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展会报道

YARN EXPO 2006我们关注什么?

      如果问你,YARNEXPO2006,你最关注什么,你能准确回答吗?
                
      当国产面料及服装长期以来难以实现质的突破时,追根溯源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纱线产业的重要性。由此,一直被制造厂家和服装企业称其为原料或半成品的纱线,在纺织产业升级的大目标中,越来越快地走到了产业发展的前台。“提高纺织产品的竞争力,一定要从纤维、纱线抓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的这一论点,在近几年的产业实践中得到充分认可。
                
      因此,当2004年,纱线第一次以独立展会的形式集中展示多年的发展成果时,其意义远远超过展会本身。而已经举办过两届的YARNEXPO,正让我们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纱线产业的新纤维、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纱线产业化推广等众多领域……
                
      但好像远远不够。随着近几年纺织产业更深地融入国际市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纺织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国际金融环境、能源市场的不确定等许多未知和已知的影响,纱线产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变力对纺织产业升级的影响似乎更显突出。
                
      因此,当YARNEXPO2006又一次如约而至时,我们的目光也将是立体多元化的……
                
      谁抓住了更多商机?
                
      当浙江力达现代纺织有限公司在首届纱线展上摆出他们近几年开发出来的琳琅满目的花式纱线时,他们俨然成为备受关注的大牌明星。不仅数千份宣传材料在开展的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众多的面料企业、贸易商,包括同行在这个展台前都是流连忘返。创新的产品在一个合适的场合发挥出示范效应时,其效果事半功倍。难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许坤元副会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花式纱线将是纱线未来的发展主流。
                
      随着纺织终端市场对纺织品多元化的需求,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无论在数量、品种上,还是功能上都有了蓬勃的发展,使得纺织纱线的加工技术和结构思路有了巨大的突破。天然纤维在传统的棉、毛、麻、丝的基础上,培育和开发出更多的新品种和新纤维,如超长绒棉、特超长绒棉、天然彩色棉、超细绵羊毛(平均直径16~19微米)、特超细绵羊毛(最细到10.5微米)、天然彩色棉羊毛、超细桑蚕丝等等;而化纤的品种开发在合成技术的大力推广下,新原料的品种逐步扩大到甲壳素、胶原蛋白、蛹蛋白、大豆蛋白、羊毛蛋白、牛奶蛋白等多种纤维领域,带给纱线开发更多的遐想和发展空间。
                
      正是在层出不穷的新纤维的推动下,才成就了华孚集团、宁波百隆、泉州奔达、浙江力达等这些国内花式纱线、色纺纱优势企业的迅速成长,并在市场竞争中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去年,我国首个国家级色纺纱开发基地———宁波百隆在展会中展出的19本色纺纱色卡,其中最新一本共收集1080种色纺纱颜色,显示出企业强大的研发能力。还有新疆彩棉的天然彩色棉纱、上海天竹的竹纤维、山西恒天牛奶蛋白纤维等一批新品都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追捧。
                
      在上届纱线展上,来自印度参展团的团长和巴基斯坦参展团的团长在看了国内企业在色纺纱、花式纱领域的新产品后,对其评价是惊人的一致:这些企业的产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纱线企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面对今年120多个国内外纱线参展商,谁又将在现场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谁更能掌握消费者心理?
                
      当今的市场竞争,不仅仅看你的生产能力,更需要将产品转化成商品的营销行为,这样的企业才是成功的企业。首届纱线展上,记者采访全球最大的加弹丝生产商宇辉亚洲有限公司总裁莫博仁先生时,他对中国纱线企业的评价是:中国的纱线产品在中间环节做得不错,企业很看重产品本身的价值。但“中国纱线的最大问题是营销意识不强,对下游市场没概念,这影响了中国纱线的发展”。这个评价对纱线企业,乃至面料企业应该说都不是一个新问题。
                
      首先说营销意识,不论是杜邦集团还是宇辉公司,这些全球的知名企业之所以在全球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均有一个共性的做法,就是深谙产品变成商品的营销之道。这些公司的每一个新产品进入市场初期,除了利用各种机会介绍其产品性能外,全球的销售网络是同步进行的。所以他们对自己的产品进入全球需要的所有市场有着充分的把握。他们对产品的介绍,除了性能特点、适用领域性外,还会更明确地告诉你,哪里在生产,怎么样可以买到,每一个合作方将享受到什么样的产品专利使用权和信息、技术的支持等等,这种思路和方法确实值得国内纱线生产企业借鉴。
                
      其次是和下游市场的衔接。这些企业对产品所进入的市场定位十分了解,不同地区什么样的织物最流行,这样的织物需要什么样的纱线,包括下一步的流行趋势都在公司产品开发的掌控之中,从纤维到纱线到销售渠道再到消费领域,都是环环相扣,这样的产品开发出来的市场反应力是不言而喻的。
                
      和国外企业的长线思维相比,国内企业不论是产品的介绍,还是产品开发的思路,考虑眼前利益的企业居多。记者和众多纱线企业进行过交流,明显感觉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正是营销思路的局限,直接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谁主宰着纱线高端市场?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化学纤维的发展,特别是仿真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纺织产品的风格特征。新型纤维材料的出现,提高了纺织品的服用性能,满足人们高品质和个性化的需求。纱线产业开始以功能性和时尚化的姿态进入面料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的视野。
                
      在纱线的时尚高端市场,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十分明显。法国的纺织品能够一直走在世界市场前沿,是因为他们的时尚设计从纱线开始就饱含着浪漫、典雅、精致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意大利成为时装王国的重要成因,除了这个国家在制造业的独有优势外,特殊的文化元素也是他们纺织品设计风格的主要内容。另外,产业的技术进步也是体现纱线时尚的重要条件,日本正是依靠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差别化纤维的研发以及在纱线和面料领域的应用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台湾地区也是依靠技术优势和研发能力,保持着自己在全球纤维开发的领先地位。
                
      近年来,我国纱线产业虽然在应用新纤维、提升产品档次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产差别化纤维和天然改性纤维的应用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应用提升纱线附加值的各种改性天然纤维、细特纤维、复合纤维,以及抗静电、防水透湿、阻燃等功能性纤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质量稳定性差,缺乏科学的质量管理控制系统,质量检测手段也不完善。
                
      纵观这两年纱线展期间国内企业的参展水平,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在纱线开发的高端领域,我们的开发实力还很有限。目前,在我们超过1400万吨的纱线产量中,占据高端市场的数量少之又少,“当家花旦”还是常规产品,我们对高档精梳纱的需求已经以进口为主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纺纱大国的悲哀。如果在我们这么大的产能中,有30%的产品是功能、时尚纱线,那对纱线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下游织造产业的带动作用将会有多大?

      当纱线功能性和时尚性的开发正在成为国际发展潮流时,纱线产业什么时候能够做到完全置身其中?
                
      谁拥有人才优势?
                
      得益于“十五”期间国家对纺织行业8批国债技改项目的实施,我国棉纺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基础得到快速提升,纺纱水平不断提高。多元混纺、色纺、短纤维与长丝并捻纺纱、赛络纺纱、集聚纺等的技术工艺逐渐成熟。传统的纺纱工艺,尤其是环锭纺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但是,相比纱线产量的快速增长,我们新型纱线的发展依然进步有限也有目共睹。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给记者算过一笔账,目前,国内的纱线产品质量只能达到50%的国际水准。精梳纱每年的产量不到170万吨,需求却将近500万吨。和发达国家对纱线高附加值的研究和应用以及产业化推广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深究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纱线开发的专业人才奇缺,当面料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速度演义轮回时,关于清晰的纱线设计师的介绍我们又听到了多少?
                
      近年来,我国服装面料、家用纺织品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细分产业特征,主要问题还是产品结构单调和产品档次低下。从进出口的统计看,我国出口面料纱线的平均纤维成分为1~3种,而同时进口的国外面料纱线,一般以7~8种纤维混纺为主。造成进口面料一般是出口面料平均单价的3~5倍,与混纺纱线纤维比值的差距成正比。构成纱线纤维混纺成分越复杂,其构成面料的手感、性能和风格就越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日本的高档女外衣化纤面料,就没有一种是单一品种或规格的纤维或纱线织造。
                
      在参观近几届的中国国际面料展时,河南洛阳白马集团推出的新品系列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利用竹纤维等新型纤维纺纱织出的棉织物面料不论手感、风格都十分注重纱线的应用与组织结构的有机结合,产生了非常好的视觉效果,企业的新产品生产比例已经占企业产值的70%。白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们请来的台湾设计人才分不开,其从台湾带过来的“商品企划”意识,使得白马的产品开发走的是从纤维开发到纱线并延续到面料后整理的开发之路,并将这条路走得风声水起。
                
      像这样的专业人才,在目前众多的纺织企业中可谓少之又少。在纱线的开发过程中,构成纱线纤维混纺成分越复杂,其面料的手感、性能和风格越高,对工艺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要求技术人员对新纤维的了解和应用也就越高。只有开发设计人员充分掌握各种新型纤维的主要特性,正确确定各种新型纤维的混纺比例,将定性混纺上升到定量混纺,才能使各种纤维性能达到最佳化,继而为面料提供最适纺的纱线。
                
      但是,如何将纱线的品质、外观、功能和面料的开发有机结合,熟练地将多种纤维巧妙配伍,形成多元混纺纱线,再织制成具有独特特色面料的技术人员不论在国内纺纱企业还是织造企业都可用“稀缺”形容。很多企业一是基本没有这个概念,更缺乏在这方面配置专门人才。
                
      而这恰恰是制约纱线时尚设计的软肋,也是纱线产业全面提升竞争力的软肋,更是纺织行业加快升级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