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

汽车内饰纺织品:让乐观更理性

来源:中国纺织报 | 发布日期:2009-08-07
    上班族张闯刚在北京郊区安了家,为了去市区上班方便,他决定买辆价格不贵的两厢小轿车。他发现,即使是10万元以下的车,也有整套真皮座椅的配置。不过,这并未成为吸引他购买的因素。“以前,真皮座椅似乎是一种高档的象征,但现在,多高档的住宅,摆上一款漂亮舒适的布艺沙发,也不显得低档。”在张闯看来,他更注重汽车内饰的安全和环保性能,“如果能漂亮一点儿,就更好了。”
              
    “以前中国消费者喜欢三厢的小轿车,现在两厢的越来越受宠。汽车内饰也一样,以前大家都喜欢真皮,现在可能纺织品的空间更大。”老邱是个老司机了,他跟记者说,与真皮内饰相比,他更喜欢高性能纺织品的内饰;“尤其是在夏天,真皮座椅并不舒服,除了气味之外,透气性也不好,还容易脏,不好打理。”
              
    据记者了解,一些业内人士也印证了他俩的观点——随着消费者环保健康消费理念的深入,以及纺织品功能性的提高,汽车内饰纺织品的市场空间正在越来越广阔。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汽车内饰纺织品销量每年以15%~20%的速度递增。
              
    但在这种需求增速背后,国内的汽车内饰纺织品行业却有着喜忧参半的现状。
              
    理性的乐观
              
    据有关部门预测,已经在今年3月成为汽车生产消费第一大国的中国,明年的汽车保有量达将到 3100万~3315万辆,所需要的汽车内饰材料可达26.73万吨。利好因素还包括今年上半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两项刺激政策的出台,无疑将在供需两个层面上促进汽车内饰纺织品行业的整体提升。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朱民儒认为,汽车用非织造布已占国内非织造布生产总量的两成。目前,汽车用纺织品的国内需求量大约在每年6250万平方米,而国内生产能力仅提供了需求量的50%左右。而汽车用地毯需求量为每年1200万平方米,国内产能只达到1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汽车产业的需求。
              
    据统计,由于国内市场缺口大,每年需要进口约40亿美元的汽车内饰纺织品。然而这一广阔的市场却并未能让国内该领域生产商的乐观情绪陷于盲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李静曾对此表示,目前国内汽车内饰面料的很多技术指标目前仍然不过关,特别是座椅面料主要靠进口。汽车是一种很复杂的产品,不同的汽车有不同的品质要求,由于目前我国的汽车技术以引进为主,自主品牌很少,引进的技术又都以成套为主,包括汽车内饰纺织品。这种技术需求的现状,客观上就限制了纺织企业对高档汽车内饰纺织品的开发能力。
              
    此外,由于我国汽车用纺织品发展的历史较短,当前国内的汽车纺织品生产企业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以价格作为竞争优势的层面上,生产企业的主体仍然为中小企业,产品开发的自主开发能力普遍较弱;著名品牌数量过少;一些关键性化纤原料如改性丝、复合丝和染料助剂对进口的依赖性非常高。由于汽车内饰面料的个性化要求,对每种规格的原料需求量较小,批量小、难度大、成本高,这些都增加了面料开发难度。
              
    对此,浙江宏达经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甫认为,目前,由于不同汽车厂家的订货要求大都出自技术引进资料,纺织企业只能以“仿制”为主,新产品开发能力受到限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纺织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加强技术人才培养,走引进-消化-自主开发的道路。
              
    标准与检测
              
    在买车的过程中,老邱还发现消费者对内饰纺织品的选择几乎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他指标我大都能了解,比如排放标准,欧3欧4的,大家都很清楚,但对内饰纺织品的性能和标准却知道不多,连4S店的销售人员往往也不清楚。”
              
    记者发现,无论是汽车厂商还是纺织品制造商,标准和检测的问题备受关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解保新副院长也认为,标准不统一是目前国内车用纺织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对很多汽车用纺织品的测试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整车厂不得不将测试转向国外,昂贵的测试费用不仅加重了纺织品生产企业的负担,而且加长了验证周期,行业亟盼国家标准的出台,以此规范质量检测,帮助提高整体水平。”  沈国甫表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曾对当前我国纺织检测市场存在的不平等竞争和垄断性竞争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他强调了建立新型纺织产品检测机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他指出,新型的纺织产品检测机构不仅要具有执行标准的能力,研究和制定标准的能力,还应具有查找质量原因、分析生产工艺和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
              
    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网络已经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湖北等地建立了15家检测中心,国内首家“纺织工业汽车用纺织品检测中心”也已经落户浙江宏达经编股份有限公司。
              
    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标准和检测所涉及的问题太多,要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稳定健康的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次汽车纺织品论坛上,记者发现,来自国内各汽车厂家的代表受到汽车面料供应商的格外关注。这些汽车厂家带来的不仅仅是当今汽车发展的趋势和对面料供应商的要求,而且有纺织企业更关心的问题——自己生产的产品如何迈进这些汽车整车厂的高门槛。于是,每当这些主讲人走下讲台后,立刻就被一大群人所包围,交换名片、询问有关车用纺织品的问题、邀请去工厂参观等等。
              
    显然,这是面料供应商力图联合下游生产商的一种欲求显现。“从与整车厂共同发展的利益出发,探索双方共赢的可能性”成为很多优势企业的共识。
              
    汽车内饰纺织品产业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制造商不仅要解决自身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问题,还要处理好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加强与同行的协作。在专家们看来,面对日新月异、动态变化的汽车用纺织品行业,由“独立”向“协作”的商业模式转型已经成为应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希望加强产业链的交流和开发合作,加强原料特性、织造、染整、复合、助剂以及面料风格、特性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汽车用纺织品的配套渠道,使上下游相关产业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沈国甫说。
              
    另外,记者在对消费者的采访中也发现,一些消费者更希望内饰纺织品也有吊牌,“就像买衣服能看到莱卡的商标一样,这会让我们很放心”。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方式一方面是内饰纺织品以品牌的方式所进行的一种商业推广;另外一方面,也是一种产业链整合的大概念。因为这种方式往往是从上游纤维生产商就开始的。
              
    由此看来,如何为中国汽车用纺织品产业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价值链伙伴关系,制定共同目标、共同决策,分享各自的能力和优势,整合业务流程,提高共享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最终释放隐藏在价值链中的价值,乃是当前整个汽车内饰产业创新和提升的关键所在。
              
    记者也获悉,8月底,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将于上海举办“第二届中国汽车内饰产业链发展论坛暨精品展示”。或许,这将是一次不错的交流契机。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