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

纺织产业转移的多重考量

来源:中国纺织报 | 发布日期:2009-08-05

    在一次纺织行业代表座谈会上,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天明问企业代表:“如果转移,你们希望去哪些地方,政府会帮忙牵线。”经过几秒钟的犹豫,企业异口同声地说“希望离市区近一点”。

    对于为什么不到其他省市投资进行产业转移这一问题,佛山市樵利化纤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树彬显得有些无奈:“我们去过阳江、江门等地考察,当地政府也欢迎我们前往投资建设,但就是给你一块地,其他什么都没有,如何做呢?印染企业特别注重排污这一块。”硬件设施不完善、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劳动力素质不达标等一系列因素,正在掣肘纺织产业的转移速度。
              
    尽管吸纳投资的省市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纺织服装产业由东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却是大势所趋。
             
    此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4月由于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下滑,所占比重从2005年 1~4 月的83.06% 。延续降至2009年 1~4 月63.05%,而中部地区所占的投资比重则由11.73%提升至 29.64%,西部地区也由5.21%上升到  7.32%,东部地区占纺织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降低,产业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
              
    准备承接什么
              
    对于产业转移,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认为,产业转移应该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有所提升,而不是转移落后,应该吸取以往的教训。低水平产能转移的例子不是没有。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号召的“东锭西移”的产业大转移中,有一些企业简单地将设备转移到新疆,经过几年的实施证明,这些设备无一获得利润。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纺织行业产业转移和承接转移提出明确要求。鼓励中西部“发挥优势、积极承接”,但同时也要“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对于东部地区,在进行产业转移时,《规划》也把“不能转移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和设备”作为承接的具体要求。
              
    “承接产业转移,首先要明白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方——河北保定高阳县的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些产业可能并不适合我们县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要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引进,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整顿和管理。”2007年,保定市政府与北京纺织控股公司签订共同推进“北京时装之都”、“保定华北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书,这为高阳县引进技术、项目、人才提供难得的机遇。高阳县宏润新型面料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承接京棉集团的设备总计480台(套),新增纺纱7万锭能力。这些“接”来的产能,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规模,还可使该县新增就业1500人,年增产值5亿元。
              
    吸纳产业链的转移
             
 “产业转移不应该只是孤立的产业环节转移,而应该是产业链的转移,或者和东部配套产业的转移。”孙淮滨表示,缺乏完整的产业链,转移后的产业很难长久发展。
              
    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一批棉纺企业相继“西进”,落户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打造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品生产基地成为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目标。“单纯的做强做大一个环节,对于新疆纺织来说并不利于长久发展。”孙淮滨表示,“引进产业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源头向后退,一种是从成品向前推。根据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借鉴浙江纺织的发展模式,从后向前推,从服装抓起,到面料,到纱线最后到棉花。由于服装行业的发展风险相对较低,可以使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更加稳定。”
              
    从目前来看,由于缺乏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优势,新疆纺织产业的配套环境与沿海纺织企业云集的城市相比劣势十分明显。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来新疆投资的每个纺织企业还需要配备十多个维修工。而在长三角等纺织企业集中的地区,企业需要买机器或维修设备,只要到附近的纺织机械市场走一走,或向相关机械销售、维修的企业打个电话就可以解决。在这种状况下,在新疆投资建厂要想缩短产品与销地的距离,快速回应客户需求等目前仍然不现实。
              
    已经大量承接产业转移但缺乏完整产业链的现象,在中部地区更为明显,已经成为制约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的绊脚石。
              
    “服装产业进入门槛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高密度的用工是服装产业在我省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但长久以来的纯加工型生产以及与纺织工业的脱节,使河南省服装产业一直无法进入发展的快速路。”香港泛美集团服饰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张同海说,“像石狮那边你要辅料,打个电话10分钟到位,咱这边最快得等两天,时间就耗不起,更别说成本。”
              
    除了缺少辅料环节,河南省服装产业在染整、后整理方面是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本地纺织工业生产出的白坯布经过南方印染厂加工成面料后,再被本地服装企业买回来加工,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延长了产品周转期。其实,河南建立印染厂的时机早已成熟,但由于印染工业污染比较严重,污水处理企业建设没能跟上,导致河南省一直没有大型印染厂。
              
    杜绝“污染转移”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产业转移多为劳动密集型和有一定污染的产业,若产业项目选择不当,就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部分地区急于发展经济,饥不择食,把污染严重的项目引了进来,虽然使得经济总量增加了,但环境污染加重了,恶化了环境。
              
    对印染针织企业而言,排污是一大难题。目前大部分产业承接地区还很难做到统一排污。“污染太重,环保会很麻烦,基本上要统一排污统一供气,这些费用非常高。打个比方,如果一家印染企业的年产值是1000万元,那么它同样花在排污环保方面的费用也要高达1000万元。”佛山市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吴浩亮表示,对于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区来说,如果要引进这些印染针织企业,就应该强化自己的污水处理等硬件措施。
              
    综合考虑环境治理成本后,很多地区在迎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表示拒绝“污染转移”。比如合肥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作为准入的前提,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进入,新建项目必须明确新增污染总量来源,防止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比如,凡是有可能向巢湖排放氮磷的项目,合肥一律不再审批。据了解,下一步,合肥将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生产工艺,为承接产业转移腾出环境容量。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