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美国对华纺织品设限

中美纺织品谈判七轮较量纪实

来源:国际商报 | 发布日期:2005-12-01
    往往事与愿违。随着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一声令下,一向行事低调、擅长拒绝媒体镜头的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副司长孙继文和纺织品出口处处长包玲却在那一时刻被推到了媒体的镜头前,成为了明星。

  “你们三个人站起来,让大家认识认识。”11月22日下午3:10,初冬的北京。在气氛热烈的国谊宾馆贵宾楼谊和厅里,薄熙来向前来参加“中美纺织品协议情况通报会”的400多名参会者隆重推介中美纺织品谈判组的我方成员,热烈的掌声响彻整个会场。

  “工作都是大家一起做的,千万不要写我个人的名字。”会后,鲁建华等人一再向记者叮嘱。

  历经5个月、前后7轮的“拉锯战”,终于以一个“双赢”的结果谢幕。伦敦,11月8日,《中美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正式签署。

  的确,正如鲁建华等人所说,中美“纺谈”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是演绎了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全部付出,更是凝聚了国内无数人的心血、智慧与毅力。在这场国家间实力和利益的贴身较量中,我们切身体会到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践行。

  谈判的成功,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国家主席胡锦涛从年初就见微知著,多次指出,“纺织品贸易中的摩擦和矛盾日益突出,需研究化解之策。”5月9日下午,胡锦涛在出席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离开莫斯科前会见了法国总统希拉克,双方在谈及纺织品贸易问题时,胡锦涛表示,中方对此十分重视,希望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加以解决。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主管中国外经贸事务的副总理吴仪曾多次就此召开会议并做出重要批示。据了解,仅就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温家宝总理就曾先后7次批示,打过8个电话。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称,党中央、国务院是中欧中美“纺谈”

  的总指挥,温家宝总理和吴仪副总理是谈判的总导演。“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谈判的成功,离不开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国务院曾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纺织品的问题。并在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5月份紧急成立了纺织品应对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指定商务部牵头,中宣部、中财办、外交部、发改委等17个单位通力合作,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国务院领导提出了“力争从欧盟取得突破,力争达成一揽子协议”的应对原则,为制定应对方案、做好应对工作明确了方向。

  谈判的成功,离不开全国各地各有关方面的全力配合。在谈判前夕,商务部在全国一些纺织品生产出口大省、市多次召开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以及广大纺企的座谈会。在北京、在浙江、在上海、在广州,通过与纺织企业座谈,切实了解身处困境的广大纺企的切肤之痛。各地各有关方面以及广大纺企也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为谈判技术层面的最后成功提供了扎实的依据。

  谈判的成功,离不开有关商会协会,专家学者,乃至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在每轮谈判前,商务部都要与纺织工业协会、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保持密切沟通,听取业界的意见和呼声;在一段时间内,商务部还要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合理建议;中宣部也曾专门召开在京各新闻媒体负责人“吹风会”,介绍我国纺织品谈判的有关内容以及部署新闻报道的口径和尺度。

  谈判的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界关心中国纺织品以及关注中国和平发展美好前途的人们。从表面上看,这仅仅是一场贸易谈判;从实质上看,可以说这是我国政府为了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而据理力争进行的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

  在纺织品的“博弈”中,我们感受到,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下,上下一心,齐心协力的强大震撼力。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4月8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欧洲议会旁边的公园,100万只汽球在一片“不要中国纺织品”的喧闹声中徐徐升空,这是欧洲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商组织———欧洲纺织服装组织(EURATEX)为了游说政府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而“秀”了一把。组织者声称,一个汽球代表一个工作岗位,换言之,中国纺织品将会使欧盟纺织服装业1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实际上,这场“秀”不过是席卷欧美、要求打压中国纺织品的官民“大合唱”中的一个插曲。这次,美国再次扮演了“主唱”的角色———

  “你给中国企业加半斤的压力,我就给它撤八两的负担”

  1月1日,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在75岁的世界著名指挥家洛林·马泽尔挥棒之间,有着66年历史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再次令世界各地的乐迷如约欣赏,在新年品尝了精神的圣餐。

  2005年元旦,更是一个让中国纺织业盼望已久的好日子:《纺织品和服装协议》如期废止,全球纺织品自由贸易时代终于来了。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企业欲将竞争优势全部释放出来。

  其实,早在2004年伊始,国内许多纺企就憋足了劲儿。许多地方纷纷上马新设备,提高加工能力,要在无配额时代“大干快上”。据了解,前些年,浙江省曾压掉了940万纱锭,但去年就新增了3000万锭。

  2004年底,看似波澜不惊的国内各港口,早已翻滚着股股蓄势待发的能量。世贸组织曾大胆预测,纺织品配额取消后,预计中国纺织品出口将在短期内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50%。

  事实上,中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享受纺织品一体化所带来的权益,是理所应当的。中国加入WTO,是权利与义务平衡的结果。纺织品一体化,是中国以在其它方面的市场开放为条件而获得的一个应有的回报。

  单纯善良的中国纺企不曾料想,欧美国家从在乌拉圭回合达成《纺织品和服装协议》(ATC)之时,就在背地里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针对前景利好的中国纺织业,美国炮制了一个“综合性安排”,欧盟也抛出了一个“行动指南”,其核心就是“口惠而实不至”,不想让我们的广大纺企获得应得的收益,这当然遭到我们义正词严的拒绝。与此同时,欧美并没有切实履行他们的承诺,分阶段放开配额。而是将最紧俏、大家最关心、发展中国家最有出口潜力的那些配额保留到最后一刻。美国保留了90%,欧盟保留了70%,以至于到2005年1月1日体制转换之时,出现了所谓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的情况。

  4月8日,欧洲放飞100万只气球正合了美国人的鼓点,4月4日,美国自主启动了对中国三种纺织品的“特保”程序。两天之后,在欧盟公布针对中国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的同时,美国全国纺织业联合会再次向本国政府施压,要求对14种中国纺织品重新设置配额。4月28日,欧委会正式批准了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请求,决定对中国九类纺织品发起“特保”调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纺织品协议执委会也于同日宣布,对中国七类纺织品设限。

  其时,一片山雨欲来之前的乌云密布。

  其时,欧洲纺织服装组织主席利伯特贪婪地说:“将在近期对更多中国纺织品提出设限请求”。

  其时,美国全国纺织团体协会主席约翰逊颇感欣慰地称:“数千名纺织业工人能够在今晚因无需再担心中国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对其工作的威胁而安然入睡”。

  其时,中国纺织业直接就业人口超过1900万,约为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规模,而相关配套的间接就业者接近一亿人口。仅美对我7种纺织品的设限就影响我20亿美元的出口以及16万人的就业,我国广大纺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失业危机。

  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曾豪迈放言:“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也正在其时,4月30日,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正式出任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这位1968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经济社会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临危受命,开始了其在不见硝烟的谈判战场上的风雨征程。

  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个常设的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正如社科院一位专家所言,“高规格地处理国际贸易谈判工作,也是应对贸易摩擦越来越多的客观需要。”

  5月7日,高虎城率团赴美磋商纺织品问题。5月24日,高虎城抵达布鲁塞尔,和欧盟代表团开始“非正式磋商”。美联社报道说,操一口流利法语的高虎城受到欧盟的欢迎。曼德尔森用一杯绿茶招待高虎城,试图顺利解决中欧纺织品争端。

  就在我们的一线谈判队伍在海外舌战欧美的同时,5月20日,我国政府主动宣布,从6月1日起大幅提高74种纺织品的出口关税,其中多数产品的税率比原来提高了4倍。其实,早在年初,中国政府为了避免中国纺织品出口在配额取消后过快增长,已对向全球出口的外衣、裙子、衬衫、裤子、睡衣、内衣等7大类33个敏感类别的148个服装税号加征了出口关税。

  不料,我国政府的大度和诚意却丝毫没有感动美欧设限的决心,他们错误地认为我们是一个软"柿子"。在迫不得已之时,5月31日,我国政府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81项纺织品出口关税。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5月31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语惊四座:"你给中国企业加半斤的压力,我就给它撤八两的负担"。强硬之语震惊华盛顿和整个欧盟。薄熙来同时送出"胡萝卜":"中国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国家,我们希望通过开展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贸易摩擦。"

  本想以设限打压中国纺织品作为自己打响新任"第一炮"的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终于坐不住了,临时决定6月4日访华。

  一场艰苦的谈判即将上演。

  6月,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的裤子和衬衫上。"我还从未见过中国和欧盟的贸易问题如此频繁出现在报纸的头条,"一位欧盟官员如是说。6月初,《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德国商报》等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除了欧盟宪法的全民公决情况,就是关于中国纺织品的大幅报道。

  我国正面临着加入WTO以来最大的一次贸易摩擦,如何在WTO框架下维持国际贸易的长期稳定,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中国第一次从舞台的边缘走到了中央---

  "如果马可·波罗突然醒来,一定会感到很惊奇或者感到很遗憾"

  6月的北京,炎热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火药味。中国的两大贸易伙伴---美国、欧盟,都为中国的纺织品出口浑身杀气地赶来。

  6月4日上午,北京饭店A座18层会见厅。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会见了临时决定来访的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薄熙来表明我方立场:美国设限无理,中方决不让步。古铁雷斯表示,不希望引发贸易战,希望理解美国国内政治舆论压力。由于双方坚持己见,谈判毫无进展,古铁雷斯脸色阴沉地回国。

  此后,中美之间开启了长达半年之久的"马拉松式"谈判,谈判地点被轮流安排在中美两国,众多中国纺企的心情也随着一轮轮磋商上下沉浮,像茫茫沧海上的一条条迷途之船难寻航路。

  与此相反,6月11日零点,上海西郊宾馆七号楼纺织品谈判室外,薄熙来将一件中国产法国鳄鱼牌T恤衫送给了曼德尔森。自此,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在"三赢"的美誉声中顺利谢幕。谈判过后,外交学院法学并英国伯明翰大学MBA双料硕士,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俞建华感叹,"作为WTO的新成员,我们是在游泳中学游泳。我们缺乏谈判经验,所以要做大量的功课,要做大量的技术测算。"然而,曼德尔森及其团队却对中国谈判团成员的工作赞赏有佳,他更称薄熙来为"一个非常可怕、强硬的谈判对手"。

  相同主题下,中欧和中美谈判缘何一个速战速决,一个却从夏至谈到立冬?薄熙来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两大谈判除了时间不同、内容不同外,还与双方的谈判方式有很大关系。"中欧谈判一开始就定格为高级别谈判,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直接介入,使双方6月11日在上海的谈判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尽管长达10个小时的谈判中也出现多次跌宕起伏,但几个关键问题在当场就能够'拍板'敲定。"

  反观中美谈判,美方初期仅在技术层面与中方周旋。前四轮谈判中,双方只派出了副司级、司级的官员进行磋商,长时间处于算账阶段,一旦遇到不一致的地方谈判就终止。直至第五轮和第六轮,双方才开始副部长级别的谈判。也正在那时,中美两国的商务部部长才开始了"越洋"的电话交流。

  为解决双方纺织品争端,6月17日,中美两国竟然以"视频"的方式神秘启动了第一轮正式磋商。直至次日,众多媒体才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口中获知了此信息。

  几天以后,在大洋彼岸,美国国内却正上演着一场激烈的争辩。

  这场激烈的辩论来自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一名参议员。美国东部时间6月23日,格林斯潘和美国财长斯诺在当天参议院举行的关于中美经济关系的听证会上表示,坚决反对"以贸易制裁换中国人民币升值"的提案。格林斯潘的观点不仅反映了美国有识之士的焦虑,也提前为7月初的中美纺织品第二轮谈判预热。

  7月8日,中美第二轮磋商在盛夏的北京拉开帷幕,由于时间选在第16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前夕,因此,当时坊间盛传双方可能在11日举行的联委会上做出了断。所以,各界对此次联委会的关注程度丝毫不亚于其时的室外高温。

  7月3日,恰好是商务部部长薄熙来56岁的生日。距离他2004年2月29日正式上任,已经过去了将近500天。纺织品争端把一直保持低调的薄熙来推到风口上,外电评价:"善于学习的薄熙来在贸易问题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薄熙来出任商务部部长的这些日子里,特别是中欧中美纺织品谈判"双线"作战,这位务实、低调的部长和他所领导的商务部面临着高度的曝光和巨大的压力。媒体的同行戏言:日子都这么难过,还过什么生日呀?

  7月11日10时刚过,人民大会堂香港厅,第16届中美商贸联委会正式开始。联委会中方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古铁雷斯及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共同主持会议。毫无疑问,中方第一个谈的就是纺织品。

  有人注意到,吴仪当天穿了一身美国牌子的漂亮套装,她自己开玩笑说:"它不算贵,但却有象征意义"。中方希望美方以中美经贸关系大局为重,对纺织品一事有个明确表态。在此前的第二轮磋商中,由于美方原因,未能有实质性进展,目前磋商期已过半。中方表示愿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与美就7种设限产品的增长率及有关管理程序进行探讨,现在就看美方能否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诚意。

  古铁雷斯则强调,"纺织业也是美国的一个敏感行业"。的确,正如有专家总结的:中美贸易是三年一小打,十年一大打;每一次贸易摩擦中都会出现纺织品的身影。回顾历史,美国五位总统四次围剿中国纺织品,除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中国纺织品"示好"外,其它都为钳制中国的手段。

  会后第二天,薄熙来还邀请古铁雷斯参观了北京一家知名服装厂,以使这位强硬的部长更好地了解中国纺织业现状。

  此后,中美双方又于8月16日~17日以及8月30日~9月1日,分别在旧金山和北京进行了第三轮及第四轮较量。

  四轮下来,双方差距仍然很大,谈判进展甚微,几乎停滞不前。

  参与谈判的一位中方官员告诉本报记者,由于磋商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加之美方授权有限,其谈判人员在关键问题上缺少灵活性。此外,业内人士分析,这还与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紧密相关。首先,美国历史上南部几个州的纺织业界在国会影响力很大。这位参与谈判的中方官员也向记者证实:"每次美方到北京来谈判,这些美国纺织业界的游说团都如影随行。他们的力量多次使美方谈判立场出现摇摆"。其次,美国正面临中期选举,选民的压力对美方谈判立场形成很大牵制。

  业内专家坦言,美国纺织业的生产商是不是也应该体会一下美国消费者及进口商、零售商的感受?体会一下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广大纺企的艰难?正如薄熙来所言:在全世界的贸易土地上,纺织业是一块非常贫瘠的土地,发展中国家挤在这块土地上耕种,有多少国家来耕种这块纺织业的土地、这块市场?人均面积很小。而发达国家占有着高端、中端市场,如果讲贸易的话,那是肥田沃土。现在对于他们历来占有优势的贸易领域,他们是抓住不放,而且还要进行限制,你总要让发展中国家干点事儿吧?

  薄熙来也曾用看家的"薄式幽默"谈到,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那么早的时候就眼光长远地跑到中国做生意,如果马可·波罗先生突然醒过来,得知意大利现在要对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设限,他一定会感到很惊奇或者感到很遗憾。

  9月1日,中美第四轮谈判结束。当晚,北京饭店B座二层的一个宴会厅里灯火辉煌,中美双方代表共70多人在此交谈甚欢。此前还针锋相对的谈判对手,此刻却全然放松,谈笑之余甚至举杯互诉苦衷。通过这次坦诚相见,双方达成一个共识:要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双赢,甚至多赢---

  "我们是在有权享受全球纺织品一体化权益的前提下,考虑到与美方的重要经贸关系,才与美方进行谈判的"

  美国商务部官员第五轮谈判之前曾表示,如果再没有进展,从10月1日起,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将会对另外4类中国纺织品做出是否设限的裁决。类似的心理攻坚战,在每次谈判还未开始前,美国谈判对手就会手法娴熟地指向中国。

  但谈判桌之外的互诉苦衷,似乎起到了润滑作用。美国时间9月27日,中美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五轮纺织品磋商进入第二天。与前四次谈判相比,种种迹象显示,僵持的局势有所松动。

  此外,重要的因素源于高层关键力量的推进。第五轮谈判前夕,薄熙来亲自打电话给波特曼,认为继续进行完全技术层面的磋商无助于谈判的进展,要求提高谈判级别。自此,我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直接介入。

  部长级对话和技术层面磋商的双线推进、交错进行,使谈判进程明显加快,并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由于谈判的气氛良好,双方同意延长会议,这也燃起了中美许多人士心中的希望之火。

  但美方每谈一步都要与如影随行的游说团交换意见,致使美方谈判立场不断游离。薄熙来再次致电波特曼强调我方立场,我们是在有权享受全球纺织品一体化权益的前提下,考虑到与美方的重要经贸关系,才与美方进行谈判。

  在薄熙来致电波特曼的第二天,美方的态度缓和下来,从刚开始提出的40多种产品缩小到20多种。但美方对具体类别仍不能确定,往往是上午双方刚谈妥的内容下午就又产生了变化,导致身处谈判第一线的我方代表不得不反复重新计算不同产品出口比重的多少、以及产品敏感度的高低。

  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方提出与美方签署一份谈判记录,锁定产品类别,以避免每轮谈判都要重谈产品范围,同时把多数产品2006年的增长率商定,明确基数。事实上,此时美方谈判人员对类别锁定也深感必要。由于美国业界利益的不一致,美方谈判代表面对业界的干扰也早是疲于应付了。

  第三天的谈判从下午1:30开始,持续了近10个小时。双方都没有进晚餐,一直谈到深夜11点。

  之后已经熬夜了两天的鲁建华,避开了蹲守多时的记者的闪光灯,走进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会见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波特曼曾做过12年国会议员。在美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由国会议员身份转变为贸易代表的人。

  从国会议员变为贸易代表,从立法者成为内阁要员,波特曼显然很适应这个变化。虽然波特曼本人一直宣称主张自由贸易,但从他对美中贸易关系的处理来看,他说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

  深夜11点20分,送走中方代表团后,美方首席谈判代表大卫·斯布纳低头走出美国商务部大门,对媒体记者的追问连说了三个"不予置评"。

  第五轮谈判延长一天所带来的希望之火,终又熄灭在双方坚守各自利益的执著之中。"中方不妥协的强硬态度令我们吃惊",美国纺织业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席卡斯·约翰逊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同时新上任的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对美中贸易所持的强硬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0月13日中午,在广州参加第98届广交会的本报记者得到消息称,第六轮谈判在不愉快的气氛中提前半天收场。当时大部分参展的纺企老总得知此消息后的第一个反应是"遗憾"。据第98届广交会业务统计,参展企业与寥寥无几的美国商人谈成的交易额比上届大幅下滑38%,大有黑云压城之感。

  谈判的六轮无果,使我国一些业内人士出离愤怒:"到WTO打官司去"---

  "我们不会签署任何有损中方权益、不利于中国纺织业健康发展的协议"

  谈判依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2005年秋交会开幕在即。

  按照以往惯例,广交会的成交关系着众多国内企业未来一两年乃至几年的生存与发展。考虑到谈判前景不明朗和国内纺企焦灼的心情,中方向美方表示,协议可以在2006年生效,但最好能尽早签署,以免使企业心里有数。这样既可以避免出口再度激增,美国进口商等也可以解决货源问题。

  带着这样的命题,10月12日~13日,第六轮谈判在北京东长安街2号---中国商务部举行。

  协议期限是否将2008年算入,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直至第六轮谈判前,中方一直坚持协议必须截至2007年的底线,不同意将2008年纳入数量管理。但为了换取以2005年实际出口量为基础的高基数以及以后几年的高增长率,我方接受了美方的建议。事实上,据专家分析,2008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到时美国各利益集团出于政治考虑,仍不可避免地将会在中国纺织品的问题上继续滋事。届时,纺织品问题若再被美国国内再度炒热,将会引发对我国纺织品新一轮大规模设限。加之考虑到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营造良好氛围,我方终于打出了手里的底牌,同意将2008年纳入协议范畴。

  然而,在增长率等原则性问题上,美方却力图压低条件。美方显然认为广交会开幕在即,中方肯定急于要达成协议。美方提出,2008年的增长率只能为14%,且态度强硬。对此,中方寸步不让:既然2006年和2007年的出口增幅已分别达15%和16%,2008年不可能往回缩。

  其实,美方一直在拿中欧协议作比较,他们提出,中欧协议的基数期只涉及一体化后的三个月,美国与中国的磋商比中欧磋商晚几了个月,因此基数期在一体化后的比重就多了不少。为使自己"不吃亏",美方一直要求以2004年的配额量基数。对此,中方坚持维护业界的利益,表示不能接受。

  据中方谈判人员回忆,第六轮谈判期间,中方一直本着诚意,希望尽快达成协议,创造一个稳定的可预见的贸易环境,但美国却显然欠缺诚意。当天,波特曼来电话说他不准备来签协议了,因为2008年的增长率只能给这么低。对此,中方也决不退让:这么低的增长率中方不可能接受,"不来就不来吧。"薄熙来明确指示,提前终止谈判。

  10月13日中午,在广州参加第98届广交会的本报记者得到消息称,第六轮谈判在不愉快的气氛中提前半天收场。当时大部分参展的纺企老总得知此消息后的第一个反应是"遗憾"。据第98届广交会业务统计,参展企业与寥寥无几的美国商人谈成的交易额比上届大幅下滑38%,大有黑云压城之感。

  谈判的六轮无果,使我国一些业内人士出离愤怒:"到WTO打官司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告诫中国纺织业界,"不要对美国抱有幻想,坚持走自己的路。"

  与此同时,以印度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看到中美在纺织品问题上"死掐",暗喜觊觎多年的机会终于"苦尽甘来"。印度纺织品委员会主席拉姆·辛格在中美第六轮谈判破裂之后表示,印度政府希望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寻求国内纺织业的迅速崛起。

  场内,谈判不欢而散。美方没有举行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在斟酌声明措辞时,美方找中方征求意见:"下一轮磋商的时间地点,将通过外交渠道另行商定"这句话是否写进声明?中方明确表示"不写"。此后斯普纳在声明中的语气强硬,称美国一直在行使基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有关条款所授予美国的权利,"我们将继续在适当的情况下采取这样的措施"。

  场外,美国业界火上加油。4家纺织业和工会组织又于当地时间10月11日向美国政府递交了针对中国产棉制毛巾产品的特限申请。中方发表的声明也毫不让步:"我们不会签署任何有损中方权益、不利于中国纺织业健康发展的协议。"在两份针尖对麦芒的声明中,世人分明闻到了很浓的火药味。

  11月1日,中美纺织品第七轮谈判已在华盛顿进行了三天,目前仍无法证实双方是否达成一致,只有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一句"最后总会有一个协议的",耐人寻味。几乎同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网站上的另一份声明同样值得关注。该声明称,"USTR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就进口中国袜子签署了一份协议,这份协议对进口中国棉制、羊毛和化纤袜子规定了略多于1000万打的新配额。"这些模糊的信号,预示着中美纺织品贸易"干戈"化"玉帛"的时机已若隐若现---

  "两个协议的签署成为平等磋商解决贸易争端的成功范例"

  中方主动中止第六轮谈判的魄力和决心,给美方造成了较大压力。事后,几番思量的美方通过中国驻美大使馆,最终向我传递了希望继续谈判的积极信号。考虑到继续谈判也符合中方的利益,中方接受了美方抛来的"和解"绣球。

  第七轮谈判之前还有个小插曲:由于第七轮谈判时间定在10月30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而那天是星期日,我方人员准备在此前的周六出发。周五,美国驻华使馆签证处主动给我方人员打来电话,询问护照何时送到美国大使馆,并要求越快越好。在美国签证处的罕见的高效率的工作下,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把签证顺利办下来了。由此可见,美方真的很着急,他们也希望尽快达成协议。

  为了防止外界干扰,第七轮谈判秘密启动。期间,薄熙来同波特曼再次通过电话沟通,明确了谈判的总体框架。

  战略明确了,战术当灵活。

  由于双方都有达成协议的强烈意愿,第七轮谈判小组开完大会,立即分成文本组和技术组两个组。文本组负责起草各自的文本;技术组负责核对数据等工作。在具体谈判中,在基数和增长率等关键问题上,美方表现出了较大的灵活性,对协议内容各类产品的基数和增幅实现了全面改善,并承诺对我卡关产品立即全部放行,不做数量扣减。

  我方也展示了足够的灵活性。例如,在协议数量管理涵盖了5类2002年实现一体化前的产品这一方面,中方考虑到这5类产品未来几年的增长潜力已经不大,但占据了整个设限产品的出口金额的47%,比重不小,这样的安排中方求得了实惠,也顾及了美方的面子。

  除了谈判战略上的灵活与协调,由于涉及最终协议的内容,第七轮谈判在技术数据层面上的工作量也是巨大的。当时由13人组成的中方小组带去了130多种产品、不同的增长率、不同基数的数据,为谈判做了充分准备。不同数量管理方式对我方利益影响的大小,中方能在三分钟之内立即作出反应。而美方还没有计算出来时,中方谈判人员已把数字搁在谈判桌上了。事后美国对我方的评价是:中方谈判小组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令人震惊。

  很多参与谈判的中方工作组人员都记得,当中欧签署协议的新闻发布会刚一开完,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就神态轻松地告诉外贸司司长鲁建华:"曼德尔森和他的团队对你们的工作评价很高。"

  在中美"纺谈"握手言"合"后,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评价商务部的工作团队时无比欣慰:大家都很勤奋,有拼搏精神,谈判时经常熬夜,为了国家利益,他们都很刻苦。这支队伍也比较年轻,公务员平均37岁,还有很多年轻人,外语也好,是很有潜力的一群人。

  正是这些勤奋、刻苦的年轻人,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在北京,在异国,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与美国、欧盟两个强硬的对手"掰腕子"。在"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文字拉锯战中,打了一个平手。

  中欧、中美协议的签署使未来两三年内中国纺织品出口欧盟、美国的贸易环境最终明朗。薄熙来对两个协议的评价颇高:"两个纺织品协议是平衡的、互为补充,协议的签署成为通过平等磋商来解决贸易争端的两个成功范例。"

  11月20日,在韩国釜山APEC会议结束时,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回答记者关于"中美纺谈"的提问时说:重大谈判都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指导,都经过了商务部内部的讨论。我们的谈判对手都很专业并且富有经验的,每一宗谈判的沟沟坎坎中都有无数的细节,丢掉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整个谈判。这就像下棋一样,走错一步就可能满盘皆输。重要的是在谈判前做好"家庭作业",掌握大量的信息,并加以认真的思考,必须真正搞懂---

  "国际经贸就是这样,一浪过了还有一浪,我们需要以平常心来应对这种贸易环境"

  无数人的心血没有白费。

  美国东部时间11月23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宣布,基于中美于11月8日签署的纺织品谅解备忘录,结束所有目前正在调查的对华纺织品设限案件,共计24起。同时,CITA向美国海关发出指令,要求其在11月28日至12月2日之间对11月8日前到达美国的卡关货物(不包括袜子)放行;对其他卡关货物,将根据美国海关的有关规定,在设限到期后逐批放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对此形容是"来之不易"。

  其实,不光孙淮滨有这种感觉,凡是关注着中美纺织品磋商至今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发出这种感叹。

  谈判的成功不仅为我对美纺织品出口创造了稳定、可预见的贸易环境,也有助于中美总体贸易回到常态。喜出往外的国内纺企此时此刻已然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业绩分配和数量招标的筹备之中了。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美协议的达成,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不得不关注中国以及中国企业的诉求,美方不希望中美经贸关系崩盘。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美方也需要中方的支持和合作。而中方也让美方切实看到了,谈判是双方利益妥协的结果。

  然而,我们也"不可指望一次成功的谈判就能化解中美间贸易的所有问题,也不能因为一宗贸易纠纷阻碍中美贸易的大局。"几乎所有的学者和业内人士都承认,美国目前是,而且今后也将是我国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而双边经贸关系涉及诸多领域,不宜在纺织品问题上长期僵持。适时达成协议,有利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大局和长远利益。

  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在谈到美中关系时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讲话:"我们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活力的。这是一个良好的关系,但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必须指出的是,美国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发展所持的不正确思维和由此带来的不正确政策是导致中美关系"复杂化"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对中美经贸关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放松不必要的技术限制,通过谈判和磋商解决贸易争端,中美经贸关系就会"简单"得多。

  薄熙来在总结中美纺织品谈判时则指出:"中美两国,尽管国情很不相同,但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来日方长,将共同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问题。双方在处理矛盾时应努力寻找共同利益,以平和、理智与平等相待的精神妥善处理贸易争端。"

  谈判的胜利,更好地平衡了我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使我整体贸易环境得到实质改善,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国内企业的应得利益;

  应该说,谈判的胜利,得益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切和运筹帷幄;得益于各地方、各部门、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协同作战;得益于为了国家利益在一线谈判的所有的人们。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薄熙来在5月黑云压城、谈判即将开始的时候,就曾经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家要有一个应对的准备,国际经贸就是这样,一浪过了还有一浪,我们需要以平常心来应对这种贸易环境。"正是这样的平常心,让中方的谈判人员,让薄熙来,让商务部,让执掌经济航船的中国政府刚柔并济,纵横捭阖,圆满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绝地反击。

  他们的工作很复杂,因为他们要面对多样的对手,多元的声音,多种的利益。

  他们的工作也很简单,因为他们的心里装着的只有一个目标---中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他们现在每一件踏实的工作,都着眼于中国开放经济的未来。

  早已壁垒森严,更加众志成城。

  相关链接

  中美纺织品协议解决四大分歧

  分歧之一:协议覆盖面美方:美方关注的40种产品。中方:缩小覆盖面最终协议:在协议期内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种产品实施数量管理,包括11个种服装产品和10种纺织产品,其中16个种为2005年一体化产品,5种为2002年以前一体化产品。更接近中方立场。

  分歧之二:受限纺织品基数美方:以2004年配额量为基数。

  中方:遵循242条款(c)款规定确定基数;在收到磋商请求后,中国同意将对这些磋商所涉及的提出磋商请求成员的一个或多个类别的纺织品或纺织制成品的装运货物,控制在不超过提出磋商请求的当月前的最近14个月中前12个月进入该成员数量的7.5%(羊毛产品类别为6%)的水平。

  最终协议:协议产品2006年基数基本上是2005年有关产品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2007年和2008年基数均为上一年度全年协议量。更接近我方的原则立场。

  分歧之三:出口增长率美方:谈判初期的要求是把我国所有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率均限制为7.5%。

  中方:要求增长率远远高于7.5%。

  最终协议: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15%,2007年增长率为1..5%~16%,2008年增长率在15%~17%。更符合中方的利益。

  分歧之四:时间跨度美方:至2008年末结束。中方:起初的要求是如同中欧纺织品协议那样至2007年末结束。

  最终协议:协议将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于2008年12月31日终止,中国在这一点上向美方作了妥协。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