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对外贸易

多事 中欧纺织服装贸易

来源:服装时报 | 发布日期:2011-07-14
  我国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纺织服装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入WTO以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和出口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而欧盟是我国最重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欧盟市场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入世十周年之际,回顾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十年对外贸易历程,不难发现,相对于美国的“开放”,欧盟市场显得更加“保守”一些。
  
  中欧纺织品服装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总体贸易情况平稳。在入世前的三年,中国对欧盟(15国)出口纺织品及服装呈稳步增长,1999年为41.52亿美元,2000年为49.91亿美元,2001年为51.87亿美元,而在入世一年后的2002年,增幅则十分明显,升至64.17亿美元,当时欧盟在我纺织品出口主要市场中居第四位。从2007年开始,欧盟成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第一大经济体。2010年,我国对欧盟(27国)出口纺织品458.13亿美元,同比增速23.59%,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21.61%。
  
  如果说入世的前几年还算平稳,那么从2004年开始,中欧纺织贸易进入了一段“非常时期”。2004年5月1日,“欧盟东扩”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波兰、捷克等国家的加入,使欧盟由15国增加到25国。2007年又吸纳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盟,发展成为一个有27个会员国的经济体。随着成员国的扩充,其市场容量也随之扩大。但后来加入欧盟的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较低,资源比较丰富,纺织行业是这些国家的主要产业之一。欧盟东扩产生了贸易创造、贸易转移等诸多贸易效果,也带来了围绕欧盟市场的纺织行业经贸格局所进行的不断调整。
  
  接下来的几年,围绕配额问题,成为了中欧纺织贸易的“多事之秋”,中国与欧盟之间频频出现各种贸易摩擦和争端,引起中国与欧盟两方面的高度重视,高层领导多次会晤商讨解决协议。在面对纷争时,欧盟没有直接诉诸WTO,而是更倾向于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问题。这一点也是中欧之间纺织贸易可以平稳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针对配额问题,中欧双方最后达成共识: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欧盟对于中国纺织品服装全面开放市场。经过长达3年的努力,中国与欧盟纺织业进入“无配额”时代。
  
  但“无配额”并不代表中欧之间的贸易之路变得更为畅通,2008年至今,欧盟也在一直以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形式来抵制“中国制造”。就在不久前,欧盟议会还表决通过欧盟纺织品原产地标识协议第二读本,该协议作为一项强制立法为输欧纺织品设置了一道新的贸易壁垒。
  
  在未来,欧盟依旧是中国纺织品服装最主要的海外市场,在国内各项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对外贸易利润摊薄的经济形势下,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如何做好欧盟市场的问题,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
  
  关键年回放——2005
  
  中国与欧盟这十年的贸易之路,无论如何不能绕过2005年,“配额”一直是中欧之间纺织贸易的关键词,就在这一年配额取消,但也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中欧纺织品之间的种种波澜,下面就以几个关键词,以点概面,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关键节点——2005年的中欧纺织贸易。
  
  配额取消
  
  纺织品服装协定(ATC)中规定,从1995年开始的十年间,分为四个阶段在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取消纺织品及服装的配额限制,实现自由贸易。2005年1月1日为最后阶段,所有配额限制全部取消。“统治”了世界纺织服装贸易长达40年之久的配额制宣告结束,尽管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行业来说是一个扩大市场的良机,但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不会轻易放弃对本土纺织业的保护,中国纺织品接下来还是面对了欧盟市场的重重壁垒。
  
  最后一分钟协议
  
  提到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很多业内人士还是会频频提起2005年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年初配额取消本该是中欧纺织服装贸易的利好消息,虽然继配额之后的各种贸易壁垒早已在人们的预料之中,而这一次欧盟却对中国纺织品的各种“狂轰乱炸”却有点超出了中国方面的想象。
  
  由于受配额取消的带动,被制约了多年的产能通过更加便利的渠道得到了合理的释放。回头看看2005年1—2月的出口数据,纺织品服装月度出口增幅与2004年出现反差明显的曲线,增长都在30%左右,这引起欧盟业界的恐慌,强烈要求欧盟委员会对中国部分纺织品进行设限。
  
  从2005年2月23日欧盟透露可能会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采取“特殊保障机制”开始,一些列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保调查”相继展开,中欧之间的贸易争端层层升级。为了阻止摩擦进一步恶化,6月10日当时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飞抵上海,与时任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此事进行磋商。
  
  当天晚上23时59分,欧盟对华纺织品贸易15天“特保预备期”到来前的最后一分钟,长谈了10个小时的薄熙来与曼德尔森共同宣布:双方已就纺织品贸易达成了“最后一分钟协议”。根据双方协议,中国将在2007年底之前,保证出口到欧洲的纺织品增长平稳过渡;欧盟承诺到2008年不再限制中国纺织品,而在2007年底之前,只对10种中国纺织品设置增长限制。
  
  卡关欧洲港
  
  2005年6月11日当天,中欧还签署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与欧盟委员会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但6月11日协议签署到7月20日实施监管之间存在一个多月的“管理空档期”。由于双方贸易商为规避之后实施的数量监管,在套头衫、裤子和女士衬衫三类产品上出现了抢关出口的情况,导致上述三类商品对欧出口激增。
  
  同时,在中欧纺织品协议生效仅70多天的时间里,协议涵盖的十类纺织品的配额在8月份就已基本被用完,大量中国产纺织服装滞留在欧洲各国海关无法清关。一旦如此大规模的“卡关”发生,就意味着欧洲一大批零售商会无货可卖。
  
  此事迅速引起中国和欧盟方面的重视,薄熙来与曼德尔森再一次碰面,经过两天一夜的磋商之后,达成协议:对8000万件挤压在欧盟各港口的中国纺织品采取“五五分成”的方式来承担责任,欧盟新增加4000万件的配额,剩下的4000万件将分别挪用中方明年配额和调整不同类别产品配额的办法来解决。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