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行业领导纵谈

张莉:“十五”以来纺织行业持续快速增长

来源:国家发改委 | 发布日期:2007-06-25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召开纺织专项资金纺机项目阶段性总结汇报会,共同就如何发挥纺织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纺机行业技术创新、振兴纺织装备制造业,促进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很有意义。下面,我就当前纺织行业运行走势以及如何加快推进纺织机械技术进步谈几点意见。

    一、关于纺织行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十五”以来纺织行业持续快速增长 
                
    “十五”是纺织行业发展最快、进步最大的五年,“十五”期间,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14.6%;出口增长17.3%;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利润增长18.5%,可以说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纺织行业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全面开展的关键之年。伴随着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经济运行继续呈现良好势头,各项指标增长平稳,其中产值增长21%,出口增长25%,利润增长28%,增幅均在20%左右。不少行业专家将2006年称之为纺织经济运行的“拐点”,即行业发展将由规模扩张数量型快速增长进入稳定增长期。

    进入2007年,纺织行业继续保持良好走势,各项指标实现了同步快速增长。 
    一是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4月,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24%,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纱、化纤、服装产量增速分别为20.4%、17.2%、15%。

    二是国内市场活跃,产销衔接正常。1-4月,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服装、针纺织品零售额增长26.2%,增速较快;纺织企业设备利用率在85%左右,处于较高水平;1-4月产销率97.3%,同比又有提高。

    三是经济效益持续向好。2006年纺织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8%,今年一季度达到38%,创历史新高,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呈增长态势。 
                
    四是出口继续增长但增幅有所回落。1-4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增长14.9%,增幅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主要是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和纺织出口统计数据回归真实,总体看符合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

    五是投资规模扩大但增速有所放缓。1-4月,纺织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增长28.4%,同比回落8.9个百分点。投资向中部转移、向下游延伸、向大项目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1-4月,中部地区投资增长50.1%,比全行业高出22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仅增长16.6%,低于全国11.8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棉纺织、针织、制成品投资分别增长29%、29%、30%,而化纤行业投资增长37%。印染、毛纺、丝绸、纺机增幅较低。

    (二)全年纺织运行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一是国内外市场需求尤其内需增长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06年,我国消费出现了两个亮点:一个是社会消费增长13.7%,首次超过GDP10.7%的增长水平;二是农村消费实现了绝对值和增长速度(12.6%)的双突破,这些因素都有力地推动了纺织品市场内需能量的释放。2000-2006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衣着类销售额年均增长17.5%,2007年1-4月增长26.2%,专业批发市场和县级零售企业增长近一倍,显示出农村市场消费十分活跃。纺织品内销比重逐年提高,目前已达75%,国内市场成为拉动纺织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支撑条件。

    二是产业调整步伐加快推动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从区域看,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将进一步显现。越来越多的东部企业纷纷西进,而中西部也作好了迎接东部转移的充分准备,如河南提出建立全国重要的新型纺织工业基地;安徽全面打造安徽服饰第一街并开始了服装产业的全面布局;江西纺织服装产业也在谋划崛起的发展规划;湖北大力创建“千亿工程”;四川拟建成西部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重庆计划建成西部服装之都等。2006年与2005年相比,东部新增投资的比重由76%下降到72%,而中部则由18%上升到21%。1-4月,河南投资增长64%,江西42%,安徽81%,湖北35%,但天津、上海、辽宁、广东等沿海地区投资则出现了下降。可以预见,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纺织投资仍将随着产业梯度转移保持一定增长。

    三是经济效益将稳定增长。新增产能的陆续投产,将使行业规模和效益总额进一步扩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节能降耗以及品牌建设的有序推进,都将对全行业经济效益带来积极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预计2007年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20%,出口增长15%左右,投资增幅在25%左右。 
                
    (三)当前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随着中欧、中美协议即将到期,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措施将成为未来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严重威胁;欧盟正密切监察来自中国的进口情况;美国纺织协会提出要借鉴对铜版纸实施的反补贴办法,加大对纺织品反补贴的施用范围。来自越南、印度、韩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的产业竞争,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也增加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不确定性。

    二是宏观调控措施对纺织即期运行带来较大影响。近期央行为抑制货币流动性过剩采取的五项货币政策,预示着人民币升值频率将进一步加快;继2006年9月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后,服装退税率下调将进一步加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抑制投资过热,国家将进一步严把两个闸门,但部分地区的政策把握存在“一刀切”,将队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三是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加大行业运行成本。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原料、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逐渐上升,而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剧使得企业无法通过产品价格转嫁成本,致使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行业盈利能力逐渐削弱。一季度,纺织行业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比重已达89.4%,比2000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江浙一带的纺织企业,招工难、劳动力成本上涨问题非常突出,不少企业反映因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生产能力下降,即使好的订单也不敢轻易接。劳动力缺失,说到底是工资待遇问题,提高工人待遇,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是部分化纤企业投资大幅反弹。近年来,受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化纤行业成本大幅攀升,经济效益连年下滑。2005年化纤行业利润率降至1.9%,成为纺织各行业中利润水平最低的行业。进入2006年,化纤行业出现明显回升,景气普遍看好,投资再度向好。今年1-4月,化纤投资同比增长36.6%。值得关注的是锦纶行业投资增长187%;粘胶投资增长107%,在建产能超过30万吨,一旦形成能力,对供需关系的影响不可小视。另外,尚有江浙一带小抽丝厂的蔓延,不仅给市场带来错误信息,引发前道扩张的冲动,其压价行为也对同类产品的企业造成较大冲击;另外,高技术、功能性纤维的一哄而上也令人格外担忧。业内人士称,如这一势头得不到有效控制,有可能使化纤行业经过两年调整取得的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得而复失。

    五是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节水节能形势严峻。纺织行业用水和污染物排放均居全国工业前列,2005年,纺织行业万元增加值取水191立方米,居全国工业之首,污水排放20亿立方米,接近全国工业的10%,要完成“十一五”节能、节水、降耗、减排四项约束性指标,任务极为艰巨。

    总之,要保持“十五”以来纺织行业良好的发展势头,防止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还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二、加快纺机技术进步促进纺织结构调整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纺织装备制造是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纺织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对于促进纺织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纺机技术进步对促进纺织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十一五”时期是纺织行业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加快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的关键时期,纺织机械行业承载着为纺织行业提供装备的重任,是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纺织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与创新对于推动纺织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是纺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纺织产业创新包括工艺、技术、产品等多方面,而实现的载体主要靠装备。我国化纤规模大幅增长,国际竞争力提升,主要是化纤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并实现了国产化,大容量聚酯装置的国产化,使我国涤纶纤维投资成本较“九五”下降了8-10倍,我国成为全最大的化纤生产国,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事实证明,推动纺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赖于国产装备来完成。

    第二,装备技术进步是生产高品质产品的重要保证。随着竞争加剧,高品质产品需求比重不断提高,设备成为产品质量的基本保障。采购商购买产品,主要看生产企业的设备配置水平。如生产无接头纱、无梭布,必须采用先进的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购买高质量气流纺纱,就看企业是否配备有全自动气流纺纱机,创新的工艺技术,必须要新型装备的配合,才能实现。

    第三,装备技术进步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保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提高产品附加值,而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保证。实现印染行业的节能降耗,就要积极推广短流程、小浴比染色设备;随着我国劳动力紧缺趋势的加剧,用设备取代人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装备的高效率、自动化将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当前是加快纺机技术进步的最好时机 
    
    首先,国家高度重视纺机装备制造业发展。2006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十六个重点领域的任务,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重点领域装备技术政策、调整进口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订购和使用首台国产成套重大技术装备、加大对重大技术装备资金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等多项政策措施,纺织机械作为重大装备被列入十六个专项之一。

    2006年7月,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按照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启动了纺织结构调整专项,重点对纺织新材料、清洁生产技术、高附加值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纺织行业自主品牌建设给予了支持。对有一定基础,对行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棉纺织、化纤、非织造布、印染等行业的44项关键设备,给予了7600万元的支持。中央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纺织行业创新,体现了国家对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视、关心和支持。

    “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列出了需要攻关的十个重大装备项目,国家发改委将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继续给予支持。今年国债项目已正式启动,今后还将陆续给予支持。另外,对于行业呼吁多年的纺织机械进口关键部件享受与整机同等的政策问题将逐步解决,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的实施办法即将启动。国家对纺织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持,是纺机行业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对我国纺织装备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纺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纺机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纺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先进技术装备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对纺机装备的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目前纺织行业技术改造需要的高档设备大部分还需要进口,自动络筒的市场占有率不足30%,喷气织机只有10%左右。国产设备取代进口是大势所趋,不仅对我国纺机行业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纺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第三,纺织机械行业具备了加快科技创新的产业基础。中国恒天集团、太平洋机电集团等一批国有企业历史悠久,技术、管理能力较强,承担过多项国家技术攻关和开发项目,具备了向国际同类产品高端水平进军的基础;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也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条件。纺机行业引进消化吸收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使纺机行业制造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制造精度大大提高,纺机科技力量大大加强,主要纺机企业均建立了开发研究中心。有些项目如大容量聚酯成套设备与技术、涤纶短纤成套设备、粘胶长丝连续纺丝机、清梳联等都实现了较大技术突破,有些达到了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纺织工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纺机行业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机遇,加快纺机行业技术创新 
                
    当前是纺机行业创新的大好时机,纺机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纺机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 
                
    首先,要增强对科技创新紧迫性的认识。从发展趋势看,国内纺机低端产品需求将逐步减少,而基础原材料、煤、电、运输价格将持续上涨,产品成本上涨压力增加;国外纺机企业也瞄准国内高中端市场,纷纷在国内设厂,使中低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赢利能力不断下降,行业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必须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要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保持企业持续竞争能力。

    第二,明确目标和重点。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具有世界最大的纺机市场。首先要认真分析纺织工业发展方向,分析纺机需求,追踪世界先进技术发展动向,找准差距。从国内宏观环境看,高效省人、节能环保是纺织机械发展的方向;从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看,差别化化纤、数字化纺织机械、产业用纺织机械是发展调整的重点。纺机行业已经提出了十大关键技术设备,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创新重点。

    第三,创新工作思路。科技创新,包括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我们要积极利用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成果,重点在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上下工夫。根据需要和可能,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在整机的设计功能、整机的稳定性和机械与电器、工艺的结合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第四,扎实做好纺机专项工作。纺织专项已经实施半年多,后期工作任务更重,项目承担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设计、制造和工艺、产品的结合,按时按质完成项目任务。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