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
纺机行业:利润空间遭挤压 赢利能力受考验
随着纺织企业生产态势逐步回升,今年3月份以来,纺机行业的生产和销售也开始有所好转,而经济效益却仍然快速下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纺机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了48.24%,远远大于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下降幅度。
据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一些产品的价格出现下降,另外由于金融危机影响,用户拖欠款情况严重,应付款变成呆账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近期钢材等原材料出现上涨,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升是长周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纺机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巨大。在这种“两头受挤”的形势下,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企业的赢利能力成为生存发展的关键。
价格竞争激烈 成本不断上升 企业面临挑战
在纺机行业,价格战已是一个老话题。由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些企业为了争夺订单,只能竞相压价。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企业利润不断萎缩。以国产电脑横机为例,2005年,一台国产电脑横机价格为17万元,今年已经降到14万元,有的甚至卖到8万元、9万元。不仅国内市场是这样,国际市场也是如此。据了解,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纺机设备价格出现普遍下降。一味地通过降价来争取市场,使纺机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今年1~5月,纺机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2.45%。
价格竞争不仅损害了纺机企业的利益,也影响到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一些企业为了降低价格迎合少数客户,采用低价低质的零部件。这种做法不仅给用户带来很大危害,也损害了国产纺机的声誉,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对于目前行业内出现的无序竞争现象,不少企业家呼吁,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市场,规范行业竞争,促进共同发展。
一方面,价格成为纺机企业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在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纺机产品价格一路走低。另一方面,近几个月来,金属材料等纺机原材料价格连续上涨。
在刚过去的一周内,国内钢价继续大幅走高,建筑钢材价格更是“井喷”式上涨,螺纹钢最高吨价冲至5000元大关。目前,钢价已连涨16周。本月初,黑色金属平均价每吨达到6600元,比10天前的均价5800元每吨提高800元,有色金属每吨均价达到5716元,每吨比10天前提高了400元。据预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金属材料包括钢材价格还将继续上涨。对于处于调整关键期的纺机企业来说,这实在不是好消息。
避开同质化竞争 以管理降成本 向创新要效益
从长期来看,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升是必然趋势。面对生产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靠市场来消化生产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纺机企业只有勒紧裤腰带,挖掘企业自身的潜力进行内部消化。他表示:“通过提高设备性能和产品附加值的方式提高产品售价,这种方式既能够拓展利润空间,也比较容易被用户接受。”
在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选择了以调整和创新来增强赢利能力。鹰游纺机监事会副主席潘欣国表示:“企业生存离不开畅销赢利的好产品。有些产品,尽管我们得心应手地干了很多年,但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这样的产品我们必须毫不吝惜地舍弃。这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忍痛割爱,不断地用新产品开拓我们的生存新空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很多企业都没有停止产品创新的步伐。立达公司在2009年上半年相继推出了本地化的双眼带自调匀整的D221高速并条机和每分钟400钳次的E611高效精梳机。太平洋机电集团完成了分组驱动粗纱机、EJK210三相变频粗纱机、PG610阔幅剑杆织机等三项重点科技项目的攻关。
除了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创新外,通过强化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也成为企业苦练的“内功”。江苏凯宫纺织机械公司在对数控精梳机、高性能自动络筒机、电脑粗纱机进行技术改进和升级,使产品的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的同时,重点围绕“质量、成本”强化内部管理。推行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管理方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度压降制造成本,压缩期间费用,真正实现依靠技术降成本,凭借管理增效益。经纬股份公司通过优化设备的工艺结构来降低加工制造成本,从产品设计环节开始,尽量减少钢材用量,并购买先进的加工设备来提高生产率,其板材利用率由过去的92%提高到95%。
在销售和营销方式上,企业也变得更为务实。潘欣国表示:“这些年来,我们有不少用现款购买原材料的产品却以赊销和留尾款等方式销售。账面上好看了,但实际上产品利润却装在别人口袋里。销售的尾款、余款往往成了呆账、死账。只有把钱真正装到自己口袋里才是成功的销售。因此,我们要从销售方式、销售激励机制等方面研究改进措施,大力压缩应收账款,防止呆账、死账循环出现。”
通过这次危机,大家都意识到“只要生产就卖得出去,只要卖得出去就能够赚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纺机产业正在由传统的大批量生产回归到小批量、多品种的本质特性。东飞马佐里纺机公司董事长朱鹏表示:“转型升级将成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危机也是调整升级的契机,危机的考验也是企业强身健体的一个机会。只有赢利能力强的企业才能在这一轮洗牌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