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欧盟对华纺织品设限

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评析

来源:驻英国经商参处子站 | 发布日期:2005-09-22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急剧演变的过程 
   
  2005年1月1日,长达数十年的纺织品配额体制终结。4月8日,欧盟纺织业警告,中国纺织品对欧盟出口激增,欧盟纺织业将出现大量失业。为此,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促请中国自主限制纺织品出口。4月24日,欧委会宣布对9种中国纺织品进行调查。5月17日,欧盟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限制纺织品出口,否则欧盟将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5月20日,中国宣布对74种纺织品进一步加征出口关税。5月30日,为应对欧美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措施,中国宣布取消拟征收的纺织品出口关税。6月10日,经过长达10小时的马拉松式谈判,中国和欧盟就纺织品出口问题达成协议,规定2005年-2007年中国输欧10类纺织品的年增长率为8-12.5%,欧盟中止对中国纺织品进行调查,协议自7月12日起生效。该协议在欧盟内受到欢迎,被当作一次成功的休战。7月21日,协议生效还不到两周,中国套头衫出口就已达到配额。超出配额的纺织品开始在欧盟海关积压。8月11日,欧盟零售商猛烈攻击欧盟委员会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称海关封存的纺织品,对其造成的损失高达数亿欧元。8月17日,德国经济部长致信曼德尔森,称纺织品限制使德国制造业和贸易有遭受重大损害的危险。8月18日,荷兰、丹麦、瑞典和芬兰的贸易部长警告说,欧盟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造成的零售业问题,不仅将损害消费者,而且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因为大量欧洲贸易公司可能因此破产或出现巨额亏损。8月22日,6种中国纺织品——T恤衫、套头衫、男裤、女士衬衫、胸衣和亚麻纱——均已达到或超过2005年全年配额,大量纺织品堆积在欧盟海关,愤怒的欧盟进口商和零售商要求欧盟委员会立即采取措施,解决纺织品积压危机。 
   
  事态的演变,颇具戏剧性。在6月份,欧盟尚且刚刚为与中国达成协议而欢呼。事隔仅两个月,竟演变为一场危机。这是欧盟官员要求与中国签署协议时始料不及的。 
   
  二、为什么纺织品配额会迅速用光并造成积压危机 
   
  从现象上看,是中欧双方的商人为规避配额影响,中国出口商抢出口,欧盟进口商抢进口造成的。究其实质,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欧委会低估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纺织品的需求水平。欧盟要求与中国签订协议,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时,恐怕没想到,配额这么快就用光了。二是欧委会缺乏对现代商业具体操作的了解。在现代社会,很多贸易发生在公司内部,或应进口商的要求进行生产。这意味着商品是预订的,通常提前数月付款。进口商在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会重施配额之前很早,就已下了订单。欧委会是在这种情况下规定进口限制的。这是造成纺织品积压危机的致命之处。三是欧委会在决策时,过于向欧盟生产商倾斜,轻视了欧盟进口商和零售商的利益。欧委会事先恐怕未料到,进口商和零售商的反对声浪,竟会这么大。 
   
  事态演变说明,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日益陷入困境。越来越多的欧洲公司深深地介入了它们进口商品的生产过程,它们在其它国家设立了生产工厂,或者把那些已经无利可图的产品生产外包出去,将重点转到设计、组织全球生产和营销等方面。通过上述做法,专注它们有竞争优势的活动,这些公司得以生存下来,而且通常生意兴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重新设置配额,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势必会切断这些公司的供应链,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三、一贯标榜自由贸易的曼德尔森为何选择贸易保护主义 
   
  曼德尔森一向将自己表现为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但作为欧盟的贸易委员,对曼德尔森而言,政治考虑是主要的。他一方面要维护欧盟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同中国保持正常的贸易关系,他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妥善处理双方争端。在欧盟内部,他也必须要平衡不同成员国和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 
   
  中欧签署协议前,有关中国服装的争论已在欧盟25个成员国造成分化。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等10多个国家对曼德尔森施加了强大压力,强烈要求对中国出口品采取紧急措施。北欧诸国、荷兰和英国对限制中国纺织品,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认为欧盟不要在推动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的关键时刻,站在保护主义的立场。两种力量较量结果,支持设限的国家占了上风。不同压力集团对曼德尔森都施加了压力,但存在时间差。配额制度取消后,生产商很快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他们抱怨,从中国进口的急剧增长有可能摧毁欧洲剩余的大多数纺织品工业。因此,他们对欧委会的游说非常积极。进口商和零售商由于无法掌握全盘数据,当时预计不到配额将很快用光,纺织品会大量积压在海关。因此当时反对的声音不大。而当积压情况日趋严重,证据显示,仅被禁止进口的毛线衫,就将使零售商秋冬季节的销售损失8亿欧元,进口商和零售商愤怒了,并对欧委会展开猛烈攻击。 
   
  应该说,最初曼德尔森是清醒的。他指出,对更廉价的中国服装实施制裁,可能令欧洲消费者和零售商遭受损失。需要通盘考虑失业和破产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考虑某些产业。保护措施不是单向的。但由于不同压力集团施加压力存在时间差,当时生产商要求设限的呼声,大大超过进口商和零售商反对的声音,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曼德尔森做出倾向于生产商的选择。 
   
  四、欧盟从中欧协议中赢得了什么 
   
  通过签署协议,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欧盟为自身的纺织业赢得了喘息时间。但配额如同止痛药,只会暂缓欧盟纺织企业在与成本低廉的中国同行竞争时感到的痛苦,毫无治疗效果可言。重新对某些中国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实施进口配额,不会挽救欧洲剩余的纺织业。欧盟等于是在牺牲时装设计师和服装增值企业的利益,来帮助保护没有竞争力的欧洲纺织品制造商。的确,配额措施会减缓中国纺织品进口,但那只会把相应的就业机会推到亚洲其它国家,如柬埔寨、越南,以及其它地区,如拉丁美洲、非洲。而且,贸易保护还会阻挠结构变革,不利于引导欧盟纺织业进行调整,并惩罚欧盟的低收入消费者。 
   
  五、欧盟下一步将如何动作 
   
  8月24日,欧盟委员会派小组前往北京解决危机。但根据欧盟官员们的表态,除了短期调整,欧委会不太可能有进一步的措施。零售商游说团正竭尽全力,并得到越来越多政府的支持,但外交官们说,欧盟委员会的立场没有多大改变。布鲁塞尔的欧盟官员们和外交官们说,表示放弃6月10日协议的欧盟成员国并不占多数。他们认为,任何朝着放弃协议方向的举动,必将导致以往激烈游说战的重演。大多数国家仍偏向于实施限制。因此,预计欧盟委员会将不会要求就中欧纺织品协议重开谈判,而是通过把明年的配额转至今年,以及在不同大类服装之间调剂配额,利用尚未充分使用的配额来为这批进口纺织品放行。 
   
  六、我国要警惕大零售商转移订单的风险 
   
  面对纺织品积压危机,不同规模的零售商,受到影响的情况也不一样。对规模较大的服装公司来说,困难似乎并不那么严重,因为它们能在短时间内将一些生产转移到其它低成本国家。以德国的Gerry Weber服装集团为例,这家年销售额达4亿欧元的服装集团表示,它们正在同印尼和柬埔寨的制造商洽谈2006年夏季的产品订货,而不是中国制造商。Gerry Weber公司称,这些国家也有很强的生产能力,并且不受配额限制。瑞典的大零售集团Hennes and Mauritz有30%的服装采购自中国。该公司表示,它已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将生产订单转移到其它亚洲国家,并将更多服装发往欧盟以外国家的商店,比如挪威、瑞士和加拿大等国的商店。大量规模稍小的零售商则完全陷入困境,它们不具备大零售商所拥有的从其它国家采购和重新安排生产的灵活性。这样无形之中就形成一种选择机制。能力强的大零售集团,纷纷将订单转向其它国家,我国保留的是无能力转移订单的中小零售商,这将对我国明年及以后的纺织品出口,造成深远影响。对此趋势,我国应高度警惕。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