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行业领导纵谈

徐文英:棉纺产能达到“1亿锭”意味着什么?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发布日期:2007-12-05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棉纺织会议上,有记者问:中国棉纺织产能将达到一亿锭,这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做了如下的阐述。

  产能过快增长带来突出矛盾

  “十五”期间全国棉纺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居纺织全行业之首,今年预计增加1000多万锭,预计年底总的产能将超过一亿锭。今年1-8月,棉纺织投资488亿元,增长25.7%,与去年比增速有所回落,但棉纱产量仍以18.7%的较高速度增长。当然,产能过快增长也带来一些突出的矛盾问题,主要表现在:

  1、棉花供需矛盾突出,棉价升高,效益下降。国内棉花生产量增长有限,200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棉花产量为673万吨,比2001 年增长141 万吨,增长26.5%,而棉纱产量从2000 年660 万吨增长到2006 年的1740 万吨,六年增长1080 万吨,年均增长180万吨。用棉缺口逐年加大,2001-2006年我国分别进口了6 万吨、17 万吨、87 万吨、191 万吨、256.5 万吨,364万吨。因供需缺口较大,国内棉价大大高于国际市场。由于中国还是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利益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过多过快的进口棉花,使有关部门担心影响棉农的利益,对棉花进口实施了滑准税率,使进口的棉花价格与国内棉价平衡,甚至有时高于国内市场。这就出现了国内实际使用的棉价大大高于国际市场的局面,使得我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大大下降。

  2、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中低档产品供大于求,利润率下降。目前,一些地区为了局部利益和突出政绩的要求,督促企业竟相发展棉纺纱锭,粗放的数量型增长特点十分明显,不仅消耗大量棉花资源,生产的产品档次低,出现中低档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如今年纯棉40支纱线产品基本是无利可图。今年1-8 月,国有棉纺织企业亏损面达到43%,产销率下降1.54 个百分点,全行业64%的企业利润率在3%以下。

  3、能源电力、劳动力、环保压力增大。近年来,由于增速过快,能源电力供不应求,劳动力短缺,沿海地区停产限电、招工困难等频繁发生,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4、人民币升值、退税率下调、利率上升、能源、原料价格上升严重影响棉纺织企业的持续发展。截止到今年10月,人民币升值从05 年7 月汇改以来累计升值已经达到9.2%,加上出口退税率下调、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升使行业效益大幅减少,出口下降。今年1-8 月棉纺织主要产品精梳纱、棉坯布、色织布、牛仔布的出口分别下降4.16%、8.32%、3.37%和3.95%;企业反映今年利润大幅减少,经营十分困难。

  加快产业升级是首要任务

  面对当前宏观环境变化对产业的不利影响,徐文英强调,加快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当前产业政策投资重点是产业升级。中国棉纺织技术装备数量很大,但水平不高,落后技术装备仍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棉纺织业基础大,在短时间完成对全行业的提升改造还有较大困难,要通过持续不断推进技术进步,逐步提高棉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水平,实现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以自动化、连续化和智能化替代棉纺织技术传统技术装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二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是指实现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也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十一五”期间是中国纺织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发展的更好更快的问题。我们再也不能走只重速度、轻改造、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高的老路,不能走高投入、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的经营模式。对于棉纺业来说,今年大约一亿锭左右的规模不算小了,供大于求的矛盾已经出现了。因此,要把有限资金投入到先进技术装备方面,投入到产品创新方面,把质量放在首要地位。今后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坚持科技领先,能源电力、环保、效益、人力资源兼顾的原则。

  三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两个贡献率。我们鼓励一部分有技术、有市场的企业生产高支纱线产品、高支高密服装面料及家纺产品、高档色织提花产品;鼓励加大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及非棉天然纤维的使用。重视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用科技手段实现减少用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源及原料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使用新型、高效棉纺织工艺设备。为推进科技进步,继续坚持实现以提高“三无一精”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到2010年全行业清梳联比重达到50%,无结纱比重达到70%,无梭布比重达到70%,精梳纱比重达到30%。

  为此,我们倡导各棉纺织企业应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使用先进的棉纺织工艺技术中,支持推进使用新型、高效棉纺织工艺设备、自动落纱细纱长车、紧密纺纱技术和粗、细络联合机;提高技术装备和机电一体化水平及信息化建设,加速淘汰陈旧落后棉纺织设备。我相信,在国内外同行业界及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相互支持下,我们一定能保持我国棉纺织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