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
安徽纺织业:由资源优势向科技和品牌优势转变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纺织工业提出了“全力加快发展服装行业,积极培育生物质面料等特色行业,构建棉、毛、丝、麻、化纤及印染、服装等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纺织工业体系”的目标。并制定了以下工作重点:一要加大出口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联合重组。二要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进一步推动省产纺织品销售,推动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发展。三要积极做好纺织原料工作,继续推进品牌战略,实现安徽省纺织产业由资源优势向科技和品牌优势的转变。
分析优势 拒绝坐困愁城
2008年,安徽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050户,同比增长22%;实现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同比增长19.3%0,就业人数占全省工业职工人数的12%以上;销售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24%;利润6.0亿元,同比增长15%;出口交货值90亿元,同比增长20.7%;出口创汇1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安徽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具有几大方面的比较优势。首先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最早被推向市场的产业,从原料采购、产品销售、资金筹集、劳动力组合等等方面都是企业自己的市场行为,纺织服装产业现在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其次是资源优势。安徽是我国纺织业的重要资源基地之一,棉花、蚕茧、黄红麻、苎麻、羽绒、兔毛等是全国主产区之一。安徽省位于承东启西、联南带北的中东部地区,八百里皖江把安徽与长三角地区联为一体,在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安徽省经济区位优势尤为明显。此外,安徽省不仅劳动力数量多,而且素质高,也构成安徽纺织服装产业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在拥有大企业数量方面,安徽省也具有自己的优势。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飞亚纺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安徽纺织业内的三家上市公司,综合优势突出。以全国纺织排头兵华茂集团公司为代表,淮北飞亚、芜湖裕中、阜阳华源、六安华源、马鞍山天成纺织等一批棉纺织企业,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如淮北飞亚公司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各项经济指标在省内外行业中居先进水平,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利税排名中,一直处于前列。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出安徽棉纺织行业的整体水平,也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后劲。
借规划东风 谋求产业振兴
在近日推出的《安徽省纺织工业振兴规划》中,安徽省提出了到2011年全省纺织工业的发展目标:到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5亿元,年增长15%;出口交货值126亿元,年增长12%;出口创汇25亿美元,年增长12%;纱产量达到50万吨,年增长5%以上。服装产量5亿件以上,年增长26%。202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年增长21%,争取进入全国前10位;棉纺锭发展到800万锭,培育3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左右的企业集团。
之所以有如此强的信心,得益于安徽省纺织业近年来的迅速发展。2007年,安徽全省纺织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0亿元,同比增长90%;服装生产总量位居全国14位。全省服装生产企业2400多家,全省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突破30万。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全省纺织工业规模以上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2.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7.3%;出口交货年均增速达到12.5%;出口创汇年均增速达到14.0%。
在这一前提下,安徽省提出了以“精细化”加快推动棉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重点行业发展策略。将重点提高精梳纱线、高支纱比重,到2011年,使精梳纱比重达到60%以上,无结头纱比重达到85%以上,无梭布比重达到70%,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乌斯特2007公报5~25%水平。同时发展色纺纱线、差别化纤维、高档纯棉及混纺面料,扩大紧密纺比重。
同时,结合淘汰落后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华茂等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在棉纺行业内,开展学华茂等先进企业压缩用工提高效率的“对标挖潜”活动,积极有效地推进企业加强管理和减员增效,通过榜样示范推进全行业的企业管理进步和创新。注重新品牌的培育、认证和整合。推进建设设计创意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品牌推广中心。把具有自主品牌的特色产品做出规模,创出名牌。以“特色化”积极培育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做大。增强合肥普尔德公司、安徽三维无纺布公司等一批产业用纺织品企业的规模竞争力。拓展汽车、房地产和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需求产业用纺织品的份额,扩大市场占有率,打造优势产品,形成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配套化”大力扶持家用纺织品企业成长。突出应用配套,坚持走特色化、个性化的道路。坚持高质量、功能性、高科技、高附加值、安全、环保的发展方向,通过招商引资、承接转移和开展交流合作,推动行业内外产品的互动和优势互补,满足急剧增长的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扶持鸿润、星星等一批家纺骨干企业,增强规模竞争力。围绕功能化、时尚化、个性化等不同层面,重点提高中高档床上用品、手工艺制品和毛巾等产品的配套率,开拓城市、农村等不同需求的市场。
稳抓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
除此外,还有一项工作被作为安徽省纺织业调整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发挥安徽省的独特地理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毗邻发达省份的安徽省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大潮,呈现勃勃生机。承东接西的区域位置、诸多便利的优惠政策及较低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使安徽在承接转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2006年,安徽省服装行业计划投资527332万元,同比增长112.4%,居全国第九位。2007年,计划投资838249万元,升至全国第六位,其中约60%的投资来自东部沿海企业,太子龙、九牧王、香港联亚等企业纷纷在合肥建立工业园。2008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当前的经济危机使产业转移更加迫切,也是优化区域布局的绝好时机,给打造加工制造地基地以及积极融入泛长三角区域协作的安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此,安徽省纺织业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发展具有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资源优势的皖北服装工业园。提升具有生产成本、创新能力、区域营销优势的皖东南服装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精细分工、产业配套能力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营造环境,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为纺织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如何利用这一机遇,更好地发展各地纺织业?各地纷纷根据实际情况出台自身的产业振兴规划。有着传统纺织产业基础的安徽,率先发布了本省的纺织调整振兴规划。