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外国巨额补贴导致低价外棉泛滥中国
在纺织企业“饿”声一片的情形下,近年来我国棉花进口量大增,短短4年间涌入的数百万吨外棉,不仅搅得国内棉价跌宕起伏,还“掠走”了中国棉农180亿元的收益。一些专家担心,过度依赖进口可能危及我国棉花产业,阻塞近亿农民增收渠道。(3月28日《经济参考报》)
用棉大国难于成就本国棉农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纺织生产国和出口国已有多年,用棉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棉花消费国,2004年度中国用棉量达867万吨,占到全球棉花消费总量的36%,以至于自2000年起中国棉花生产开始难于满足国内纺织用棉,需要进口外棉弥补棉花缺口。
巨大的缺口,应该支撑国棉卖个不错的价,似乎已成共识。然而,国棉市场形势的差强人意,与巨大的缺口颇不相称。为此,近年来,“是否种植棉花”对农民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决定的事。种植棉花不赚反亏的农民大有人在。
低价外棉冲击中国市场
中国棉花市场的巨大缺口,使许多国家争相向中国出口棉花。尽管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棉花进口实行了配额管理,但外棉依靠丰厚的出口补贴,价格仍然大大低于国棉价格,致使国内棉花行业遭受重创,棉农利益难于得到有效保护。2004年度国内外棉价差为721元/吨,到了2005年度这一数据达到1766元/吨。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由于获得低价棉存在可能,企业逐利的本性决定了争夺低价外棉的不遗余力及最大限度地拒绝高价棉。两类棉花较量的过程也就是市场朝着有利于低价棉方向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令人诱惑的缺口也正是外棉进入中国市场的窗口,并由此牵引国内棉价的变动。
除了价格之外,内外棉在中国纺织消费市场培育方面所暴露出的差距也是造成市场朝着有利于外棉方向演进的一个原因。目前外棉在国内市场的现状表明,外国棉商或其组织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拓展已基本实现。国外棉商推广产品和改善服务的工作基本没有间断过,随着国外棉商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其竞争手段日趋娴熟。
另外,为长期、更好地使用外棉,近年来纺织企业的设备和工艺不断改进,逐步摆脱了过去只能采用国棉的状态,使得外棉的优势更为明显。
而国棉方面,尽管有所进步,但整体而言,与外棉确实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据中国纤维检验局的分析,受近年棉花收购市场主体多元化、混等混级收购等因素的影响,国产棉品级指标总体下降。棉花企业依法履行质量义务的意识较差。棉花收购、加工过程中,不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异性纤维,混等混级,回潮率超标,包装标识不规范,随行就市标注等级,货证不同行,货证不符,协商定级,掺杂使假等现象时有发生。用棉企业不执行标准,货买一堆,协商定级,规模小的用棉企业受利益驱使,购买“两小一土”加工的棉花,无照经营企业销售的棉花以及掺杂使假棉花,有的不配合检查工作,拒绝提供供方情况和有关单证,客观上纵容了棉花质量违法行为。有的地方政府以保护地方经济发展为名,保护非法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经营行为,增加了棉花质量违法行为的查处难度。
外棉取消巨额补贴才能公平竞争
不过,外棉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来自于低价格,而低价则是缘于巨额的补贴。美国是全球最大棉花出口国,目前其在全球的市场份额约为42%,2005年美棉的中国市场份额为45.6%。美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竞争实力?主要原因就是其政府对棉花生产和出口都给予了巨额补贴。2004年度美国棉花补贴总额达26.99亿美元,占全球棉花补贴总额的67%.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棉花贸易方面,如果发达国家成员取消棉花补贴中的出口补贴,发展中国家成员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将从目前的56%增加到2015年的85%.而对于美国来说,出口补贴仅占其总补贴的16.9%,更大比重的补贴在生产环节。因此,只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取消对棉花的补贴,全球棉花市场才具备公平的贸易规则,勤劳、智慧的中国农民将从中受益,中国棉农增收问题的解决才有了基本前提。
此外,循序渐进、相对稳定的采购订单,对棉花市场的稳定同样至关重要。我国2005年5月和7月两次分别发放外棉进口配额70万吨,配额发放数量和时间分布趋于均衡,扩大了纺企采购外棉的时间范围,为棉花采购决策与市场的博弈留下了更加宽松的时间余地,提高了纺企采购的前瞻性,中长期市场效果则反映出棉价的浮动空间进一步缩小。而且,今年发放配额的信息披露将进一步完善,这将更为有效地弥补国内产需缺口,稳定市场价格,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政策与国内外市场间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