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行业领导纵谈
许坤元副会长谈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核心提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形势报告会上谈到目前中国纺织工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纺织生产能力继续过剩并有扩大之势,而纺织品消费新的快速增长点还没有实质性形成,这一现状决定现阶段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土耳其和加勒比海地区,在全球纺织品市场都希望获得更大的份额。根据2000年劳务工资平均水平,印度为0.58美元/小时,巴基斯坦为0.37美元/小时,均低于我国0.69美元/小时,巴基斯坦等还有天然原料优势。因此,我国纺织行业也面临着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一)国际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
1、世界纺织工业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
世界纤维消费总量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3年全球纤维消费量为6428万吨(包括聚丙烯),比2002年增长1.9%,化学纤维在其中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57%提高到60%。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纤维消费增长的年平均幅度达到了3%左右。
根据WTO公布的相关统计资料,1980~2002年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增长了269%,年均增长12.2%。从1990年开始,服装贸易平均增长率7.15%,纺织品贸易平均增长率3.8%。因此,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纺织品服装贸易和纤维消费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依然会保持继续平稳增长的趋势,全球纺织品需求总量将保持适度的增长。
2、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纺织品服装贸易竞争更加激烈。
2005年,配额取消标志着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一体化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但发达国家也会千方百计设置障碍保护本国的纺织产业,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抬头。
全球纺织生产能力继续过剩并有扩大之势,而纺织品消费新的快速增长点还没有实质性形成,这一现状决定现阶段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土耳其和加勒比海地区,在全球纺织品市场都希望获得更大的份额。根据2000年劳务工资平均水平,印度为0.58美元/小时,巴基斯坦为0.37美元/小时,均低于我国0.69美元/小时,巴基斯坦等还有天然原料优势。因此,我国纺织行业也面临着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欧、美发达国家用配额政策保护国内纺织产业已有40年,取消配额过渡期也有10年,其结果,纺织业没有发展反而不断萎缩。这些国家招不到服装工人、织布工人,成本大幅上升,竞争力每况愈下,这充分说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规律。因此,取消配额后,全球纺织品服装生产和贸易将会进一步调整,某些局部的地区性贸易摩擦与争端也会时常出现。但总体上是:全球纺织品服装生产与贸易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在不断摩擦中逐步平衡。
3、信息化和高技术发展趋势。
全球未来纺织生产与流通,信息化和高技术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主要特点是纺织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如高科技纤维、特种化纤将成为重要的工程材料;先进的加工工艺技术及设备、高速、高效、优质、节能、环保技术、智能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绿色环保纺织品、机电一体化纺织机械以及电脑在行业上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大幅提高等,都将进一步提高生产和流通效率,成本会不断下降,产品也更加丰富多彩,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4、纺织品消费个性化、品牌化、短周期、快速反应的趋势。
全球纺织品服装消费更趋成熟,体现为流行周期越来越短,个性化、小批量、短周期、快交货、零库存的趋势和特点,世界成衣定单交货期已缩短到60天之内。
激烈的零售和贸易竞争,使纺织品消费产生极化现象,低端和高端发展迅速,而价格适中。以中高价和高档市场为目标的零售商及服装加工商必须要注重品牌、产品设计、高质量和华贵的特征;批量的服装零售商更关注价格、快速变化和购买的方便性。
(二)国内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
1、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仍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从世界各国历史来看,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时期是纺织纤维消费快速增长的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纺织品消费处于明显的上升期。2000年以来,我国国内纤维消费保持7%的增长速度,未来5~10年也可能保持在5-7%较快增长。2003年我国年人均纤维消费量达到11公斤,预计到2010年,国内纤维加工总量将超过300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可能达到15~16公斤。
2001到2003年,我国城市居民用于衣着消费支出平均增长12.6%,均高于前20年水平。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工作的推进,农村纺织品市场的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出来。
2、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温饱”开始进入“小康”,对家用纺织品的消费需求正日益增长。根据发达国家数字,家用纺织品在纤维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30%—40%,而目前我国家用纺织品的消费占最终纤维消费比重不到20%,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同时,近几年家用纺织品消费出现了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不少企业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称号,家纺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产业用纺织品在国外被称为“技术性织物”,附加值比较高,增长速度也非常快。1988年产业用纺织品生产量为53万吨,2003年达到262万吨。随着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一批铁路、公路、港口、水利、建筑等工程建设开工以及汽车、环保、医用、卫生行业及国防需求的增长,产业用纺织品也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预计到2010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可能达到400多万吨的消费格局。
3、国内纺织品消费市场呈现高档品牌和中低档消费并存,并都有较快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批高收入消费群体对纺织品服装消费要求更高,注重品牌和文化,追求时尚、舒适和健康,突出个性的消费趋势。在传统服装发展基础上,职业服、休闲服、晚礼服及个性化消费不断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部分国际品牌也会在市场上赢得地位。
而大多中低收入城镇消费者和广大农村仍然以物美价廉的纺织品为主,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量会较快增长,同时对质量、品牌和流行趋势也会更加敏感。
4、沿海部分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品及企业开始呈现向具有比较优势的我国中西部地区或国外转移。
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资源越发紧张,特别是技术工人不稳定,影响了正常生产。土地、电力和管理成本大幅上升,对用工多的服装加工业、纺纱、织布业,竞争优势在逐步削弱。根据目前的调查,上海、福建、广东等省都有不少企业开始在安徽、江西等邻近的中西部省份投资设厂,以及到越南乃至非洲投资,尽管有些投资遭遇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但仍然不影响发达地区企业寻求国内国际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热情。
(三)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挑战和主要问题。
1、我国纺织工业市场已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政府审批绝大部分已取消,但是市场机制体制仍不完善。市场调节的灵敏度滞后和盲目性同时存在。另一方面纺织行业绝大部分市场门槛比较低,容易进入,化纤行业目前也是如此。这使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难度相应增加。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常规纺织产品已达到了充分竞争,利润率降低,利润空间越来越小。2004年,全行业毛利率由2003年的11.35%,降到2004年的11.74%,利润率由3.6%降到3.32%,常规化学纤维(非差别化纤维)、万能纱、万能布、中低档服装等纺织产品降低生产成本几乎没有空间,已在困境中竞争。这一生产群体占到全行业的相当比例,2004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18.72%,国有企业亏损面41.36%,这些企业不少是跟着潮流走,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相当一部分企业将被淘汰。
另外,在国际上生产能力大于需求,而常规产品又面临着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增多的困境,这给我们当前提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课题。200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纺织行业贸易摩擦最多的一年,美国、欧盟、土耳其、秘鲁、墨西哥、南非等国先后开始对纺织品服装贸易采取保护措施。据不完全统计,有16件涉及纺织品服装、纺织制品等不同产品。因此,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市场的定位、市场趋势的预测、市场的开拓、市场的细分与差异、市场的占有能力等课题,市场都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次,一部分地方的领导和企业负责人政绩观、经营观不正确,铺摊子争速度,停留在粗放型发展的思路,对市场规律缺乏认识。重能力,不重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往往把数量乘上当前单位利润作为发展的决策依据。不少企业步入了一年不如一年的发展歧途,有的重硬件轻软件,管理水平低。再次,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不完善也比较落后,行业自律和中间服务体系不健全。如:棉花流通体制、化纤原料审批制、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生态环保、劳动者生产条件等有的没有统一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度,有的有执法不严等问题。当前这些问题,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会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当前一段过渡期也是确实面临的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这些问题。
2、我国纺织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反映在信息化和科技开发创新能力上。具体表现如下:
(1)高性能、高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应用。
高性能化学纤维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新材料之一,各国都列入高新技术范围,成为国防、航空及其他工业的重要材料。如碳纤维,其质轻如铝,而强力高于钢,强度是铁的10倍,比重是铁的1/4,并且有很好的耐高、低温性和耐化学性等,是制造宇宙飞船、火箭、导弹、飞机的重要材料,2002年全球生产能力达到了3.16万吨。最近欧盟新生产的空客A380,30%的壳体和部件用碳纤维,目前我国需求量已达到4000多吨,而生产能力仅60多吨,并且根本不连续性生产,成本极高,性能不稳定。如芳纶、高强聚乙烯材料,可降解PLA(聚乳酸纤维),对发展循环经济有很好的前景。
(2)机电一体化的先进纺织机械。
我国纺织机械与国际先进纺机比,主要反映在工艺性能不如人家好,产品软件开发能力弱,机器的精度和稳定性不如人家高。我国棉纺织设备、化纤设备这几年进步比较大,但仍有差距,在印染、毛纺、丝绸、针织、产业用设备等多方面的差距更远,如,国外印花机的对花精度达到±0.05毫米,在优质、高效、高产、环保、节能、人性化方面我们都有着明显的差距。印染行业的溢流式染色机、匹染机质量稳定性差。如色差3-4级以上我国一般印染企业合格率在50%左右,好的企业80%,国外先进水平达90%。我国印染生产万米布耗煤3吨、耗电450度、用水300-400吨,能耗指标是国外先进水平的3-5倍,用水量是2-3倍,这就是我们的差距。
(3)开发创新能力弱,缺乏专业技术人材。
产品模仿多,自我开发少,贴牌多,自己品牌少,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缺管理。如萧山有3.9万台无梭织机,90%设备生产涤纶长丝制品,为别人加工,加工费最低每米几角钱,人材匮乏,特别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生产技工、熟悉纺织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一般企业专业人才比重2%。我认为当前特别缺乏的六种人才是:1、高分子技术人才;2、多种纤维混纺交织技术人才;3、现代印染和后整理技术人才;4、专业信息和软件开发人才;5、面料织物结构设计、花型设计、服装设计人才;6、懂专业的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
(4)信息化水平和现代物流系统。
快速反应是在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主要特点。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总体来说,信息化水平低,资源使用效率较低,市场营销比较落后。
信息化目前主要差距是:
① 行业性软件开发力量薄弱,软件产品少;
② 企业管理软件应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
2003年协会抽样调查表明,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纺织服装企业应用财务管理软件比例达到83%,应用OA的比例60%,应用CRM、SCM的比例为21%,应用ERP的比例仅为7%。
③ 电子商务起步慢。
各类信息网站服务水平还不高,不少企业跟着有形市场走,现代化物流系统还没有形成。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现代流通体系犹如一座桥梁和纽带,以前生产与流通相对分离、相对独立,一定要使其成为日益整合的大流通过程。
2002年跨国流通规模已占世界GDP的40%,现在不少国家是为它国而生产。
现代流通的特征是信息化,流通主体是物流化。
在商品的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中,用于加工和制造时间不到10%,而90%以上时间被物流过程所占用,流通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高达30—40%。
降低原材料成本为“第一利润源”,降低活劳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第二利润源”,物流为“第三利润源”,潜力巨大。美国物流产业总规模达9500亿美元。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包括:1、建立供应链体系;2、加快信息的应用和流通,提高信息共享水平;3、专业化分工;4、连锁经营。
我国主要停留在商品专柜、代销,交易市场直接采购为主,产业链不紧密,有形市场为主,反应慢,信息量少,模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