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

变“适应消费”为“创造消费”

来源:中国服饰报 | 发布日期:2009-09-23
  有学者认为,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是无辜的受害者,其祸水源头在美国。但如果把怀疑的眼光从外部转向自身,审视一下改革开放30年我们走过的粗放发展之路,远瞻一下未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之路,也许我们就会少一点抱怨,多一点责任,继而全身心地致力于练好内功、夯实基础的具体工作之中。对于企业而言,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本着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探索和实践从“适应消费”到“创造消费”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阶段,国家物资匮乏,所有的东西都要凭票购买,基本上是“国家提供什么,才能消费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短缺消费”,这是一种消费需求与社会供应极度失衡的消费格局。
  
  改革开放之后,进入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变成了“什么东西好卖,我就卖什么”的模式。所以只要哪样商品在市场上销得不错,大家就一哄而上,立项目,找资金,进设备,大批量生产销售,这叫“适应消费”。
  
  现在,随着消费者经济收入和自身素养的同步提高,人们的消费眼光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他们不但要求产品用起来更加安全、便利,还希望商家的设计与创意能给他们带来惊喜,引导他们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是“创造消费”。
  
  “适应消费”是企业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某种流行趋势后的一种跟随行为。比如说,一款手机上市,引起了人们的追捧,结果所有的手机商家都去生产这款手机,结果一时间市场上全是这样的手机。可想而知,高密度的同质化竞争下,这款手机的价格肯定会急剧下跌,而人们也会很快失去对这款手机的购买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消费”始终不能把握市场的主动权,而只能被动地跟随潮流。而且这种被动的扩大,就会造成“粗放型”经济。顾客需求本来就复杂多变,等顾客需求发生变化,市场流行最终过去,市场销售趋向又将陷入迷茫之中。而“创造消费”则是一种低耗能、高绩效的“集约型”经济。它通过细分市场和客户,从单纯的大众市场变成若干个重点市场,也就是分众市场。企业从这些分众市场中圈定自己的目标客户,资源从而得到优化配置。
  
  相比于“适应消费”的被动跟随,“创造消费”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深入了解市场趋势和客户心理,制定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产品策略、技术策略和营销策略,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从而引导顾客消费的潮流。
  
  实现从“适应消费”向“创造消费”的转变,有三点至关重要。
  
  第一点,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企业都在同一时间进行这种转变,而是那些有实力、有基础的优势企业首先进行转变。这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一致的。有实力、有基础的优势企业首先变革,成功率会更高一些。它们的经验、教训也可供后来的企业借鉴,避免走弯路。
  
  第二点是,完成这种转变,需要建立在“适应消费”的基础之上。企业在产品品质、制造工艺、运作流程等硬性指标,都已完全具备给顾客提供满足期望的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与转变,相对而言,成功机率也会大一些。
  
  第三点是,要完成这种转变,要重点对顾客与市场进行精细分析。“销售的最后一个市场,是在顾客心里”,因此要做到创造消费,首先是要了解顾客的需求,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大量的材料和数据分析,然后精确判断他们的需求、偏好、期望。做完这些还不够,企业还要认真思考,消费者昨天、今天需求的是这样的产品与服务,那么明天、后天,明年、后年,他们又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
  
  这个视角的转换至关重要。要创造和引导消费,必须树立前瞻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产品才能更具超前性和持久性的竞争力。
  
  只有创造消费,才能赢得客户;只有创造消费,才能主导市场;只有创造消费,才能改善生活品质。可以说,这种转变是金融危机形势之下,全球消费趋势变化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企业完成从优秀到卓越、从本土到世界跨越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