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纺织工业振兴规划
政策解读:振兴规划给纺织业带来了什么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这3个定位是整个规划中最鼓舞人心的内容。一段时期以来,国家把“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此出台了多项减顺差、抑制出口的调控政策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纺织业作为全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者被列入了限制类产业,从2001年开始出口退税率从最高的17%调整到11%,一时间,“夕阳产业”、“危险产业”等说法成了纺织业的代名词。这也引起了经济职能部门的误解,银行内部也把纺织企业列入了限制贷款的“黑名单”。如果说出口退税降低只是影响了部分出口企业。而资金问题却是全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直接影响了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先进产能的提升。
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包括原材料科技含量增加和工艺技术提高,而这要靠新型装备和信息化等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实际上,纺织业不仅是民生产业,也为重工业、装备业、化工业、石油工业,以及新兴科技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由此得到充分体现。
民生产业
从棉花到面料,从面料到服装,在中国没有哪一个产业有如此之长的产业链;2000多万的纺织工人,没有哪一个产业能吸纳如此之多的就业。将民生与支柱产业并提,反映了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保障就业成为应对金融危机最重要的工作。
多年来,我国衣着类消费的增长超过了GDP增长的速度。纺织纱锭从2000年的3600万锭发展到去年的1亿锭,很多人对庞大的产能感到恐惧。实际上,8年来,纺织出口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倍,而在此期间内需增长了3.5倍。2008年全行业产值增长了15%,出口交货值增长了6%,内需增长超过18%,由此说明内需是我们增长的主要因素。多年来,纺织产销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从2001年到2007年,纺织就业率每年增加5.8%,而在此期间,人均劳动生产率每年增长12%。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就业人数也在提高,这说明纺织服装业市场规模也在扩大。
民生问题就是解决农村转移的大量劳动力,而农民工占纺织就业的80%,这些来自农村的转移劳动力进入城镇,也加速了城镇化建设。如果假定劳动力人均年收入为1.6万元,1600万农民工(按2000万职工的80%计算)的收入就是2560亿元,这为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很大贡献。
1978年,我国棉花产量只有200多万吨,2004年为440万吨,到2007年达到800万吨。这既拉动了农业的发展,又扩大了农民的就业,还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
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从2001年到2008年,我国纺织业创造的贸易顺差占全国贸易顺差的83%,大量的外汇为我国经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国家保持经济调控能力,应对金融危机做出了重大贡献。
尽管去年金融危机对国际市场影响很大,但中央的一系列政策已经对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2008年全年出口依然达到7.98%,这是来之不易的。从2000年到2007年,全行业出口价格提高了18%,去年价格提高了6.89%,这说明我们的附加值也在提高。从2000年出口530亿美元到2008年出口1896亿美元,中国纺织业经历了产业的巨大提升。
即使在当前整个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中国纺织业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据国际有关机构统计,我国人均工资是印度的1.2倍,是越南的1.8倍,是巴基斯坦的2倍,是孟加拉国的3倍,但我们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依然保持在30%。在金融危机造成美国进口整体下降的情况下,我们在美国市场的比重还提高了1个百分点,占美国市场的1/3,而印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只有5%。
这些成绩的取得有我们传统的比较优势,更有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的贡献。
2008年,纺织全行业1/3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8.4%,7%的企业平均利润率达到15%,而利润率达到10%已经是国际水平。
总之,国家对纺织业的重新定位,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为纺织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极大地鼓舞了行业战胜困难的信心。加速发展纺织业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未来还有繁重的任务等待着我们,严峻的挑战考验着我们,但光荣的使命更激励着我们。纺织全行业将借振兴规划出台的时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努力推动行业又好又快发展,不辱支柱产业的使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