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行业领导纵谈
蒋衡杰:2009年中国服装产业发展预期
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形势是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升级;出口形势严峻、内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将成为发展重点;如何以创意为核心,以提高产品价值的品牌贡献率和科技贡献率为目标,建设以质量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以快速反映为活力、以社会责任为实现过程的“四位一体”的有良好品牌生态的优势服装品牌将是未来服装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008年在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中国服装产业和全国人民一起度过了极不寻常的一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变化、产业经济政策的调整、新劳动法的实施,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使行业多年来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在2008年爆发,30年一路高歌突飞猛进的中国服装产业出现发展拐点,中国服装产业进入调整和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崭新历史发展阶段,行业发展从规模扩张真正地走上了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升级之路。
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0亿美元和295.52亿件,同比分别增长4.1%和下降0.37%,增幅分别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近17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出口524.16亿美元和85.98亿件,同比分别增长10.77%和下降3.76%,增幅分别较2007年同期回落2.54个和9.22个百分点;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605.83亿美元和209.54亿件,同比分别下降1.22%和上升1.09%,增幅分别较2007年同期回落37.81个和13.11个百分点。剔除汇率因素,2008年我国出口同比实际下降了2.60%。
2009年,将是中国服装业发展历史上更为值得关注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外部环境将更加严峻。危中有机,在关键时刻我们决不能动摇我们既定的目标,绝不能动摇我们多年来发展的信心。我们要加快打造服装强国的步伐,全面深刻领会“两个贡献率”的含义,大力推进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建设,紧紧围绕不断变化的市场,摒弃单纯的数量扩张,在价值创新的路上续写新篇章。
1.2009年是振兴规划的开局之年,发展道路的探索之年
国际国内需求变化和我国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要求,使2009年成为我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华丽转身的转折点。
2009年初《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无疑是纺织服装行业建设服装强国的重要推进,也成为探索未来服装强国的第一份可行性规划。2008年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拐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更多是出于产业环境急剧变化的迫压。而2009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更加主动和更具有目标性。全行业、各地方、各企业将从不同层面对行业未来发展之路进行深入研究、理性规划。行业规划更注重发展导向性和目标性,地区规划将把区域优势性、差异性基础上兼顾与其他地区的协调作为重点,企业规划更加注重中长期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
2.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降耗、差异化产品生产等方面设备投入将再掀高潮
目前,企业生存发展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是降低成本和差异化竞争。控制和降低成本成为各企业重点攻关课题。引进先进设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节能降耗设备节约能源使用成本的做法已经在服装行业中悄然兴起。2009年,在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刚性上升的情况下,既能提高产品质量又能节约人力、物力使用的先进设备的引进将再掀高潮。
另外,市场变化驱动差异化竞争。差异化一方面表现于产品研发设计,另一方面要依靠专业、专门设备制作来完成。对于这类设备的引进与使用也将在行业内更加普遍。
3.市场加速细分、企业加速整合
2009年,我国服装市场将在拉动内需政策鼓舞下加速发展。市场细分将向纵深发展,从产品品类、产品档次、产品功能、产品营销模式、服务人群分类、服务区域分割等各个方面加以细分。企业将更加注重挖掘新市场,产品研发更具明确针对性。
市场细分并不意味着企业和品牌将大量增加,相反,随着精细划分而各需求区间有效需求变窄,竞争将更加激烈,淘汰性更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整合的加速在所难免。同时,产业的集约化是在上一个行业发展阶段的行业分工之后必然的发展结果。未来两三年将成为中国服装企业的整合之年,通过企业资本、品牌的实质性整合,形成联动上下游产业的纵横交错的产业集团,形成服装品牌集团、服装零售业集团等多种新的企业形式,并通过资本纽带逐步整合国际资源,形成中资控股的服装跨国集团。
4.“劳动力”问题将成为困扰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9年以后,“劳动力储备”问题将成为困扰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
2008年金融危机和地方政策导向变化等因素导致我国部分服装企业关停,但“劳工荒”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熟练工”依然存在缺口加大的隐忧。当前,企业面临熟练工的老化与新进劳动者职业素质较低造成的“青黄不接”问题;舆论忽视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行业宣传和就业引导;教育对职业道德和劳动精神的弘扬存在缺失;行业用工存在供需信息不对称等,以上这些问题造成对行业用工的预期普遍不乐观。
企业应通过推动政府间合作、推行行业职业培训等方式努力解决有效劳动力供给和储备问题。同时,行业也将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产学研合作,大力培育、引进和储备服装行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质量标准、经营管理、设计研发、国际市场营销等高级人才。
5.特别警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09年,国际经济发展预期较为悲观,美欧各国纷纷出台针对本国实体产业的经济保护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目前,针对我国服装产业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技术壁垒方式。通过不断出台针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规范、检测标准、产品标准等,从而不断提高进口产品技术、质量要求,特别是从合理化指标、安全性指标、环保指标等较高技术领域对进口产品质量要求一再加码,并加强对进口产品的检验检测。如此一来,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加工制造难度,明显提高了出口制造成本,增加了出口风险。这就迫使中国企业在生产加工方面要加速提升,要重标准、重质量、重效率。
另外,欧美“特保”结束后,国际业界并没有放弃对我国服装产业再次提出出口限制的努力。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可能被提上日程。产业安全预警体系的正常运作事关重大,这就需要我国加强行业外交力度,提高行业外交能力和效率。从政府、行业、企业各个层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与国际业界达到利益的共赢。
2008年在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中国服装产业和全国人民一起度过了极不寻常的一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变化、产业经济政策的调整、新劳动法的实施,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使行业多年来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在2008年爆发,30年一路高歌突飞猛进的中国服装产业出现发展拐点,中国服装产业进入调整和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崭新历史发展阶段,行业发展从规模扩张真正地走上了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升级之路。
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0亿美元和295.52亿件,同比分别增长4.1%和下降0.37%,增幅分别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近17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出口524.16亿美元和85.98亿件,同比分别增长10.77%和下降3.76%,增幅分别较2007年同期回落2.54个和9.22个百分点;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605.83亿美元和209.54亿件,同比分别下降1.22%和上升1.09%,增幅分别较2007年同期回落37.81个和13.11个百分点。剔除汇率因素,2008年我国出口同比实际下降了2.60%。
2009年,将是中国服装业发展历史上更为值得关注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外部环境将更加严峻。危中有机,在关键时刻我们决不能动摇我们既定的目标,绝不能动摇我们多年来发展的信心。我们要加快打造服装强国的步伐,全面深刻领会“两个贡献率”的含义,大力推进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建设,紧紧围绕不断变化的市场,摒弃单纯的数量扩张,在价值创新的路上续写新篇章。
1.2009年是振兴规划的开局之年,发展道路的探索之年
国际国内需求变化和我国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要求,使2009年成为我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华丽转身的转折点。
2009年初《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无疑是纺织服装行业建设服装强国的重要推进,也成为探索未来服装强国的第一份可行性规划。2008年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拐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更多是出于产业环境急剧变化的迫压。而2009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更加主动和更具有目标性。全行业、各地方、各企业将从不同层面对行业未来发展之路进行深入研究、理性规划。行业规划更注重发展导向性和目标性,地区规划将把区域优势性、差异性基础上兼顾与其他地区的协调作为重点,企业规划更加注重中长期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
2.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降耗、差异化产品生产等方面设备投入将再掀高潮
目前,企业生存发展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是降低成本和差异化竞争。控制和降低成本成为各企业重点攻关课题。引进先进设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节能降耗设备节约能源使用成本的做法已经在服装行业中悄然兴起。2009年,在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刚性上升的情况下,既能提高产品质量又能节约人力、物力使用的先进设备的引进将再掀高潮。
另外,市场变化驱动差异化竞争。差异化一方面表现于产品研发设计,另一方面要依靠专业、专门设备制作来完成。对于这类设备的引进与使用也将在行业内更加普遍。
3.市场加速细分、企业加速整合
2009年,我国服装市场将在拉动内需政策鼓舞下加速发展。市场细分将向纵深发展,从产品品类、产品档次、产品功能、产品营销模式、服务人群分类、服务区域分割等各个方面加以细分。企业将更加注重挖掘新市场,产品研发更具明确针对性。
市场细分并不意味着企业和品牌将大量增加,相反,随着精细划分而各需求区间有效需求变窄,竞争将更加激烈,淘汰性更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整合的加速在所难免。同时,产业的集约化是在上一个行业发展阶段的行业分工之后必然的发展结果。未来两三年将成为中国服装企业的整合之年,通过企业资本、品牌的实质性整合,形成联动上下游产业的纵横交错的产业集团,形成服装品牌集团、服装零售业集团等多种新的企业形式,并通过资本纽带逐步整合国际资源,形成中资控股的服装跨国集团。
4.“劳动力”问题将成为困扰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9年以后,“劳动力储备”问题将成为困扰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
2008年金融危机和地方政策导向变化等因素导致我国部分服装企业关停,但“劳工荒”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熟练工”依然存在缺口加大的隐忧。当前,企业面临熟练工的老化与新进劳动者职业素质较低造成的“青黄不接”问题;舆论忽视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行业宣传和就业引导;教育对职业道德和劳动精神的弘扬存在缺失;行业用工存在供需信息不对称等,以上这些问题造成对行业用工的预期普遍不乐观。
企业应通过推动政府间合作、推行行业职业培训等方式努力解决有效劳动力供给和储备问题。同时,行业也将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产学研合作,大力培育、引进和储备服装行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质量标准、经营管理、设计研发、国际市场营销等高级人才。
5.特别警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09年,国际经济发展预期较为悲观,美欧各国纷纷出台针对本国实体产业的经济保护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目前,针对我国服装产业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技术壁垒方式。通过不断出台针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规范、检测标准、产品标准等,从而不断提高进口产品技术、质量要求,特别是从合理化指标、安全性指标、环保指标等较高技术领域对进口产品质量要求一再加码,并加强对进口产品的检验检测。如此一来,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加工制造难度,明显提高了出口制造成本,增加了出口风险。这就迫使中国企业在生产加工方面要加速提升,要重标准、重质量、重效率。
另外,欧美“特保”结束后,国际业界并没有放弃对我国服装产业再次提出出口限制的努力。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可能被提上日程。产业安全预警体系的正常运作事关重大,这就需要我国加强行业外交力度,提高行业外交能力和效率。从政府、行业、企业各个层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与国际业界达到利益的共赢。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