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会员新闻

杉杉服饰:布局比名气更重要

    领军企业的探索史,就是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史,本文试以少数领军品牌为例,为读者简单勾勒出中国服装业不懈求索的风范之图。 

    郑永刚和中国服装品牌的难题 

    "骑自行车看10米,开汽车看200米,开飞机看方向,我是开飞机的,我看方向就行了。"郑永刚说,他擅长无中生有,能成为行业战略家。 

    而这样的话语,常常给王小平带来进一步发展的自信,他渴望通过同行间的交流,以此理清自己的发展思路。 

    他是广东一家服装企业老总,他说,广东全省有名的纺织服装产业群多达19个,但遗憾的是,很多产业集群都缺乏叫得响的领军品牌,企业间容易造成低层次模仿和抄袭,即使有企业想做品牌,也看不到身边可借鉴的成功模式。 

    而品牌发展对中国服装企业来说,又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出口服装的价值,和香港、台湾比相差4-8倍,和日本比相差18-28倍,和意大利比接近50倍!"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说,要增加附加值,就是要做品牌。 

    "一个地域性产业,如果没有大牌支撑,只能算是一个加工基地,"王小平说,杉杉、雅戈尔,再加一个罗蒙,可足以代表宁波服装,报喜鸟、庄吉,再加美特斯邦威,也几乎可支撑温州服装业半边天。 

    而王小平看重的是,其它品牌都可以比照这些领军企业的成功模式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服装产业。 

    的确,在过去十多年里,杉杉这种作用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挥。 

    自打出"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语,杉杉开启了中国服装品牌运作之先河。接着,郑永刚又首创"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建成当时中国业内最大的销售网络。截至1997年,杉杉西服连续7年位居国内市场占有率首位,最高时份额甚至达37.4%。 

    "那时,杉杉每天利润可以买辆豪华车,一天一辆,持续了四五年。"郑永刚回忆说:"在中国服装业推出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是考虑到当时中国短缺经济的状况。实际上,这种模式在国外也没有。" 

    但"为了维持20亿的收入,库存就得有8-9个亿。"这引起了郑永刚的担忧:库存太大;预收货款收不回来;原先排队等待拉货的终端销售商,也开始要求价格谈判;重要的是,毛利润从原来的30%左右已下降到12%…… 

    "短缺经济时代过去了,"郑永刚于1999年再次痛下决心,砸掉"民营企业的公有制"网络,所有直营店改为特许加盟。 

    "此次渠道变革之后,福建、浙江,包括宁波的企业都纷纷仿效。"郑永刚说:"杉杉为行业提供了有前瞻性实践,体现了领军企业的作用,帮助行业在产业升级中向国际水平靠拢。"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杉杉并不轻松。杉杉、雅戈尔、罗蒙等国产服装品牌相继被请出大城市高档商场,"高、中档品牌消费市场被大量国际品牌所占据,如北京赛特、燕莎等市场,国内自主品牌仅占40%。 "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说。 

    "杉杉名气确实不如以往了。"有人感叹。 

    "外人只能看到表面,对于杉杉来说,目前布局比名气更重要。"郑永刚微笑着,他又开始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