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着行业发展的重任,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在历经20 年自身成长的同时,见证了中国面辅料行业和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同世界接轨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出专业大展平台、纽带、窗口的作用。同其他纺织类展会相比,intertextile 秋冬面辅料展有着独特的影响力,从创立伊始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面料乃至整个纺织行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01崛起阶段(1995—1999 年)
定位专业性、贸易性和国际性
展会在起步初期就鲜明地提出了专业性、贸易性和国际性的旗帜,主办方为实现展会的这三个目标而不断努力,使得展会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个专业展会。
为了促进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及纺织品市场的繁荣,增强纺织业国际贸易及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和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第1 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于1995 年顺利进行,博览会的展品类别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服装面料及辅料;二是各类室内装饰面料;三是家居用纺织品。在这一年,有来自12 个国家和地区的131 家参展商参展,展出面积4000 平方米,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就这样开启了征程。
展会在起步初期就鲜明地提出了专业性、贸易性和国际性的旗帜,主办方为实现展会的这三个目标而不断努力,使得展会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个专业展会。
1996 年,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正式移师上海。1997 年,展会率先向业界发布流行趋势和专题讲座,树立起专业展会的操作理念。1999 年,来自20 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家企业参展,中国大陆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展商达164家,超过参展商总数的半数以上。
这虽然还仅仅是几个简单的陈述性的数据,但是从这些不断上涨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海内外行业内人士对展会的认可。5 年来,展会以专业性、贸易性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许多欧洲厂商已连续几年参加,而且在中国只参加这个展会。国内许多知名的服装企业领导者和设计师都慕名而来,加快了中国面料产品国际化的进程。
一位参加展会多年的行业内人士就曾这样表示:"那几年,行业内做得好的一些面辅料企业都在寻找市场的突破口,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展会。展会主办方的组织和服务意识很高,他们在增进贸易、促进合作方面所做的努力,是企业认准这个展会的理由。"
02成长阶段(2000–2004 年)
紧抓机遇快速壮大
这一阶段,展会规模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一系列快速增长的数字为展会成长为当今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纺织面料国际贸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纺织业开始为建设世界级纺织工厂而努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开始从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向建设纺织强国转变。随着中国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转型升级,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开始升级换代,展会的转型升级也水到渠成。2000 年,展会总面积比1999年扩大了一倍,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韩国六国分别组织其国内最具实力的企业以国家展团形式参展。在中国即将加入WTO 的2001 年,展会规模又有新突破。这些快速增长的数字为展会成长为当今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纺织面料国际贸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规范中国纺织专业展览会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各细分行业的优势。从2001年起,每年秋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和每年春季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合并为"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3 月份在北京办展,10 月份在上海办展。合并后的展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联合承办。
"2001/2002 年秋冬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在步入新世纪的intertextile 秋冬面辅料展上首次发布,它把人们潜在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心态的变化趋向通过流行色彩、流行面料等表现出来,并通过样宣及静态展示的形式发布,充分体现下一年度纺织面料的整体风貌。
2002 年,"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开始分别使用两个名称--"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和"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
2004 年起,两大展会正式分开举行。此举主要是为了满足家用纺织品及服装面料采购季节的不同以及两个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正是在那一年,考虑到展会规模迅速扩大、专业买家较多,主办方特意将展会的开始时间提前1 天,设为"特邀买家日"。
03创新阶段(2005—2009 年)
倡导科技引导市场
这个时期,展会大力倡导参展企业提高科技贡献率,拿出最具科技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前来参展,抢占面料市场的制高点。也正是在展会的带动下,我国面料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水平大大提高,为大批龙头企业今天地位的稳固夯实了基础。
2005 年中美、中欧等纺织品贸易摩擦此起彼伏,但这一年,来自25 个国家和地区的1530 家展商参加了展会,来自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0 名观众进馆参观。这充分证明展会已经在海内外树立了专业威信,有了良好的口碑。
2006 年," 时尚辅料演绎区" 和"2007/2008 年秋冬中国辅料时尚演绎"首次精彩亮相,获得业内好评。面对行业内日益多发的知识产权纠纷,展会还引进北京的知识产权办公室、专利局等,成立了贸易纠纷调解委员会,用于保护知识产权。
2007 年,展会占据了7 个展馆,展出面积达80500 平方米,从规模上而言,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面料专业展会。主办方还在这届展会上启用了手机短信群发方式的邀请,同时充分借助国内各地方服装协会以及海外商协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邀请和组织世界各地的专业买家到现场参观。不难看出,立足高端在稳步发展中精益求精,展会不断创造着新的高度。
2008 年,主办方倡导"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更加方便科学的展品分布"作为展览会特色。主办方紧贴市场采购方式的变化,重新优化调整国内参展商的产品区域,首次按照最终用途划分区域,分为正装面料、时尚女装面料、衬衫面料、牛仔面料、休闲面料、运动功能面料和服装辅料七大区域;重视辅料展商和搭建辅料趋势展区,完善一站式采购理念;将传统的按棉毛麻丝分区改为按服装类别分区,有助于采购商明确方向,同时引导参展商向下游靠拢。也正是在这届展会上,新增了展团的概念,由龙头企业带领纤维和纱线厂商组成展团,为市场带来各类天然人造纤维和纱线产品。
2009 年,展会达到10 个展馆,展出面积11.5 万平方米,还单独开辟了牛仔面料和衬衫面料展区。优化产品结构,打造优质服务平台,作为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起的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展会也为那一年的"树信心、促商机"的市场大行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04 腾飞阶段(2010–2014 年)
全面升级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近几年来,intertextile 秋冬面辅料展紧贴整个市场细分和面料的采购方式,为展商、专业观众等群体营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展会氛围与体验,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循环系统正在此过程中悄然形成。
规模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丰富,展会本身的成功已经无需多言。但是对于intertextile 秋冬面辅料展而言,要想在新的时期迈上新的台阶,则需要从细节方面着手,推陈出新。用细致的整体规划、全面升级的整体服务、务实有效的关联活动、专业优质的展会合作商来俘获每一位前来面辅料展的业内人士的心。
2010 年,展会首次设立"花样设计区"(VerveforDesign),演绎时尚流行的最新设计元素,彻底打通中国纺织面料设计与国际最新潮流时尚交流渠道,对于中国面料设计的突围、海外设计进入中国市场都有着重大意义。也是这一年,主办方根据国家和政府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要求,发出环保倡议,提倡绿色布展、绿色运输,共同打造低碳环保的专业展会。与此同时,展会还与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合作,启动仪式的举办标志着赛展联动的模式已经开始。
2012 年,面对外有欧债,内有紧缩,国内外经济形势都不容乐观的情况,intertextile 秋冬面辅料展打响了一场彰显纺织行业发展信心的战役。主办方与意大利Milano Unica 展团签订了3 年的合作协议,引进了众多意大利顶尖供应商高水准的面料。
展会牵手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在展会的流行趋势区进行展示,而且中国国际面料时装秀等数场重量级活动也在展会同期举办。展会以耳目一新的大会整体形象设计实现了完美转身,作为行业办展的先锋,主办方把服务的理念贯彻到底,让展商和观众在良好的参展观展氛围中获得最大商机。
2013 年,全球经济在经历寒冬之后平稳回复,展会的展商及观众人数也创下历史新高,15 个展馆,展出面积超过17.5 万平方米,展商数3751 家,获得了行业内的瞩目。以再生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专区首次登场,由面料供应商、检测认证机构及展示区组成,致力推动企业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互动交流,为注重环保质量的企业提供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