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行业领导纵谈

陈树津:从集群中来 到集群中去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发布日期:2008-03-06
     产业集群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下,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产业支撑体系基于产业特点、地域特点与网络特性的比较优势,在纺织服装业积聚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已形成的纺织集群经济带,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口交货值、超过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都集中在这里。 
   
    为了与集群地区共同努力,发展纺织产业,自2002年开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目前已有137个县(市)镇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建立了试点联系。 
   
    而就在近期,国家、行业各部门的频繁动作,预示着集群工作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7年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首次出台专门政策规范和促进集群发展; 
    2007年12月17日,首部《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报告》在京隆重发布,《报告》全景式展现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风貌; 
    2008年3月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高规格、大范围走访6省产业集群地区,展开全国行业摸底调研,了解当前行业的状况,摸清新形势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下一步应对提供方略。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经过5年的试点工作,2008年,137个纺织产业集群开始启动升级战略!  
  
   《纺织服装周刊》:2008年3月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分6路走访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山东、河北等重点集群地区,展开摸底调研工作。您作为协会主管产业集群工作的副会长,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协会此次大规模行业调查的主旨? 
 
    陈树津:这次高规格、大规模地走访集群地区,可以说是春节之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的首个大行动。主题就是“行业调查”,通过走访各产业集群地区,摸底调研,了解当前行业的状况,摸清新形势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行业、对企业有多大的影响,从而分析今后发展的趋势,给政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为下一步应对提供方略。 
   
    纺织产业集群地区是中国纺织工业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的重要基础,集群升级是中国纺织工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协会对纺织产业集群的试点工作,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开创性工作。目前,137个试点地区拥有纺织企业16万多户,纺织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在全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管是从行业考察、情况摸底,还是提升产业、创新品牌的角度,产业集群都是协会开展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近来,随着企业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产品总体供过于求,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出现,行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集群地区更是如此。此外,新《劳动合同法》开始实行,各种生产资料成本涨价,那么在行业平均利润率以下的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是否能消化得了这些成本?他们的前景如何?纺织业的生产力量积聚在集群里,所以此次协会开展行业调查,对6个省的重点集群进行走访,就是从集群入手,摸行业情况,而摸透集群的情况,商讨对策,对研究解决整个行业问题来讲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而且提升产业集群地区水平也是建设纺织强国的战略大事。 
 
   《纺织服装周刊》:既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明确地把“升级”定为2008年产业集群工作的主调,那么以这次“纵深行”为开端,协会今年在产业集群地区工作上会进行哪些方面具体的推动? 
 
    陈树津:试点工作开展6年多来,协会在规划咨询、国内国际市场开拓、科技开发、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国际交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多种形式向集群地区提供了服务。 
   
    杜钰洲会长去年9月底在协会召开的各部门负责人及各行业协会理事长会议上强调,集群试点工作要大讲科技和品牌两个贡献率;不仅要讲意义、给概念,还要树典型、“出蓝本”,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宣传先进理念、普及先进技术,指导产业集群的创新提升;要进一步动员各专业协会的力量,参与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发挥协会“联合舰队”的优势,为产业集群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要继续抓好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企业社会责任试点。当前的重点工作是帮助产业集群抓好四个自律,即质量自律、知识产权自律、社会责任自律、市场秩序自律。 
   
    因此,协会2008年的集群工作两大重点,是创新平台与社会责任建设。我们也捕捉到近年来从集群变化中涌现出来的新的需求,如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生产与销售的对接、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生产链建设的对接,这是协会应该加以推动的。我们具体的着力点是抓好典型、大搞培训、完善统计、开展宣传。应该看到,协会对于集群工作的大政方针是很明确的,现在就是要抓落实。 
   
    集群在产业升级当中,在抓住共性的问题同时,还要抓住符合自身特点的方面。比如,印染、色织、牛仔产业集群,要顺应大形势,抓好节能减排方面的提升工作;服装产业集群,要在品牌经营创新、营销渠道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从组织形式、结构模式上看,各集群地也有升级、突破、创新的空间。像浙江嘉兴洪合镇的科技创业园,2005年启动,200亩园区内引进了100多家企业,配置了较全面的公共服务包括质量检测、设计开发、财务管理直至配设职工公寓、食堂,这种现代化的“孵化器”将当地个体户由原始经营状态直接带入企业化管理运作,实现集约化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提升!总之,协会鼓励各地集群解放思想,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推动集群升级。 
   
    在树典型、“出蓝本”方面,协会今年将花大力气抓一批“新型产业集群示范项目”,看哪个集群发展调整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广其中好的项目、好的经验和模式,为各产业集群在今天这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如何应对提供可学习的榜样、可操作的方略。 
   
    像西樵镇的染整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先进性,像大涌镇在牛仔加工中做得不错的水循环处理,像洪合镇的“孵化器”园区,像小榄镇为中小企业做资金担保的好做法……2008年协会集群工作的一大环节是宣传,就是要挖掘鲜活的典型、传播先进的经验,从集群中来、到集群中去,在协会与集群之间建立起良好互动的工作氛围,真正为集群的提升发挥作用。而《纺织服装周刊》作为协会会刊,首先要担负起对集群先进典型的宣传、提炼、推广的责任。 
 
    《纺织服装周刊》:我们再说得远一点,从国际范围来看,“产业相关、地理相近”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方关注。您能否从中外比较的角度,来说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远景? 
 
    陈树津: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做分析,首先出现于波特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此后,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根据国际经验,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了区域竞争力。 
   
    从网上看到,根据意大利统计局的评判标准,全意大利专业集群地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地有69个、皮鞋和鞋27个。比如意大利Proto地区聚集了1.2万家纺织企业,分布在从毛条、纺纱、整经、织布到印染后整理的各个环节。由于专业化程度高,每家企业都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而在这些生产型企业的周围又聚集着1000多家专门从事联系外贸订单和销售工作的公司。所以,每个纺织企业周围都有稳定的协作网络,在保证中小企业灵活性的同时,实现了整个区域的规模经济优势。 
   
    也有专家把集群分成两种类型:创新型集群和低成本型集群。创新型(高端道路)集群以欧洲成功的产业区为典型代表,其基本特征是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而低成本型(低端道路)集群,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这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集聚,会促进企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从而降低成本,使集群内的企业能够奠定价格竞争的基础,但企业之间会时常出现恶性竞争。 
   
    回顾西方经典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我们再来观察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纺织集群地区在国际竞争中仍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低劳动成本、良好的产业配套、与专业市场密切互动等方面。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大多附加值低,缺乏品牌知名度,企业之间有机配合以及公共服务较差等问题,仍然很突出,在国际竞争中主要是以量取胜,很吃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产业集群地区要升级、也必须升级,这既是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集群地区产业升级基础是企业,关键在政府,各个方面要给予支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过去已经在积极努力去做,今后会一如既往。 
   
    2008年,“升级”是产业集群工作的主旋律,让我们大家一起奋斗!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