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行业领导纵谈
蒋衡杰:以效率赢市场 提升行业竞争力
作为一个服装生产、出口、消费大国,“中国服装行业有竞争力”是一个无须多说的事实。但是,关注行业发展的人把眼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蒋衡杰常务副会长以一串对比开始了此次访谈:“有人说:法国的服装是艺术品,美国的服装是商品,中国的服装是产品。中国服装品牌距离艺术品还很远,这首先需要中国文化、中国经济在国际上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一步跨越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把服装做成为国际市场所接受的商品。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的‘名牌战略’已实施了十几年,我们要赢得市场,更要继续通过走品牌化的道路去赢得微笑曲线的上翘的两端。”
转变评判标准:
从“规模时代”走向“效率时代”
在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的关键转型期,创新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础。我们必须明确从目前到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创新是我们行业协会工作的主旋律。而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是一系列集成创新的基石。
比如,对行业、企业的评判标准。蒋衡杰对《纺织服装周刊》记者说,过去,我们在评比时通常采用“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这样的绝对指标;近两年,我们在服装行业百强评比中加入了“销售利润率”这一相对指标。这是我们参考国际通用标准所做的创新,因为企业就是经济细胞,判断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强、是否盛、是否已经从强到盛,要从个体细胞中去观察。未来,我们也要“绝对指标相对看”。
说到指标、数字,蒋衡杰随口就报出了这样一串数据:2008年1~3月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服装产量增幅仅为5.87%,全行业服装产量增幅基本为零,就是说基本持平(注: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为销售收入500万以上企业,全行业口径包括众多5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500万以上的企业生产规模约占全行业的35-40%)。这一数字是否说明我国服装产业在“衰退”呢?
以“绝对指标相对看”为指导,蒋衡杰说,回顾历史,我国服装总产量比10年前增加了3.4倍,比20年前增加了17.6倍,已经超过全球服装总产量的1/4、超过全球服装贸易量的1/3。不过,是否要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产量增幅才证明我们的服装产业在发展?这背后其实是两条路线的选择与较量:我们是继续数量扩张之路,还是选择质量效率之路?转轨究竟怎么转?
蒋衡杰认为,回顾行业发展之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服装业大规模的产业升级有两次:第一次是从1988~1997年的“黄金十年”,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服装产业得到了极为蓬勃的发展。这是一次大规模产业升级,民营经济登上历史舞台,服装产业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领军企业诞生,他们率先提出了“名牌战略”,服装出口迅速地发展起来。总结这十年,总体来说这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10年。在这10年中,服装出口增长6.5倍,产量增长4.7倍,在这个时期备受关注的核心词语恰恰是“规模”。第二次产量快速增长是在2000~2006年,这也可以说是个英雄辈出、精彩纷呈的历史时期,但单就产量增速来说已经明显低于第一次——这7年中,服装总产量和出口均增长了2倍。大体来说,这一阶段是一个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以品牌为核心纵深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被提到最多的核心词语已不光是规模,更是“品牌”。以品牌为核心、以品牌链串起价值链,成为新一代的“英雄所见”。
这两次产量的冲高、倍数级的增长,正是服装行业两次大规模产业升级的结果和表现。当然,第二个阶段在2007年末的重重困境中悄然收尾,但这也同时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第三个产业升级阶段的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我国服装行业最传统的优势——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那么行业该如何迎接第三个产业升级阶段的开始?如何以文化产业、创新产业来打造时尚产业?
第三个核心词语出现了,它就是“效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率”二字将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运行优劣与否的一大指标。蒋衡杰认为,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等这些反映人的使用效率、资产投入的使用效率、成本费用的使用效率的相对指标,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行业发展从“规模时代”走向“效率时代”,我们对企业、对产业的评判标准必然要转变。否则,我们既无以反映行业的真实竞争力水平,也将无从引领企业、产业前进的方向。
科技创新:
产业升级的动力与核心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呢?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科技创新。
蒋衡杰分析说,前些年,我们的服装企业非常注重品牌宣传,肯花大价钱去请代言人、去投放电视广告;但现在,一批更加明智、更加理性的企业将目光由回归到科技上面。尽管这两年服装企业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是有强烈的意愿去购置先进的专业设备,特别是出现了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等等新气象。这些措施,一方面减少人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加大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总之,是通过科技进步增强内力,找准时机再爆发。
但我们不要在认识上有局限,科技创新并不光是指硬件的投入,蒋衡杰说,科技贯穿于服装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设计环节。国外的奢侈品牌、设计师品牌服装可以卖很高的价格,一方面是他的品牌含金量,另一方面是雄厚的技术力量做支撑。我们怎样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轨?这其中的技术含量值得真正去深度解读。其实,奢侈品牌的很多服装在从设计到制成成品的过程中,要在实验室里经过很多轮修改、试验,成功一件,背后可能有10件“废品”,为的是让这一件产品最完美。
除了工艺技术,我们一直在提倡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因为说“快速反应”,只有实现了信息化才能实现“快”。蒋衡杰说,服装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速度的竞争,变幻不已的“快速时尚”要求“快速反应”、“快速交货”、“快速结算”,如果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单单依靠人力,非但快不起来,还容易出错。如果说早期的企业是靠“有胆子”致富,那么,在现在规范化的经营环境下,企业必须靠“用脑子”、“讲面子”发展,“用脑子”包括用好信息化,而“讲面子”则是遵纪守法、照章纳税、合法经营。
我们行业提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中国服装协会也在着手搞产业联盟,去年还成立了科技专家委员会,聚拢了50位专家。我们要推动服装产业成为科技型产业,要用科技配置资源、让科技产生效益。
品牌建设:
不止是文化概念,更是市场创新
蒋衡杰说,竞争力不仅来源于科技,还来自于品牌。就像开头所说,有人把法国的服装比作艺术品,说美国的服装是商品、中国的服装是产品。还是那句话:要赢得市场,就要继续通过走品牌化的道路去赢得微笑曲线的上翘的两端。而目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从棉花生产、纺纱、织布、印染到最终被做成服装,所有环节的价值占全球产业链价值的17.5%,不到1/5。
所以,我们的服装行业要务实地渗透到国际流通环节中去,要掌控住流通环节的一定份额,要有自己的议价能力。1月22日,雅戈尔宣布购入美国新马公司,瞄准国际渠道。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渠道的重要,同时也意识到直接把自己的品牌投向国际市场的巨大风险,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直接占据两端显然是很困难的,因此中国企业要利用不同的途径向国际市场渗透,一步步走下去。除了雅戈尔之外,杉杉在对国际品牌的资本运作上做了尝试,波司登通过国外的合作伙伴慢慢建立渠道、推广自主品牌,而“吉芬”和“例外”走的是设计师品牌的道路。不管是以BOSS那样的商业品牌为参照,还是目标瞄准GUCCI等设计师品牌,所有的尝试都说明我们的企业目标不变、决心不变,更加理性地去尝试各种走出去的形式。
时代造就英雄,我们的品牌建设必须与市场相结合,要求实也要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脚踏实地、全方位地实施“名牌战略”。通过不断的历练和努力,催生真正的中国原创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产业发展的价值。
提升竞争力:
让服装行业成为创新型行业
访谈进行到最后,再次回到了创新话题。蒋衡杰说,服装行业要成为创新型行业、也只有成为创新型行业才有生命力、竞争力。30年来,服装行业因为生产的是终端产品,始终“因市场而变”,才得以生存发展、不断壮大。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品牌创新是个表象,在表象之下,它其实还包含着组织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归根结底,它是要实现市场的创新、价值的创新。中国的服装业必将保持生命力,在市场上继续有鲜活的表现。展望未来,中国的服装企业中将会诞生ZARA、GAP这样的零售型企业、利丰这样的国际采购集团、bestselle这样的服装品牌集团、CD这样的涵盖任何产品的服装品牌。中国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是多元化的,而多元化的基础和原动力就是创新,最终的结果还是回归到创新!
蒋衡杰说,做服装很辛苦,但是这个行业有魅力。在从产品向商品、进而向艺术品提升的道路上,我们拥有巨大的潜力,我们也将能创出巨大的价值。中国服装协会将不遗余力地倡导企业创新、产业创新,让创新源源不断地供给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养分,让服装行业再次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