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

饶道:转变生产模式难在哪

来源:中国纺织报 | 发布日期:2009-07-27
    当前中国服装产业中的学术界与企业界应该更多关注于服装的生产环节,推动精细型的生产模式,改变管理思维与范围,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并降低制造成本。
                
    因为,一旦周边低制造成本国家的面辅料等服装上游产业条件日趋成熟后,我们在世界上“服装生产大国”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国际营销专家、企业管理顾问饶道对此也持有相同看法。他说,从粗放到精细,转变生产模式难在哪?关键点在于懂服装生产技术与IE工程的人才现在十分缺乏。饶道曾辅导过一家企业,接连应聘几位号称有多年流水线生产经验的应试者之后,赫然发现这个产业的人才IE专业的不足问题真是太明显了。
                
    他说:“面试中,每问到‘怎么进行女装生产的流水化?’一致性的回答就是‘拆工序’,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而再一问‘流水过程中的换款,应如何进行?’有的就回答‘备好面辅料投入流水线’,要嘛就干脆一句话:‘那不是问题!’不管是指导工、车间主任甚至厂长,就是没有人懂得‘生产线平衡’,没有人会考虑生产周期与半成品数量,没有人考虑换款时的事先规划。”
                
    饶道进一步询问,原来他们所谓的流水线是“粗放型”流水线,备妥面辅料就投入生产线。当然对车位的技术能否承担该工序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考虑,遇上瓶颈,再来调整,遇上不良品,再来返工。于是,生产在线的半成品数量总是堆积如山,交货期总是一延再延,“瓶颈”工序之后的车位总是工资低下,只有靠工资包底暂时稳定工人情绪。由此看来,从实务入手的资深生产干部都是如此,难怪服装产业要升级真的很难。
                
    饶道说,令人不解的是,虽然在若干高等院校(例如清华大学)开始设立IE本科系所,甚至硕士班、博士班,但是在以服装为主的高等院校,专门针对服装产业的IE研究却很少。殊不知,服装产业与其他产业间在生产中极大的差异就是在于“返工”(大量倚重人力生产的必然结果)。
                
    其他的产业在进行生产平衡时,甚少考虑返工问题,因为,只要是不良品,几乎只有报废一途。而服装产业则不同,除非是开了“凤眼”或“前襟”的部分作业无法返工之外,其他的几乎都能“返工”重来。
                
    为此,饶道给出了下面一个简单的计算式:假设某一服装厂进行流水生产,试求第n道工序后的良品是多少?n=第n道工序,Q=该款服装的总件数,Qn=N道工序之后的良品数量,R=每道工序之后平均返工率,则Qn=Q×(1-R)n。承上式,假设,每道工序之后平均返工率是5%(相当于良品率95%),某生产制造单总数共300件,试求第20道工序之后的良品是多少?Qn= 300 × (1-5%)  = 107.54件,取整数为107件。事实上,只要平均返工率不变,经过13道工序作业之后,所生产出来的合格可以投入下一道工序的半成品数量,将下降到投产总数的一半左右(51.33%)。从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在服装业特有的返工现象下,要使生产线平衡就已经不易。然而,这些不良的半成品又要花原本3倍以上的工序作业时间进行返工,生产线的平衡也就越困难。
                
    对于这些问题,饶道说,服装业生产的一贯作法就是“开新款”与“再开新款”来解决。如此一来,问题似乎是被掩盖了,更多的问题也跟着产生了,车间半成品堆积如山,交货期无法确定,生产控制根本无法进行。
                
    饶道指出,在别的产业能行之有效的IE技术(例如5S、JIT、TQM、QRP等)导致连ERP也都只能执行与营销有关的部分,一遇上生产环节,根本无法推行。随着物价上扬与人力成本的逐年提高,服装生产行业的冬天恐怕会更冷。
                
    如果说设计是服装的灵魂,那么生产就是服装的躯体。设计师的创意藉由生产工人的手,展现在大众的眼前,没有灵魂,躯体也毫无意义,没有躯体,灵魂则无所依托。当前服装业应该抓牢生产,从培育人才着手,不断加大降低成本的力度,科学建构生产管理体系,如此,才能迎接即将来临的竞争与挑战。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