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欧盟
德国纺织业发展借鉴
一、德国经济实力受国际瞩目
德国为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次于美国、日本及中国),人口达8,206万人,生产毛额(GDP)达3 6,652亿美元,每人年平均所得为4万4,627美元,年进口金额超过1兆2,040亿美元,出口金额1兆4,632亿美元。因为德国出口额约为国内生产毛额的三分之一,故非常依赖开放市场。对德国经济而言,以开放市场的策略来利用国际分工的优势及联结在欧盟内外的市场是极为重要的。
二、德国纺织产业发展仍受世人关注
过去30年来,德国纺织成衣业虽已严重萎缩,但仍属于德国较大的工业业别,在消费品领域,德国纺织成衣业是德国仅次于食品业的第二大行业。
从表1分析,1980年,德国纺织成衣进口额仅占行业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二,但至2008年,德国纺织成衣进口额比行业销售总额多三分之一。其中,60%的纺织品交易是销售商自行进口。
表1 德国纺织成衣业进出口额 (单位:亿欧元)
年份 |
出口额 |
进口额 |
1980 |
83.47 |
131.80 |
1985 |
129.83 |
169.56 |
1990 |
165.38 |
248.60 |
1991 |
171.76 |
295.97 |
1995 |
157.49 |
262.54 |
2000 |
200.52 |
317.99 |
2002 |
206.72 |
295.53 |
2004 |
207.31 |
288.74 |
2005 |
208.66 |
290.44 |
2006 |
225.84 |
309.25 |
2007 |
229.18 |
306.24 |
其中:纺织品 |
91.21 |
144.16 |
成衣 |
67.15 |
113.39 |
原材料 |
44.28 |
31.90 |
半成品 |
26.54 |
16.78 |
2008 |
218.33 |
303.99 |
资料来源:德联邦统计局、德纺织成衣协会
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纺织品和成衣进口大国,也是纺织品的出口大国,德国的家用纺织产品主要靠进口,特别是寝具、桌布和家具布料,进口比率高达74%左右;德国亦是牛仔裤的进口大国,有不少产品皆是德商在国外加工的自有品牌产品,其中亚洲加工产品约占了30%。在德国的纺织品和成衣进口额中,大约30%来自亚洲,10%来自土耳其,13%来自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和匈牙利4个中东欧国家。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大陆已成为德国纺织品和成衣最大的供货国。
目前,德国纺织成衣业出口的主要市场是欧洲国家,但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大陆是成长最快的市场,西方设计的名牌产品在该地区颇受欢迎。东欧国家也存在很好的出口机会,而俄罗斯已成为德国纺织成衣出口的第五大市场。
德国纺织成衣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约70%的纺织成衣厂商的员工数少于100人。德国纺织业平均每家企业96名员工,每年创造1,500万欧元营业额;成衣业平均每家企业101名员工,年营业额为2,400万欧元。除Adidas外,德纺织成衣业基本上没有跨国公司,股份公司也很少。由于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外来资本,德国纺织成衣业并购案频传,许多老字号公司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集团公司,如德国纺织业年营业额超过10亿欧元的唯一企业Daun集团旗下有约60个大多为独立经营的传统品牌公司。拥有Bugatti品牌的德国男装生产商Brinkmann旗下也有Odermark、Dressler和Pikeur等品牌。
目前德国成衣生产90%来自国外,境内生产比例不到10%,60%的纺织品来自国外。德国纺织行业的主要产品为丝、棉、化纤和毛线及布料,工业用不织布,家用纺织品如窗帘、桌布、寝俱、沙发布料和地毯以及多功能性纺织品等。2002年,德国纺织业产量的40%供成衣生产,40%用于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约占20%,且呈现逐渐上扬的趋势,在2006年三者几乎为相同比例,但到2008年,德国纺织成衣生产中,30%是成衣再加工;30%为家用纺织品;40%是生产成长潜力最大的产业用纺织品。近年来,德国加强对技术及资本密集型纺织产品的开发和投资,在产品设计和技术革新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开发出高技术,既有个性及特点,又符合流行趋势和注重环保要求的产品,特别是德国制造的多功能产业用纺织品,不仅应用于成衣业,也用于建筑、交通、医疗和环保等领域。德国纺织业的优势及发展重点转移到工业及其它非消费用的专有技术密集型纺织产品。德国产业用纺织占纺织品总量的比重已超过40%,正达到产业用纺织品新技术的制高点。
三、德国产业用高科技纺织品居全球领头羊角色
德国产业用纺织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产业用纺织厂商家数与法国相同为300家,但年营业额则是法国的2倍。此外,德国产业用纺织成衣工业所占比重高达40%。法国的比重仅有17%,较之德国明显落后。若以年营业额比较,欧洲前10大产业用纺织工业国家,依序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芬兰和荷兰。
在欧洲国家中的产业用纺织工业,若以比重结构比较,欧洲前10大产业用纺织工业国家,依序为芬兰(比重高达78%)、瑞典(50%)、奥地利(42%)、德国(40%)、荷兰(35%)、英国(30%)、比利时(24%)、法国(17%)、西班牙(16%)和意大利(12%)。以雇用员工数,德国居领先地位,共3万5,000人,荷兰居末,年营业50亿欧元,35家厂商,雇用员工2,200人。若仅以比重高低,欧洲前10大,芬兰产业用纺织工业年营业额虽仅有8亿欧元,排名第9,厂商数138家,员工数约在2,800至4,000人间,但是占该国纺织业结构,排名欧洲第一,比重高达78%。
所谓产业用高科技纺织品,系利用生物科技、奈米科技等高科技的纺织工业。而高科技布的特殊功能,适用领域相当广泛,涵盖工业、运输交通、住家、运动休闲、农食品包装、医疗用物及覆盖农地、工地及环保工程等,均对机能性纺织布料的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市场成长快且获利高。
从图1分析,若以食、衣、住、行及各产业对机能性纺织品用途比例列举如下:
1)交通运输方面(22%),如飞机、汽车等(座椅布)。
2)工业(18%),工业、生物科技、光电用之特殊纤维(碳纤、光纤、耐化学、抗静电)等等。
3)医疗卫生用品(13%),医疗抗菌用如绷带、松紧带、高滤性口罩、促进血液循环裤袜及烫伤患者用衣物。
4)运动休闲(12%),免烫衣服(西装外套)、通风凉爽(运动衣)、隔绝冷热(雪衣、消防穿戴衣物)。
5)土木工程(3%),住宅(装潢布)、建筑工地(高强韧性、防湿防水等),又如道路隔绝水等织物。
6)农业、园艺、林业(7%),如吸收阳光以利果实早熟。
7)包装(5%),如食品卫生用包装。
图1 德国产业用纺织品用途比例
资料来源:IVGT ( Industrieverband Garne - Gewebe - Technische Textilien e.V. ) 德国纺织业协会
四、德国纺织机械及化学产品扮演重要角色
德国纺织机械工业水平目前仍居全球首位。在德国的机械产业中,纺织机械的产业实力也在全德各项机械产品中排名第一。德国纺织机械的贸易量占全球同类产品贸易总量的30%以上。德国纺织机械最强的产品是纺纱机械、针织机械与染整后加工机械。在所有德国纺织机械的生产比例当中,纺纱机械占29%,织造机械占14%,针织与织袜机械占17%,染整后加工占12%,其它纺织机械与零配件占28%。
另一方面,德国与纺织业有关的化学产品世界驰名。德国的赫希司特(Hoechst Group)、巴斯夫(BASF Group)和拜耳(Bayer Group)三大化工公司均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在德国强有力的工业化政策促进下,受纺织业发展刺激而发展起来的生产纺织工业所需的染料和助剂的企业,三大化工公司现在都成为拥有数千名职工,生产多种化工产品的大型企业。德国生产的纺织化学品已经成为生产高质量纺织成衣的重要支持产品。
五、德国流行中心举世闻名
德国纺织品和成衣销售管道为专卖店、邮购、百货商场和日用品连锁超市。专卖店是德国纺织品和成衣销售的主要管道,目前全国有5万家成衣专卖店,占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在德国,成衣的邮购十分流行,占德国成衣销售额的15%,成为德国成衣销售的主要管道之一。德国的纺织品和成衣专卖店,除了专营成衣的中小企业外,也包括的C&A、P&G、H&M或Adler等大型连锁成衣零售商店。
此外,德国境内亦有成衣批发销售公司,以柏林市内之柏林成衣流行展示中心(Mode-Center Berlin)为例,其与杜塞道夫、法兰克福、汉堡及科隆等德国境内14个城市之成衣流行中心营运模式相同,各品牌商于流行中心除平日常态展示外,更于一年办理两次成衣订购会,而柏林因地理位置接近东欧,亦有东欧成衣品牌于该中心设立展示室,提供批发商下单。德国境内及周围国家的成衣批发商至成衣流行中心下单后,再由品牌商指定境外成衣工厂(针织品以土耳其为主,其它在东欧及中国大陆等成衣生产国)制造生产,货品进至德国境内发货仓库后,再出货至客户指定地点进行销售。
六、德国纺织成衣营业额
德国纺织成衣业在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成长,2005年纺织成衣的营业额达221.6亿欧元(纺织为129.3亿欧元,成衣92.3亿欧元),2006年纺织成衣的营业额达223.6亿欧元(纺织为131亿欧元,成衣92.7亿欧元),2007年纺织成衣的营业额达224.3亿欧元(纺织为132亿欧元,成衣92.3亿欧元),其中国内营业额为133.4亿欧元,海外之营业额为91亿欧元。然而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2008年德国纺织成衣业营业额跌幅约4% 降至216.3亿欧元(纺织为126.7亿欧元,成衣89.6亿欧元)(详图2)。
图2 2002-2008年德国纺织成衣营业额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单位:亿欧元/公司员工超过20人者
七、德国失业人口创新低
依据德国联邦统计局资料,2008年德国就业人员总数为4,035万人,较2007年增加58万人(成长1.5%),失业人口由2007年的360万降至313万人,失业率由2007年的8.3%下降至2008年的7.8%,为两德统一以来最低失业率。
经历了30年的巨大变迁,德国纺织成衣业从业人数从55万逐年递减降至120,849人(纺织占81,362人、成衣39,487人),企业总数从4,000家减至1,300家(图3)。
图3 2002-2008年德国纺织成衣从业人员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以公司员工数超过20人者统计
八、德国政府积极辅导纺织成衣业
2000年欧盟执委会鉴于制造业之产出成长速度持续下降,且欧盟东扩在即,于是在Lisbon集会设订新的产业策略目标,追求在2010年成为全世界最具竞争力与动态知识经济地区,以达到经济永续成长及就业与社会和谐。德国政府虽对产业有提供研发补助等相关配套措施,惟并无针对特定产业之奖励措施。为配合欧盟整体产业政策制订其产业政策,相关重点包含创造制造业良好产业结构,并协助中小企业(以下略为SME)提升竞争力。兹分述如下:
(一)有关产业结构部分,包含许多重要跨部门政策,例如促进智慧财产权架构、简化现行法律架构、促进产业技能等。
(二)有关协助SME部分,主要领域包含促进创业精神及技术、协助进入公务门采购市场、减少有关寻求国家援助及方案之阻碍、加强R&D能力及增加财务支持以促进SME成长潜力、加强公务部门与SME之对话及沟通。
德国政府所制定之政策重点在于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产业创新研发,特别是分布在德国境内的17个与纺织相关研究机构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基础研究或设计、营销等相关领域,德国政府都致力于提供适合产业发展的项目计划,引导产业持续创新发展,每年有超过50个AIF(German Federation of Industrial Research Associations, AIF-Arbeitsgemeinschaft Industrieller Forschung )合作案,在2007年计达25个欧盟研究案,使企业能迅速且更容易地得到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而加强中小企业的革新能力。
据德国工业部官员表示:「德国政府积极辅导纺织成衣业调整产业结构以提升国际竞争力」。此一策略就是所谓的「双重战略」,即一方面抓住经济全球化之机遇,将大宗产品生产尽可能地转移到国外;另一方面企业迫于廉价进口产品的压力,专注于专业的市场,开发具竞争力产品,生产和销售高档产品。德国有许多成衣厂商从早期「制造」转型为以「品牌、设计、营销」为主轴,致力于发展自有品牌。因为德国或欧盟境内没有「产地标示」的规定,所以许多成衣厂虽然不在德国境内,但从境外的中国、土耳其、罗马尼亚和东欧国家进口之成衣于德国境内包括杜塞道夫、法兰克福、柏林及科隆等各大城市著名之流行中心或境内发货仓库进行分销包装(如上衣配裙子、配件)后,在德国境内销售或再出口至周围其它国家销售,此种方式都是成衣业正常营运模式之一,越来越多比例的纺织成衣进口是国外的德国企业或进口商自己委托企业生产,德国国内企业主要从事管理、设计和专业加工。因此只要掌握市场通路及创造品牌价值,德国的成衣业就可在出口值上再创新高。
在德国300亿欧元纺织成衣进口中,约五分之一来自中国,十分之一来自土耳其,其次为孟加拉国和印度。曾是德国纺织成衣进口最大来源地的意大利现位居第五,罗马尼亚和波兰紧随其后。
在将生产大举外移的同时,德纺织成衣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研发新的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努力地保持在某些专业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窗帘生产商爱多(Ado),缝纫线和特殊线专业生产商Amann与Guetermann公司,高档内衣和浴衣生产商黛安芬(Triumpf),袜子专业生产商Falke集团,以及衬衫生产商欧林浦(Olymp)公司(表2)。
表2 德国知名成衣生产商
名次 |
生产商 |
重点产品 |
年销售额(亿欧元) |
1 |
Adidas |
运动服装 |
43.65 |
2 |
Hugo Boss |
男用时装 |
16.32 |
3 |
PUMA |
运动服装 |
8.27 |
4 |
S.Oliver |
女装、男装、童装 |
7.10 |
5 |
Escada |
女装 |
6.86 |
6 |
Gerry Weber |
女装、T恤 |
5.07 |
7 |
Ahlers |
男装、运动服装 |
4.63 |
8 |
Street One |
女装 |
4.10 |
9 |
CECIL |
女装 |
2.80 |
10 |
Triumph |
内衣 |
2.79 |
资料来源:Klartext( 2007年统计时Escada未发生财务危机)
德国纺织成衣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最成功的例子应属在高科技纺织品领域的不断创新。今天,高科技纺织品主要运用于汽车制造业、道路建设和医疗领域,也使用于生产智能型成衣。高科技纺织品用途极广,可增加混凝土的强度,作为纺织垫可提高路轨安全,或作为窗帘与金属纤维的混合物具有防火功能。在成衣的功能有耐磨、防褪色、抗菌、增强呼吸和防震等。十年前,技术纺织品只占纺织业销售总额的六分之一,今天已升至近二分之一。德国是产业用纺织品的领头羊,居欧洲领先地位。知名的企业有Freudenberg Nonwoven集团公司、Borgers集团、Deutsche Gamma、Heimbach、Kufner Textilwerke和Daun集团,详见表3。
表3 德国知名纺织品生产商
名次 |
生产商 |
重点产品 |
年销售额 |
1 |
Daun Grouppe |
纱、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地毯、设备 |
11.76 |
2 |
Freudenberg |
医疗用纺织品 |
8.16 |
3 |
Borgers-Gruppe |
产业用纺织品 |
4.76 |
4 |
ERWO Holding AG |
家用纺织品 |
4.39 |
5 |
Wirth-Gruppe |
纱、产业用纺织品、地毯 |
2.67 |
6 |
Deutsche Gamma |
产业用纺织品 |
2.60 |
7 |
Textilgruppe Hof |
纱、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 |
1.91 |
8 |
Enia |
地毯 |
1.85 |
9 |
Heimbach |
产业用纺织品 |
1.68 |
10 |
Kufner Textilwerke |
产业用纺织品、设备 |
1.62 |
11 |
BMF Group |
产业用纺织品 |
1.61 |
12 |
BWK |
羊毛 |
1.50 |
13 |
Amann & Söhne |
缝纫线 |
1.48 |
14 |
Gutermann |
纱、设备 |
1.29 |
15 |
ADOGardinenwerke |
纱、设备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 |
1.29 |
资料来源:TEXTILWIRTSCHAFT 34_2008统计报告(年销售额为2007年之统计料)
九、推行名牌策略是德国纺织业制胜一大法宝
品牌对纺织业而言并不十分重要,但对成衣业则具有重要作用,其能促进其在全球的销售,能传达「一定的生活品味」。德国成衣业往往不局限于服装,在首饰、钟表、化妆品和其它服饰等方面多管齐下来扩展其品牌知名度。德国成衣业者目前经营之模式系以致力创造品牌价值为重点,以品牌、通路、设计、营销为主轴。
另一种发展趋势是「垂直业务模式」,即自产自销的一体化经营。越来越多的成衣生产商增加其零售据点,加大展示和推销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以赢得更多的最终客户。而在国内外办时装展览是培育品牌扩大销售的另一做法。知名的展会有杜塞道夫的国际女装服饰配件展(CPD)和国际男装服饰配件展(HMD)是全球最大的时装展。柏林的「环游展」是世界最早的时装展,并正努力成为德国的时装首都。慕尼黑的运动用品展(ISPO)、法兰克福的产业用纺织品展(Avantex和Techtextil)、科隆的牛仔服装展、汉诺威的地毯和地板展(Domotex)等均是纺织成衣生产商和贸易商争相参加的展会。
十、可作为台湾借镜之发展策略
近几年来,德国纺织业出口比率虽不断增加,但对业绩影响最大的仍是国内需求。因此,在国内需求不断下降之同时,增加出口则可弥补衰退之营业收入。未来纺织业是否得以生存,将视出口而定。为了达到增加出口之目标,德国企业除了实时适应出口市场产业趋势外,积极建立进入海外市场管道,此为当前德国企业之最主要课题。企业到海外投资,等于帮企业同时建立一个直接进入当地市场之管道,更是稳固市场占有率有效方法。海外投资与生产转移并不会让纺织业就此在德国消失,因为德国本土仍是产品设计、资本之来源,另外需要专业知识及技术之产品,也将继续留在德国生产,因此亦可确保德国之就业市场。
将部份生产移向东欧地区,亦是未来维系德国企业永续经营策略之一。德国除享有欧盟单一市场之优势外,加上近来欧盟与中欧及其它欧洲邻近国家积极进行经济整合,不仅可利用分工以降低生产成本,且可减少贸易障碍,有助德国之纺织及成衣贸易成长。
由于纺织产业与其它产业均逐渐走向高科技领域,故欧盟政策着重在提高研发创新诱因及建立良好产业环境。德国具有深厚工业基础及研发能力,故其纺织及成衣产业在欧盟新政策下,具有相当优势,有助德国纺织及成衣产品之出口成长。
欧盟及德国境内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型态,故欧盟及德国均致力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以活络经济,目前采取措施包含:公私部门合作,提供简明市场信息、透明化各项研发补助审查原则信息、协助参与政府采购等。
综合以上可知,德国纺织及成衣产业因产业环境良好,善用经济整合,部分生产及分工外移弹性提升竞争力,以增加国际竞争优势,有效协助辅导中小企业并培养产业专业人才,提升产业形象,间接增强国际竞争力,故导致其纺织及成衣产品出口增加。综合而言,德国之发展模式及政策发展值得台湾丝织业者作为发展策略拟订之借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