。继续做好已挂牌的“九江共青城羽绒服装”、“南康市西服西裤”、“南昌青山湖区针织服装”三大产业基地的后续引导服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扶持南昌市青山湖区、九江共青城、赣南南康市分别打造“青山湖针织服装”、“共青羽绒服装”、“南康西服西裤”等“区域品牌”,力争在2006年有1-2个产业基地升级成为全国纺织服装特色基地。
4、推进品牌战略,促进技术进步。一是积极推进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等院校与纺织服装企业之间联合建立技术中心,充分借助学院的技术设计力量,结合企业掌握的市场信息,设计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服装产品;二是鼓励企业及产业集聚地共创品牌;三是开展江西省“十大”服装品牌评比和展示展销工作,全面宣传省产服装品牌;四是积极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工商局联系,争取将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的服装列为“江西省名牌产品”、“江西省著名商标”的重点评选领域,力争多推选符合条件的服装产品列上名牌产品榜、著名商标榜;五是建立品牌企业重点服务制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助品牌企业一臂之力。
5、开展专题调研,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主要开展以下两项专题调研:一是棉纺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二是化纤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以上两项专题调研,归纳分析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措施。
6、切实树立服务意识,促进行业协调发展。从服务入手做好各项行业管理日常工作。一是继续做好棉花管理工作,重点是棉花企业和纺织企业收购加工棉花资格的认证和为企业及时提供和争取国家棉花政策工作;二是宣传行业发展亮点;三是依靠江西省纺织工业协会,积极开展行业自律、技术咨询、技术交流、培训、评比和信息咨询等工作;四是开展和参加纺织行业新产品开发、科技新产品立项、鉴定、验收以及技术中心认定工作;五是进一步完善行业信息发布制度,通过通报、简报、网络发布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全面介绍和重点专项相结合的信息导向机制,及时发布行业有关信息,正确引导行业生产和投资方向。(江西省经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