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
原料问题不同层次的求解
原油价格的不确定性,对化纤无疑是一场行业的灾难;再生纤维素纤维被认为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纺织原料,却因为环保及效率的原因受到制约;天然纤维降低生产成本成为扩大需求的前提条件……
纺织原料的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纺织工业能否健康、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说“高效利用”和“持续发展”是贯穿纺织原料开发利用过程的总原则,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左右纺织面料原料构成的合成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和天然纤维的开发和利用,却各自有着不同的制约因素,因此也就具有不尽相同的发展战略和关注重点。
合成纤维:原料价格波动和品种决定利润
对于高度依赖石油资源的合成纤维工业来说,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无疑是一场行业的灾难。
说到石油价格,我们不得不提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这一轮石油价格的上涨,并不是因为需求的拉动,而是因为以美元为代表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价值下移。各国政府为了提高流动性而增加货币的供应量,结果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新一轮的扶摇直上。所以,尽管工业对石油的需求量在缩小,而价格却在上升。
国际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使得各国政府投放的货币不愿进入赢利空间较小的实体工业,而是转向风险较大但赢利空间也较大的虚拟经济领域。这种情况给我们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两难的前景:下游需求的紧缩和上游供应价格的上涨,企业将面临进行新一轮生死考验。然而,正如经济学家所预测的,当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进入滞涨阶段后,虚高的大宗商品(能源、原材料)价格将成为压垮全球过剩的加工能力这头庞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生产能力以破产倒闭的惨烈形式大量被淘汰时,虚高的大宗商品价格市场也会因为需求的急剧萎缩而崩盘,这样,世界经济复苏的曙光才会悄然来临。
面对严峻的前景,我们该怎样尽可能地保有年产二千多万吨的化纤生产能力?除了淘汰上世纪投产的约四五百万吨落后的生产能力之外,剩下超过二千万吨的先进设备也面临着生死考验。
处于石化产业链末端和纺织产业链前端的化纤工业,承担着资源型物资价格趋高的冲击,原料价格波动是行业面临的最大威胁。
化纤企业对应原料价格波动的办法,就是调整产品结构,研制、开发产品来渡过难关。
在产品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国际竞争对手的反应。以往的案例证明,一旦我们自主研发出某一类国内急需的化纤品种,该品种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应声而落。杜邦公司的莱卡在刚刚进入中国时,每吨价格曾经高达近百万元,而现在仅仅是八万元人民币左右。同样的,对于我国已经能够自行生产的芳纶1313,其价格已经跌至三年前的三分之一,而对于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的芳纶1414,不仅价格坚挺,还略有回升。
国内化纤企业的最大优势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就在自己的身边。因此,对化纤企业来说,扩大内需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是渡过目前难关的唯一选择,而调整产品结构又是扩大内需的唯一选择。
再生纤维素纤维:攻克环保瓶颈和指望新技术诞生
再生纤维素纤维被许多纺织界内人士看好,并认为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纺织原料。
大家看好这种原料的理由,主要是它取材于生物资源而非石油资源。但是目前占世界产量90%以上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生产,却因为环保的因素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抵制,在我国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制约。
英国企业花了十年功夫和十亿美元研制的溶剂法生产再生纤维素纤维,因为投资巨大、成本过高,其产业化的道路一直崎岖坎坷,用它来取代传统工艺的种种设想和计划,至今还没有看到光明的前景。在经济危机中,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是决定其生存的重要依据。如此看来,天丝纤维至少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谷的这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出路在哪里?有业内专家大胆预言,经济危机是推动新技术研究最好的催化剂。我们盼望新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制造工艺的诞生。专家指出,所谓新技术的诞生,有可能是类似溶剂法那样改变整个工艺流程的技术,也有可能是在现有基础上对传统工艺的局部更新,例如化学助剂和催化剂的改进和替代,某些关键工艺设备的改进更新等等,这些技术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再生纤维素纤维的质量。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都应该把它看作是新技术的诞生。
扩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原料构成,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国科技人员利用生长速度较快的竹子作为粘胶纤维的生产原料,对推进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开拓作用。
另外,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工艺流程较长、效率较低,以及生产成本偏高都是“传统”的老大难问题,在这些方面的任何有效突破都能给整个行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
天然纤维:降低制备成本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于我们非常熟悉的天然纤维来说,降低生产成本是扩大需求量的前提条件。客观地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量产的、物美价廉的化学纤维还是支撑纺织工业向前发展的基础,天然纤维占纺织原材料的比例还会逐年下降。但是,由于天然纤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资源,从长远看,加强对天然纤维的开发利用是谋求纺织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2009中国纤维年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对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汉麻技术研究中心汉麻的综合利用十分感兴趣。杜钰洲认为,对天然纤维农作物的综合利用是降低纤维成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麻作物的叶子、杆芯、根茎、果实的综合利用,在有效降低韧皮纤维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针对汉麻、亚麻、苎麻、黄麻等麻类纤维在进入纺织厂之前加工成本较高的问题,杜钰洲认为,麻类纤维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充分利用其特点开发高端纺织产品,是麻类纤维今后发展的方向。杜钰洲建议总后勤部科研部门在汉麻产业化的过程中,进行系统分析工作,在发挥产业链集成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表示,从事纺织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有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思路,纺织发展必须和农业发展联系起来,只有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才能为纺织工业提供更为丰富、品质更高的天然纤维原材料。
一些中国工程院院士对目前我国纺织企业普遍存在的对天然纤维的粗放利用感到忧虑,院士们指出,对天然纤维,特别是对我国拥有资源优势的天然纤维,例如苎麻、汉麻、羊绒、桑蚕丝等等,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加快纺织工艺技术突破、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企业的赢利能力、增强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院士们还对寻找和开发新的纤维资源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应该加快对竹纤维、木棉纤维、剑麻类纤维、以及其他速生纤维素植物的开发利用,这将有助于拓展纺织原料的来源,缓解制约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结束语
“面料的原料战略”系列报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上游的原料。现如今,面对多种原料日渐匮乏与原料需求日渐扩大之间的矛盾,让原料合理利用、新原料探寻、新技术产业化等问题的解决显得更为急迫。此次报道的初衷,是想在唤起人们对面料原料更多关注的同时,把我们所了解到的新型原料、前沿技术、发展走向等原料热点讯息在行业中传播开来。
从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到再生纤维,每一次的报道,我们都力求用真实的数据来反映原料现状;用精炼的语言来概括核心内容;用详实的描述来介绍前沿技术,在每篇文章的最后,我们都会记录下专家的最新权威观点,也希望能给发展中的面料原料领域带去些许帮助。
相对于现阶段严峻的原料形势,短短6期的报道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接下来,我们还会以各种形式、不同角度的报道,继续关注面料原料的未来发展。
纺织原料的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纺织工业能否健康、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说“高效利用”和“持续发展”是贯穿纺织原料开发利用过程的总原则,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左右纺织面料原料构成的合成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和天然纤维的开发和利用,却各自有着不同的制约因素,因此也就具有不尽相同的发展战略和关注重点。
合成纤维:原料价格波动和品种决定利润
对于高度依赖石油资源的合成纤维工业来说,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无疑是一场行业的灾难。
说到石油价格,我们不得不提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这一轮石油价格的上涨,并不是因为需求的拉动,而是因为以美元为代表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价值下移。各国政府为了提高流动性而增加货币的供应量,结果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新一轮的扶摇直上。所以,尽管工业对石油的需求量在缩小,而价格却在上升。
国际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使得各国政府投放的货币不愿进入赢利空间较小的实体工业,而是转向风险较大但赢利空间也较大的虚拟经济领域。这种情况给我们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两难的前景:下游需求的紧缩和上游供应价格的上涨,企业将面临进行新一轮生死考验。然而,正如经济学家所预测的,当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进入滞涨阶段后,虚高的大宗商品(能源、原材料)价格将成为压垮全球过剩的加工能力这头庞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生产能力以破产倒闭的惨烈形式大量被淘汰时,虚高的大宗商品价格市场也会因为需求的急剧萎缩而崩盘,这样,世界经济复苏的曙光才会悄然来临。
面对严峻的前景,我们该怎样尽可能地保有年产二千多万吨的化纤生产能力?除了淘汰上世纪投产的约四五百万吨落后的生产能力之外,剩下超过二千万吨的先进设备也面临着生死考验。
处于石化产业链末端和纺织产业链前端的化纤工业,承担着资源型物资价格趋高的冲击,原料价格波动是行业面临的最大威胁。
化纤企业对应原料价格波动的办法,就是调整产品结构,研制、开发产品来渡过难关。
在产品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国际竞争对手的反应。以往的案例证明,一旦我们自主研发出某一类国内急需的化纤品种,该品种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应声而落。杜邦公司的莱卡在刚刚进入中国时,每吨价格曾经高达近百万元,而现在仅仅是八万元人民币左右。同样的,对于我国已经能够自行生产的芳纶1313,其价格已经跌至三年前的三分之一,而对于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的芳纶1414,不仅价格坚挺,还略有回升。
国内化纤企业的最大优势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就在自己的身边。因此,对化纤企业来说,扩大内需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是渡过目前难关的唯一选择,而调整产品结构又是扩大内需的唯一选择。
再生纤维素纤维:攻克环保瓶颈和指望新技术诞生
再生纤维素纤维被许多纺织界内人士看好,并认为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纺织原料。
大家看好这种原料的理由,主要是它取材于生物资源而非石油资源。但是目前占世界产量90%以上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生产,却因为环保的因素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抵制,在我国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制约。
英国企业花了十年功夫和十亿美元研制的溶剂法生产再生纤维素纤维,因为投资巨大、成本过高,其产业化的道路一直崎岖坎坷,用它来取代传统工艺的种种设想和计划,至今还没有看到光明的前景。在经济危机中,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是决定其生存的重要依据。如此看来,天丝纤维至少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谷的这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出路在哪里?有业内专家大胆预言,经济危机是推动新技术研究最好的催化剂。我们盼望新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制造工艺的诞生。专家指出,所谓新技术的诞生,有可能是类似溶剂法那样改变整个工艺流程的技术,也有可能是在现有基础上对传统工艺的局部更新,例如化学助剂和催化剂的改进和替代,某些关键工艺设备的改进更新等等,这些技术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再生纤维素纤维的质量。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都应该把它看作是新技术的诞生。
扩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原料构成,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国科技人员利用生长速度较快的竹子作为粘胶纤维的生产原料,对推进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开拓作用。
另外,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工艺流程较长、效率较低,以及生产成本偏高都是“传统”的老大难问题,在这些方面的任何有效突破都能给整个行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
天然纤维:降低制备成本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于我们非常熟悉的天然纤维来说,降低生产成本是扩大需求量的前提条件。客观地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量产的、物美价廉的化学纤维还是支撑纺织工业向前发展的基础,天然纤维占纺织原材料的比例还会逐年下降。但是,由于天然纤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资源,从长远看,加强对天然纤维的开发利用是谋求纺织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2009中国纤维年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对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汉麻技术研究中心汉麻的综合利用十分感兴趣。杜钰洲认为,对天然纤维农作物的综合利用是降低纤维成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麻作物的叶子、杆芯、根茎、果实的综合利用,在有效降低韧皮纤维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针对汉麻、亚麻、苎麻、黄麻等麻类纤维在进入纺织厂之前加工成本较高的问题,杜钰洲认为,麻类纤维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充分利用其特点开发高端纺织产品,是麻类纤维今后发展的方向。杜钰洲建议总后勤部科研部门在汉麻产业化的过程中,进行系统分析工作,在发挥产业链集成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表示,从事纺织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有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思路,纺织发展必须和农业发展联系起来,只有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才能为纺织工业提供更为丰富、品质更高的天然纤维原材料。
一些中国工程院院士对目前我国纺织企业普遍存在的对天然纤维的粗放利用感到忧虑,院士们指出,对天然纤维,特别是对我国拥有资源优势的天然纤维,例如苎麻、汉麻、羊绒、桑蚕丝等等,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加快纺织工艺技术突破、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企业的赢利能力、增强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院士们还对寻找和开发新的纤维资源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应该加快对竹纤维、木棉纤维、剑麻类纤维、以及其他速生纤维素植物的开发利用,这将有助于拓展纺织原料的来源,缓解制约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结束语
“面料的原料战略”系列报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上游的原料。现如今,面对多种原料日渐匮乏与原料需求日渐扩大之间的矛盾,让原料合理利用、新原料探寻、新技术产业化等问题的解决显得更为急迫。此次报道的初衷,是想在唤起人们对面料原料更多关注的同时,把我们所了解到的新型原料、前沿技术、发展走向等原料热点讯息在行业中传播开来。
从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到再生纤维,每一次的报道,我们都力求用真实的数据来反映原料现状;用精炼的语言来概括核心内容;用详实的描述来介绍前沿技术,在每篇文章的最后,我们都会记录下专家的最新权威观点,也希望能给发展中的面料原料领域带去些许帮助。
相对于现阶段严峻的原料形势,短短6期的报道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接下来,我们还会以各种形式、不同角度的报道,继续关注面料原料的未来发展。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