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行业领导纵谈

郑植艺:就第13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相关问题答本报记者问-我们要告诉世界什么?

来源:中国纺织报 | 发布日期:2007-08-09
    从1985年第一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在京成功召开至今,20多年过去了,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已成功举办了12届,在中国乃至全球化纤界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成为全球化纤界同仁互通信息、展示风采、交流合作、共商发展的盛会。9月13日~14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绍兴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13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将在绍兴柯桥召开。日前,本报记者就本届会议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理事长郑植艺。
    
    记者: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已成为世界化纤同业者了解中国化纤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那么,您通过本届化纤会议想要告诉世界什么?
                
    郑植艺:告诉世界,目前中国化纤行业总量的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总量发展的时代宣告结束,现已全面进入高新技术纤维发展的新时代。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化纤业将告别低水平竞争,全力进军高新技术纤维领域,力争实现重大突破,为纺织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可以肯定地讲,中国化纤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特别是“九五”、“十五”时期的技术积累,技术水平整体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综合竞争力逐步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大宗及常规品种上,中国化纤产品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中国化纤业在高新技术纤维领域也在不断突破,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研发与创新投入,有效促进了高新技术纤维产业的快速发展。最近,化纤协会对国内碳纤维等高新技术纤维的市场需求,小试、中试研发及产业化生产进行了全面调研,增强了我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加快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发展的信心,中国化纤业力争在“十一五”完成碳纤维、芳纶等高新技术纤维品种上的重大突破。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发展高新技术纤维是立足于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目前来看,我国工程建设、交通运输、体育健身等国民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纤维的需求都十分迫切,需求量逐年快速增长,因此,中国化纤行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发展新形势,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纤维的国产化。
                
    记者:本届化纤会议的主题是“环保、资源、创新、发展”,为什么将环保与资源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郑植艺:今年化纤会议的召开有其特殊的背景,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阶段,国家对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中国化纤业如何从行业发展实际出发,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化纤协会针对行业如何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讲,就是将“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积极落实到行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友好等各个方面。其中,我们最为重视的是环境与资源,要特别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因此,无论是本届大会的主题,还是大会重要议题的确定与选择,我们都突出强调了环境与资源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记者:近几届化纤会议,您都代表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向大会做主题报告,对中国化纤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方向进行高度凝炼。在本届会议上,您将发表的主题报告内容是什么?
                
    郑植艺:题目定为《中国化纤工业未来技术发展方向》。顾名思义,报告主要体现的是行业今后的发展要立足于科技,大力提高科技贡献率。为了做好这个报告,化纤协会结合国家及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建设新的精神,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以及化纤产业当前发展的具体情况,力求体现行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技术进步的发展主旋律,引导行业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可以说,这也是“十一五”后三年中国化纤业技术发展的指导性纲要。
                
    记者:在您的主题报告中是否涉及最近较为明显的化纤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问题?
                
    郑植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是今年国内化纤行业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这一现象,我会在报告中作重点分析。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大环境中,化纤业的发展速度也较快,但是否属于过快、过热,化纤协会也在随时对行业和企业进行跟踪调查与分析。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的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30年,而且势头不减,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多方面值得经济学家和我们行业人士去分析和思考。我认为,任何国家、任何产业都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不能简单地评论它是好是坏,重要的是看它能否使一个国家或一个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可否认,当前中国化纤业供求关系转变明显加快,运行周期明显缩短,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方面是纺织及相关行业需求是否旺盛,另一方面则是化纤行业固定投资的增速是否合理、匹配。尽管目前行业的投资增速尚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我们仍然要告诫行业,引导企业,在保持投资热情的同时,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上,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倡导行业加强自律和投资预警,以保持行业健康的发展态势。
                
    记者:本报作为我国纺织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媒体,多年来一直关注化纤界的这一盛会。今年,本报将配合化纤会议的宣传,隆重推出第13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特刊,您认为业内人士希望在我们的特刊看到什么?
                
    郑植艺:作为行业权威媒体,《中国纺织报》多年来对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的深入报道,扩大了这一专业会议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特别近两三年来,国际化纤会议的参与者已打破国家、地区以及行业的界限,该会议已成为一个影响世界各地、贯穿上下游及相关产业的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的专业盛会。从目前报名情况看,本届会议参会人数已近千人,参与热情十分高涨。
                
     本届会议,《中国纺织报》隆重推出特刊是对会议宣传的大力支持。我站在一个化纤会议参与者的角度,希望从特刊上看到中国化纤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全面体现,看到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平、发展与合作”在化纤行业的具体体现,看到中国化纤业技术进步及品牌建设的显著成果,特别希望看到一批有实力、有激情、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中国化纤企业的风采,让全球化纤界同仁感受到,今天的中国化纤企业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凭借技术与品牌的力量竞争国际市场。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